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937年,日本开始大规模造林,森林火灾风险增大,因此政府开始考虑进行森林火灾保险。但由于林业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当时日本林地所有者众多而分散,民间商业保险公司不愿也没有能力承担森林保险。当时的议会通过《森林火灾国营保险法》,并设立了森林火灾保险特别会,由政府对森林进行保险。森林保险的对象仅仅为人工林,天然林由于价格不好评估不予保险。  相似文献   

2.
3.
构建差别性森林保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指出林农收入水平低以及财政扶持力度不够是造成森林保险发展严重滞后的重要因素。提出应有重点有选择地使用财政补贴,以不同种类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依据,制定不同的保费补贴比例,重点向经济效益差的森林倾斜。建议面向经济效益好的森林试设综合灾害险并提供投保加成,时机成熟时再进行大范围推广,以逐步建立完善的森林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4.
森林保险是为林木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提供经济保障的保险,对森林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森林保险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发展缓慢。森林保险发展不容乐观,呈现出停滞甚至萎缩的趋势,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增长,或为当前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综述和对河南省森林保险现状的调查可知:河南省森林保险服务刚刚起步,森林保险供需双向不足,服务能力比较低下;林权制度不完善;现行的森林保险体系已不能适应森林保险的发展;国家对森林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森林保险具体实施细则的法律法规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刺激森林保险需求,增加森林保险供给;完善我国的林权制度;构建合理的森林保险经营体系;加快出台森林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对政策性林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森林保险的完善,促进河南省森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发展森林保险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公益事业,但是林业生产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森林保险是重要的林业风险保障机制,但由于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森林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经曲折,严重滞后于林业发展对风险保障的巨大需求。通过对森林保险的经济学分析和对国外森林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借鉴,本文认为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机制对于我国森林保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森林保险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改革内容,已经成为集体林改能否顺利推进、林业发展能否持续的关键.森林保险准公共物品属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对于森林保险这一公共服务的需求差异性导致的"政府失灵",决定了单一地由商业机构或政府来提供森林保险都存在弊端.所以引入PPP模式,在适当的时机建立相对独立的"森林保险计划",探索构建全国森林巨灾/大灾风险准备金支持下的、政府制定规则并进行监管和协助、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服务网络以及风险管理技术经办、按省进行保费统筹的公私合营森林保险模式,有利于解决森林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森林保险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改革内容.已经成为集体林权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林业发展能否持续的关键。森林保险准公共物品属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对于森林保险这一公共服务的需求差异性导致的“政府失灵”,决定了单一地由商业机构或政府来提供森林保险都存在弊端。所以,引入PPP模式,于适当的时机建立相对独立的“森林保险计划”,探索构建全国森林巨灾/大灾风险准备金支持下的、政府制定规则并进行监管和协助、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服务网络以及风险管理技术经办、按省进行保费统筹的公私合营森林保险模式,有利于解决森林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始于2006年,几年来经营基本保持稳定,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惠农力度不断增强,但同时出现了保障功能低、覆盖面小、发展定位不明、供给不足与需求乏力并存、业务模式单一等问题。推进福建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必须站在完善林业生产保障体系的高度来重新定位政策性森林保险,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式”森林保险业务发展携式,加大财税和政策扶持力度,发展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坤  陈荆  陈露瑶  王琰 《云南金融》2012,(8X):134-135
中国的森林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供给方保险公司和需求方林农规模较小,森林保险市场机制不健全,远远不能达到分险和防险的需要。因此,文章提出中国目前不适合发展商业性森林保险,只有政策性森林保险才能解决"供需双冷"问题,并通过经济学分析和博弈分析证明该论点。  相似文献   

10.
王坤  陈荆  陈露瑶  王琰 《时代金融》2012,(24):134-135
中国的森林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供给方保险公司和需求方林农规模较小,森林保险市场机制不健全,远远不能达到分险和防险的需要。因此,文章提出中国目前不适合发展商业性森林保险,只有政策性森林保险才能解决"供需双冷"问题,并通过经济学分析和博弈分析证明该论点。  相似文献   

11.
论森林保险的制度特征与演进路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以商业保险为主的森林保险制度,存在明显障碍,与森林保险制度较完善国家的发展经验相悖。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林区、林农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森林保险制度需要与其他多种避险制度结合,其演进具有渐进特点,而针对林农的商业保险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森林保险的发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中央财政自2009年7月1日起在福建、江西和湖南三省启动了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2010年7月1日起试点省又增加了浙江、辽宁和云南三省。我们通过书面调研、实地座谈、深入访谈等方式对试点六省的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对11省的林业部门和人保财险17个省公司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试点以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遥感技术在保险市场中有着广阔的应用潜力。但到目前为止,遥感应用在保险业中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保险业对遥感期望的潜力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依据地域分布损失相关性和赔偿特征将保险业务分为三类,在三类保险业务特点基础上,讨论遥感技术的适用性和具体应用,并从避免反道德风险核查、传统业务增值效果不明显、财政支持缺乏可持续性、技术因素限制四个方面分析了遥感在商业化保险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促进遥感应用于保险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遥感技术在保险市场中有着广阔的应用潜力。但到目前为止,遥感应用在保险业中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保险业对遥感期望的潜力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依据地域分布损失相关性和赔偿特征将保险业务分为三类,在三类保险业务特点基础上,讨论遥感技术的适用性和具体应用,并从避免反道德风险核查、传统业务增值效果不明显、财政支持缺乏可持续性、技术因素限制四个方面分析了遥感在商业化保险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促进遥感应用于保险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呼唤巨灾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平 《中国金融》2005,(24):59-60
巨灾属于破坏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中的洪水.风暴、地震.旱灾、森林火灾等和人为事故中的重大火灾.大爆炸、重大交通事故,恐怖活动.以及像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等传播性疾病等。为了应对这些巨灾.减少人员伤户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各国保险业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积累了经验.发挥了商业保险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摘 要: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对生态碳抵消提出了极高要求。在“双碳”目标建设中,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贡献了巨额生态碳汇,而森林保险能有效分散森林经营风险,扩大森林固碳规模,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森林保险赋能“双碳”目标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组织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缺位、保费补贴不均衡、产品体系存在缺陷、经营能力差和保险费率固定等问题。本文借鉴国外森林保险赋能“双碳”目标的经验,从政府层面提出优化多方合作机制、加快森林保险立法、完善差异化补贴制度等政策建议;从保险企业层面提出构建科学产品体系、利用保险科技打通业务流程、强化费率差异化水平等措施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森林保险创新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稳定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一、森林火灾保险巨灾定义的界定 高频率、高破坏性森林火灾造成了大量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国外的研究者一般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导致重大损失的极端小概率事件,如洪水、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国内对于巨灾风险的研究也多沿袭美国保险服务局(ISO)1998年给出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森林保险是一项重要的林业风险保障机制,对支持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西森林保险发展滞后,借鉴森林保险较为发达省市的试点经验,推进广西政策性森林保险加快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森林保险产品研发和经营管理,是推动广西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