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7,(10):252-253
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在激发产业活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天津市科技孵化平台发展现状及不足,为天津市制定进一步推进科技孵化平台建设政策提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为载体,以课程教学项目化改造为切入点,探讨基于创业孵化平台的、产教融合的项目制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湖北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和支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创新创业,呈现出“百花齐放耀荆楚”的可喜局面。突出政府引导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13年,湖北省人社厅会同财政厅研究出台《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认定办法》和《扶持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和2018年,先后两次对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经历了从功能相对单一到功能不断完善,从补贴孵化企业到奖补孵化平台,从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到注重优化管理服务等软环境提升,从侧重个体打造到注重体系建设的历程。目前,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当代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农民工和其他返回家园的人员的孵化基地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后表明,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论文分析了农民工在致富创业孵化基地中必须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改善当前在不同地区建立致富平台孵化基地的阶段,以指导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成功与否,直接表现在其孵化成果上。文章对现有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主要大学科技园孵化模式中,"政府—高校"型科技园孵化模式、"开发区—高校"型科技园孵化模式及"企业—高校"型科技园孵化模式各有优势和劣势,其缺陷主要表现为科研投入较大,但是成果产出相对较少;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偏低;成果的成熟度不够或缺乏可行性;成果的市场适用性差。因此,应从这些方面出发,改进现有大学科技园孵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的孵化愈来愈依赖于网络化运行形式来实现,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高新技术孵化的网络化运行机理。基于不同创新主体在网络中的主导特性,将高新技术孵化网络化运行过程模式分为“科研院所一企业”双核主导型、企业单核主导型、多主体联合主导型三种类型,并分别从运行背景、网络关系及演化、关键要素等方面探析高新技术孵化的网络化运行机理。针对三种理论模式,选取沈鼓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的合作研究院模式、海信集团的内部技术孵化产业模式、中国干熄焦技术的联合攻关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与比较,明确三种技术孵化网络化运行模式的差异,以供高新技术孵化实践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创业能力是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外在表现,高职学生创业屡遭失败主管原因在于社会能力的确实,以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团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学生创业教育的有益尝试,创业孵化基地是学生创业项目运行的平台,高职院校主管部门行使管理权时,应从角色定位,财务监管等角度宏观把握,建立制度,促进学生创业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市场需求导向、人才前期发现、企业前向对接、专业老师支撑、大三学生主体参与"为特征的"实习—实训—创业"协同运作平台的设计价值、实践效果,创新地构建了"就业与创业孵化链"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可行且有益的人才招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引发草根创业新浪潮.因此,各个地方政府促进创业组织的良性发展,必须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平台,加快各类新型创业孵化器的发展.本文首先概述了孵化模式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推广新型孵化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推广新型孵化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网络由区域范围内的各孵化器、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介机构及产业组织等相关主体互联互助而结成的网状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构建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网络,整合区域内各种创新资源,构建科技检测平台、商务服务平台、人才支撑平台、产业扶持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政策扶持平台等六个子系统,使相关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促进科技兴小微企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预孵化"理念引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中,将缩短创业教育与项目成功孵化的距离,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进而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业孵化基地是孵化企业的摇篮,是培育企业的温床。近年来,江西省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作为实现创业、促进就业、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通过确保"四到位",力促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目前,全省共有创业孵化基地(园、街)165个,实现在孵创业实体3132个,吸纳就业36396人;累计孵化成功创业实体3345个,成功率达61.2%。2012年,落实孵化基地(园、街)水电房租等补贴共计1747.8万元,小额贷款扶持创业孵化基地(园、街)及孵化实体达到26452.5万元。  相似文献   

13.
发展现状无锡市一直高度重视基地创建工作,每年培育创建一批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依托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融资对接等各类服务,为创业者成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市共创建创业孵化基地170家,其中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44家,集聚行业涉及高新技术、物联网、生物医药、电子商务、新兴农业、文化创意等众多领域。基地从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建设创业生态、营造创业氛围多个方面促进建设发展,有效激发了全市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目前全市基地在孵创业实体1.78万户,带动就业9.4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率达1:5.3,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业孵化园区建设是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重要平台,各级政府都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园区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舞台。河南省安阳市在创业园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当地钢铁、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7,(26):233-234
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的出现是建设行业走向建筑信息化的标志,BIM技术的ITWO 5D平台实现通畅的数据共享。借助BIM ITWO 5D重新修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为必修课进课堂。基于ITWO 5D的企业化、职业化特点,推动建工建筑信息化(BIM)孵化企业发展,推动ITWO 5D在BIM中心项目上的运行,发挥BIM中心实训作用,让学生在项目中培养、在实践中成长。  相似文献   

16.
正高校协同创新平台是协同创新组织和运行的载体,围绕协同创新战略,目前高校构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主要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由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多种要素构成,一方面承担着协同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承载着为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的使命。它的出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战略定位。因此,无论是在政策支持,还是资  相似文献   

17.
2021年12月8日,《2021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互联网平台监管与企业自律"专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专题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基于调查活动中的284万份问卷,《专题报告》显示,互联网平台亟需加强自律。自12月6日发布了《2021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后,这是在发布周中继"网络安全法治社会建设"专题后发布的第二个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3,(23):249-251
近年来,各高校掀起了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热潮。文章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高校建设的意义及功能,并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创业孵化基地的运营模式、孵化模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当今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济》2017,(1):88-95
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表现。当前我国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战略,各地诞生大批孵化企业。本文以孵化企业创业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孵化企业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创业行为表现,建立孵化企业创业行为对创业绩效影响概念模型,使用问卷法收集数据,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实证研究了天津市孵化企业创业行为及创业绩效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创业机会搜寻行为、企业战略选择、企业社会网络行为、创业模式、选址及进入市场选择对企业创业绩效或财务及市场绩效均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企业的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和成熟期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济》2018,(2):27-3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同时还指出,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在众创空间大批量建设的情境下,众多地区仍面临着创新创业力量薄弱、市场主体数量不足等困境。创新扩散是一直存在于企业内的一种现象,把握和利用创新扩散要素,并掌握其变化趋势,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内部创新资源孵化创新创业主体。本文通过对3种不同类型企业利用创新要素扩散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企业通过搭建不同类型的平台或渠道,可以有效地利用创新扩散的要素,进行创新创业主体的孵化,并提炼出立足企业生命周期、基于企业战略需求、明确创新扩散优势要素的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