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普惠金融是使社会各阶层群体特别是普通民众能充分受益的金融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其上升为党和国家战略。自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其"开放、高效、平等、共享"的特征,很好地契合了"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剖析,试图阐述我国互联网正在催生普惠金融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
普惠金融已经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标志着其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农村普惠金融又是发展的重点,但是它却受限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一贯特征而举步维艰。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难题主要是:农村征信系统尚不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全、农村金融基础条件差。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文章指出互联网金融契合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出建议:优化农村普惠金融的征信系统;健全互联网金融的法制环境;强化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互联网行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普惠金融以实现公平地获得金融服务为目标,而互联网金融基础性作用突出,因此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众多的契合点。文章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处理好三组关系,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保障我国普惠金融的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也取得较大成效。但与国外普惠金融发展相比,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从金融机构分布、征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科技化程度、人们对普惠金融了解程度等方面分析中国和国外普惠金融发展差距,结合国外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提出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普惠金融机构进行理念、技术和产品创新,改善金融服务站模式。进而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相似文献   

5.
普惠金融的发展给弱势群体提供了包容性发展的机会,但消费者金融素养的缺乏使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诸多风险。居民、企业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素养的提高是化解风险的根本所在,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然措施。本文在研究普惠金融与金融素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山东地区居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影响消费者金融素养的主要因素,明确我国金融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金融素养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的战略部署,普惠金融是改善金融服务不均衡的有效举措,两者的政策目标具有一致性。本文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疆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金融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新疆金融发展的资源禀赋,提出新疆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中,国家将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够共享普惠金融的覆盖成果。本文通过回顾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及历程,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提出传统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及智能技术普及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虎 《中国商论》2022,(19):102-104
近年来,普惠金融在我国稳步开展,但出现了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金融体系排斥普惠金融重点惠及群体等不良现象。金融科技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及大数据为技术手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解决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排斥现象提供了技术路径。本文分析了金融排斥影响普惠金融的作用机理,并分析金融科技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据此进一步提出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对于拓宽金融排斥和普惠金融的研究范围与深度,丰富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普惠金融客户具有广、小、杂等特点,单户收益低,成本投入高,潜在风险大,是大多数金融机构"抓大放小"的对象。金融科技的应用,为普惠金融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障,正在颠覆传统的"二八定律",为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文章阐述了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普惠金融中金融科技应用情况,并对进一步应用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为全社会所有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是普惠金融的宗旨,但是农村的金融排斥是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挑战,所以农村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点。传统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交易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正好可以弥补传统金融的这些不足。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注重风险的防范,更要依托传统金融的发展。本文基于苏北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调研,强调传统金融与传统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的互补与融合,最后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共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概述发展普惠金融的研究背景,以及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描述并借鉴国外发展普惠金融的经验,以如何发展落实普惠金融为最终目的提出农商银行网络金融创新的相关策略,真正把普惠金融落实,尤其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民能够享受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金惠工程"试点县——兴国县为例,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教育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教育是金融发展的显著原因,说明了加强普惠金融教育是改善广大贫困地区农民金融素质必经之路,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银行业坚持主业、回归本源的重要体现。河北省按照"改善民生,深化金融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的指导思想,强化脱贫攻坚金融保障体系,不断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为此,主要对河北省普惠金融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具体分析普惠金融在河北省发展遇到的问题,并对河北省普惠金融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信息背景,借助互联网产生的金融管理模式以及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促使金融的覆盖范围得到拓展。本文对普惠金融含义及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其基于互联网金融环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一些发展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与人员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普惠金融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普惠金融是2005年时被联合国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这一概念从金融发展的一种理念发展成为一种战略,金融消费者保护就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角度对普惠金融发展进行研究,从金融参与权、公平交易权、受教育权这几个方面对这一知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商》2015,(45)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4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了积极探索,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和地区也进行了有益实践,为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积累了经验。因此,本文总结、借鉴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地区的做法和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二者的高质量协同性发展是当前金融行业工作重点。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目标的一致性、发展中的相互支持作用以及结果的共享性和效益溢出性都体现了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二者融合发展程度不高,相关政策缺失、创新条件匮乏、信息基础薄弱等问题也拖慢了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速度。为此,本文从政策健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促进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农村普惠金融的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分析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优化,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完善,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提出一些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得到较好的发展,并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支撑,随着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推广范围不断扩大,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朝着融合发展的趋势前进。基于此,本文以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指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在融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从"双山"思想、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以及信贷产品创新等方面详细阐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泰安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现状及二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制定绿色普惠金融支持标准、建立农业融资主体绿色信用体系、打造绿色普惠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金融机构部门、创新绿色普惠金融产品等建议,旨在促进泰安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为泰安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效资金支持,保障泰安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