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10年6月,环球资源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是基于对974家企业及114名经济学家问卷调查部分数据的分析报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及学界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前景并不明朗,需要进一步观察;但企业与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则比较乐观,甚至开始担心经济过热风险。  相似文献   

2.
王文 《价格与市场》2011,(10):20-21
猪肉惹的祸?猪肉价格成为本轮通胀的领头军之后,"猪经济"一词开始流行起来。持"猪经济"观点的经济学家与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同生猪生产与猪肉价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二者呈现基本同步的运行周期,通过观察猪肉市场,便可对宏观经济"管中窥豹"。对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都表现为食品价格周期,  相似文献   

3.
《商》2012,(24):7-8
201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今日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厉以宁在论坛上表示,最近几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常看到"投资怪圈",主要是内生机制不完备,需要靠外生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就是靠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调控当然有用了,但它毕竟是为辅的,市场机制是为主的,  相似文献   

4.
经济调查     
《中国对外贸易》2013,(7):20-21
央行问卷调查:2季度36.4%企业家认为经济偏冷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了2013年第2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1/3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偏冷"。——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有所下降。本次调查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3.2%,较上季和去年同期  相似文献   

5.
《浙商》2011,(1):28-29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奠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通过对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3%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通胀情况比较严重;有15%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胀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也有12%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当前的通胀情况还不严重。而调整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学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贸导刊》2004,(8):11-12
如何判断当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目前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或者说已经全面过热;二是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全面过热,但是有局部过热,主要是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三是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既没有全面过热,也没有局部过热,而是部分行业增长比较快,这是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一种表现,产销两旺,是比较正常的。  相似文献   

7.
信息专列     
中国消费需求不足存在六大根源近期,中国经济前沿丛书《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由社科院发布。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的多位著名经济学家就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压力以及应该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展开讨论,认为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贸导刊》2010,(3):12-13
1月17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协办的首届中国经济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年会的主题是“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2009中国经验”。来自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有关领导、知名经济学家、著名企业家和机构的代表7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回顾2009,展望2010。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中国没有经济学家,于是媒体开始否认中国年轻一代的经济学者,认为他们不但称不上是经济学家,并且是在打着经济学家的牌子招摇撞骗。但事实上,真正招摇撞骗的是那些自认为有资格评论别人称不上经济学家的人,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中国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近日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三大显著特点:一是"怕冷"不"怕热",即经济热一点没问题,但只要GDP一下降,经济一遇冷就很容易引发很多问题;二是"刹车"容易启动难,原因在于经济"刹车"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光远 《商界》2013,(8):32
推动改革是打造中国经济3.0升级版的关键,也是"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在这一主题下,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会走回头路。巴克莱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所创造的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财经词汇。黄益平将"李克强经济学"概括为去杠杆、不刺激和推动改革的同时,预测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速将下滑至惊人的的3%,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恐慌。  相似文献   

12.
陆百甫 《浙商》2006,(2):33-33
1990年以来,无论是内地的还是外企的老总都对宏观经济走向越来越关注。他们认为,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中国经济天气预报”。今后中国经济的走向是晴是雨还是风,都可以通过宏观政策来预知并制定相关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国际国内环境变数较多,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两难选择。中国已经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还是黄金发展期,但机遇和风险并存--既是机遇叠加期,同时也是风险叠加期。一方面,国内的有利因素和国际的有利因素很多;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国际上政治经济形势又会很动荡,许多矛盾会转移到中国来。  相似文献   

13.
2013年是巴西加快经济增长的关键一年。巴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巴西政府将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央行将适时出台政策刺激经济。巴西《经济价值报》专栏记者克劳迪亚认为,巴西将继续调整汇率和利率,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条件。除减税降息,巴西政府还出台新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参与港口和机场建设等。这些措施将在2013年逐步发挥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巴西财政部部长曼特加说:"巴西  相似文献   

14.
刘浩 《新财富》2004,(10):62-63
中国房地产周期依附于宏观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会透过房地产市场供需力量的对比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决定性影响。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是一个不断向上的循环过程,房地产市场也将始终处于长期的上升轨道中。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经济数学模式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张富泉译一、中国经济在八十年代经济改革之后发展的很快,国民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百分之九左右,九十年代初它的增长速度在大大超过百分之十。近些年来,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利用数学方法对中国经济进行核算,对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贸导刊》2012,(30):25-26
【本刊讯】9月22日至23日,首届中国地市区级发展和改革论坛暨第30届工作交流会,在湖南株洲召开。此次论坛是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和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和株洲市发改委共同承办,主题是"经济下行期的增长结构转型问题"。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是国内外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国内金融领域考虑,利率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在多方面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经济总量指标在整体上都有较好的表现,但是随着中国入世时间越长,"入世红利"时期将逐步成为过去。因此,为了对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有清晰的认知与把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江耀进 《中国工商》2003,(12):15-21
2003年10月26日上午,“中国宏观经济秋季论坛会”在北京海淀区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会议室召开,一批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学者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争论。《中国工商》杂志是中国经济类大刊,一向关注中国经济热点和焦点问题,本刊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历史性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2001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可谓是“一枝独秀”———在美国经济疲软,欧洲经济回落,日本经济连续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保持了大约7.4%的经济增长。但是我们更为关心的是,中国经济到底还能逆风飞行多久,飞行多远?因为根据IMF和OECD等权威机构的预测,世界经济将陷入20年以来最严峻的“增长性衰退”,而2002年则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因此,认清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其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及不利的影…  相似文献   

20.
《四川物价》2008,(8):24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不久前表示:“2008年我国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经济增速下滑和居民消费价格较快上涨并存,稳定物价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是政府面临的两难选择。防止经济滑坡应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余斌认为,受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面临加速滑坡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