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0%左右,城市人口约3.9亿。我们要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城市人口则将达到约7.5亿。这就意味着,在今后50年,大约还要有3.8亿人进入城市,我国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将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深圳人口发展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乐正 《特区经济》2007,216(1):13-1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仍然保持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持续高速的工业化已经引发世纪之交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浪潮,以至于中国的城市化被人称为是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大事件之一。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以每年1.4个百分点递增,已达到42.99%,已有1.5亿农民工在中国的城市中谋生,仅2005年由乡村流入城市的人口数就接近1800万人,而且这个数目正不断刷新。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使中国城市人口总量高达56212万人,是世界上城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有人认为,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第四个阶段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我国正在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城际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每个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努力寻求如何构筑持续竞争优势。在构筑城市持续竞争优势的各种努力中我们认为最关键是要塑造新型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形成和保持城市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21世纪的必然选择,经营城市是加快齐齐哈尔市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经营城市要明确经营城市的含义,经营城市的意义,经营城市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2000年城市化战略被确立为江苏五大主战略之一以来.江苏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提前三年基本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城市化目标.2003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6.8%(比全国高6.3个百分点),已连续三年比上年增长2.1个百分点,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但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城市世纪和生态世纪。城市世纪,即全球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各国经济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渐转向生态化社会,一个高度的生态明建设高潮正在全球兴起。而“天人合一”说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哲学思想.理应在这场生态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周道炯日前在京举行的“城市发展世纪论坛”高级研讨会上,向到会的众多专家、学者和100多位市长发出呼吁:要尽快扭转城市研究滞后的局面。 周道炯说:“21世纪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的世纪,是以城市为中心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世纪,也是我们迎接空前挑战  相似文献   

8.
都市圈理论与都市圈经济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尤其是发达地区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从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包括城市圈或都市圈的形成,以及相互间发展的联动作用,一方面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提升城市的形象与品位.最终达到提高和改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截止1995年底,我国城市(市区)以占全国17.42%的国土面积和41.28%的人口,创造了67.78%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8.04%的工业产值,并容纳了全国45.43%的就业人口。有迹象表明,一个以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已经到来。在这种背景下,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逐步进入"人口转移型"与"结构转换型"并存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由于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区域差异,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各不相同。西安是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国家级开发区最多的城市。先后被国家确定为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建国60多年来,西安的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迅捷而巨大的变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令世界震惊,然而看到这了不起的成就的同时,是令人遗憾的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面临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历史即将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建设生态城市,不仅是保护和改善全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已初步解决温饱迈向小康的今天,城市化已经成为今后若干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无须过多的数字论证,想想九亿农民要求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这个动力有多大?九亿农民的一半进城,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推动力?据专家估计,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亿,占到世界总人口的8%。可以预见,在未来二三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36%提高到50%。  相似文献   

13.
“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在一夜间,“城市化”一词成为媒体及政府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对城市化研讨的浪潮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专家们断言:“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各地以此为契机,纷纷探索城市化发展之路,希望由此增强城市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从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喜人的热潮,长期从事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教授感到由衷的欣慰。金秋时节,在嘉兴市召开的第 十三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研讨会期间,陈为邦教授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在我国城市化发展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城市化捏问题,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率先提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历史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1世纪 ,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速度问题 ,其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是建立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 ,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确立合理的空间依托。本文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三个基本结构形态 ,剖析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的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发达国家垃圾的增长率为3-5%,发展中国家一般为2-3%,全球年产垃圾超过100亿吨。 我国城市垃圾的产量近几年增长迅猛,垃圾的增长率超过10%,全国年产垃圾达到1.42亿吨。由于处理设备严重不足,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注:<中国20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全国历年城市生活垃圾堆积存量已达到60多亿吨,占地5万公顷,有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青岛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截至2009年底,青岛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4.7%,位列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其直接结果就是对房屋的需求量急剧加大。按照《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描述,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市内7区总人口达到500万人,建设用地54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  相似文献   

18.
推进湖南城市化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城市化是工业化题中的应有之义,城市化水平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作为经济过程的工业化和作为社会过程的城市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共同推进着现代化。湖南经济整体实力的差距和潜力,也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方面。与全国相比较,2000年,我省工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全国为50.9%…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每年增长1%以上.现在.在中央提出的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前后.很可能是在2020年之前.我们这个城市化的发展将有历史性的转换点.就是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要达到50%以上。2050年时.整个中国城镇的人口将超过80%。而我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又不能简单地借鉴别的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但又要很好地吸取其他国家对我们有意义的、值得注意的正反两方面的东西。特别要防止有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比如拉美的贫民窟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提供会议和展览综合服务的产业——会展业,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尤其是一些省会城市得以迅猛发展。作为经济强省、市场大省的浙江.会展业正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有效地扩大了浙江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商贸、旅游、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浙江城市的外在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