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力  刘岩 《生产力研究》2007,(22):105-107
文章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管理层收购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MBO实践和具体的法规政策环境,指出增加竞争性和透明度是我国上市公司MBO定价的关键。具体建议包括:引入公开竞价机制,MBO定价市场化,考虑管理层历史贡献的补偿,强化中介机构的作用,用现金流量折现法逐步替代净资产法以及建立MBO评标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管理层收购(MBO)中的企业价值定价一直是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问题。目前我国多以每股净资产定价。国外多以折现现金流法定价。本文通过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认为企业价值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这是必要条件;也要考虑市场对企业的认同,这才是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市价折现法,将企业盈利水平与市场对企业的认同结合起来考虑企业价值定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MBO的定价和融资困境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管理层收购困境的原因,并指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管理层收购中的股权定价问题是备受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文章以1997年至2007年我国实施了管理层收购的22家上市公司总计34次股权转让价格为作为研究样本,对每股收购价格和每股净资产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我们的实证检验发现,每股收购价格并不显著低于收购前最后一次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单从每股净资产的角度来讲,并不能说股权出让方存在资产流失现象。我们的实证检验还发现,不存在管理层利用会计手段在MBO之前突击调减每股净资产以降低收购成本的现象,实行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增长速度虽然是下降的,但其绝对值仍是增长的。最后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股权的正确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尤其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核心问题是定价问题,因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或者其所投资或委托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本公司进行收购或通过本办法规定的方式取得本公司控制权的,公司应当聘请评估机构提供公司资产评估报告。在以往实施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试行管理层收购案例中,定价模式一般是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定价基准的,但这一标准并不科学。因为每股净资产是依据“历史原则”从会计角度对企业资产的记录,并不代表资产的优劣和企业未来的盈…  相似文献   

6.
刘晖 《生产力研究》2012,(4):173-175
管理层收购为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以及集体企业明晰企业产权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国内外企业管理层收购在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国内外企业管理层收购在实施动因、融资模式、定价模式、收购股权比例、融资退出渠道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7.
论管理层收购的定价问题与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定价过低、定价透明度差、定价动机异化等问题,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定价依据、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MBO):比较、借鉴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中国MBO(管理层收购 )与西方MBO在收购目的、操作机制、定价、融资及风险资本介入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及解读 ,剖析了中国MBO的内在特征 ,在借鉴西方管理层收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已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中,其股权转让定价均以企业每股净资产为基准。文章通过案例分析,认为这种定价方式有失公允。建议采用自由现金流量法由独立的中介机构评估企业价值,并对管理层人力资本历史贡献进行量化。合理的定价应该是两者的差值除以企业总股本。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MBO定价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MBO的定价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市场化是MBO合理定价的唯一标准。同时,对中国MBO定价方法进行研究,指出在定价过程中应考虑管理层对公司的历史贡献以及公司控制权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