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实力支撑中国崛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长茂 《西部财会》2005,(11):50-51
最近,美国再次挑起“中国威胁论”,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美国不仅认为中国的“硬实力”对它构成威胁。而且第一次提出中国的“软实力”也对它形成威胁。这是一个新的信号。是近年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国力日渐壮大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感到巨大压力后的反弹。对于此反弹。中国应有清醒认识。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威胁论”主要停留在中国的“制度/结构”层面。是“意识形态”之争。不具现实意义。今次新一波“中国威胁论”的核心则放在中国的“威胁能力”上。现实指向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可以说“出尽了风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不少有识之士认为,照这种势头,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20年左右将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这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泡沫经济崩溃已经10年了,但日本经济一直未能摆脱低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飞速发展显得更是光彩夺目。似乎是对这种心理的反映,最近,出现了不少介绍“中国威胁论”的书刊和杂志。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相似文献   

3.
王红续 《新远见》2011,(7):17-34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以中国的视角,立足于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对外交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思想体系,是科学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对“中国威胁论”的锐利武器。它既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也要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服务。本文将从“外交学中国化”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历史使命、现实机遇、学科属性、学科体系及其创建方法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依法享有的权力是一种“公权”.即公共权力,是国家职能的一项重要权力。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等享有的权利称之为“私权”,是在国家管理中与“公权”相对应的一种权利。从本源上讲,权力来源于权利。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只有以公民权利为轴心.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也就是确立“私权”为基础.“公权”保障“私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思考未来     
根据最近官方的数据,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时间“中国威胁论”或“中国机遇论”又成勾国际媒体的报道热点。美国虽是全球老大,但却对未来具有深刻的危机意识,据说相关研究机构都在研究50年之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6.
国人早已关注到这一现象:一些外国的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反而低于该产品在生产国本国的销售价格。如日本的富士胶卷和美国的柯达胶卷在我国的售价远远低于其在日本和美国的售价。对这一“胶卷现象”,有人解释是外国生产厂家占领中国市场的惯用手段-早期低价倾销占市场,后期高价赚利润;也有人解释是由于我国民族工业的支柱-乐凯胶卷的价格牵制作用。这些解释当然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7.
董鲁晓 《新远见》2010,(4):88-92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精神、民族和社会的整体面貌,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影响着世界公众的民心向背和这个国家的发展。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军队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19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了"黄祸论"、"睡狮论",进入21世纪,又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衰败论"。其中,中国威胁论是目前部分西方媒体最热衷的话  相似文献   

8.
成思危 《中外管理》2008,(12):38-40
中国经济“三段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在10年前,我们听到的是“中国崩溃论”。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国经济增长是实在的,甚至有人预言2005年中国就会崩溃。但现在2008年了,我们中国还是岿然挺立。三五年前,我们听到的是“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9.
“一支笔”通常是对一个单位负责财务审批领导人的俗称。目前大多数“一支笔”能够正确履行自己手中的权力,能够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财经法律和法规,严把审批关,慎用手中笔。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一些“一支笔”经不住利欲的诱惑,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利用手中的特权,滥用手中笔,使其走向犯罪的道路,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对“一笔”必须予以监督,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栖息谷专题     
栖息谷管理社区·热门话题 道、势、法与知、思、行 《孙子兵法》对道、势、法的释义极为精辟。对“道”的定义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对“势”的解释是:“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对“法”的解释是:“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的出台,“中国威胁论”渣滓又开始甚嚣尘上。本文拟对“中国威胁论”泛滥的原因做个深层次分析,以揭示出“中国威胁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张承耀 《英才》2005,(12):24-24
腐败是“黑”色的垄断,垄断是“白”色的腐败。一个新的概念正闯入中国人的耳朵里:反洗钱。按照专业人士的解释,所谓的洗钱包括放置、离析与归并三个阶段。但是,这仅仅是该“洗”的钱已经到手之后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能明白的是,这些准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依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1950~2018年人口城市化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规模快速提升,城镇化率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但当前差距依然较大,突出表现为欧洲与亚洲、非洲国家之间的差异;沿线大中小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快速增加,具有明显的大城市优先发展趋势;到2035年,“一带一路”沿线城镇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还将大幅增加,亚洲与非洲的大城市具有较大潜力。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未来可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积极分享中国城镇化发展经验,将城镇化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与沿线城市积极开展友好交流,积极深化城镇化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四年前曾综合十二个理由,讨论过流行的中国”崩溃论”(愈来愈弱)与中国”威胁论”(愈来愈强)。我的结论是审慎乐观。当时的话是这样写的:我个人对大陆经济的观察,一直建筑在三个”如果”上.如果大陆持续改革开放;如果国家资源能做有效分配;如果总体经济能维持高度成长,尽管它有不少困难,我持乐观态度。只要有这三个“如果”,中国就会有能力,也会有时间,来处理它的难题。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曾强调:“改革是通往繁荣惟一的道路。””我们将做好每一项承诺。”“如果中国不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面对改革,为何要让自己接受世贸组织规则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Google宣布退出中国,从很多方面讲,都是一件大事。政治家和外交家在讨论这一事件是否会重燃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令中美之间出现某种新形式的“冷战”;经济学家和贸易专家则关心它是否会波及中美贸易和经济关系,并猜测跨国企业今后在华何以自处;技术人士担忧黑客攻击所造成的风险,会不会使“云计算”的迅速增长遭受重创。  相似文献   

16.
向玉兰 《企业经济》2007,(4):132-134
欧盟《数据保护指令》(以下简称指令)第25条有关欧盟成员国公民个人信息向非成员国境内传输的要求,对欧盟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贸易、尤其是电子商务贸易构成了潜在的障碍和威胁。为了消除这种障碍和威胁,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以达到其“足够保护”的标准。凭借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欧盟《指令》所确定的“足够保护”标准对其他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导致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在立法模式、保护原则和标准等方面出现高度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7.
象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它们在思想史上的发生是一个知识社会学的问题,它们和各自思想“原型”的断裂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发生,都应该在种种思想谱系之间变化着的历史关系中去寻求解释。它在其内涵上意味着人与自然及外在世界的关系之审美化上.“象”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前贤申之己详,本无后学可以置喙的余裕。不过“象”从文字之“象”和文化之“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化过程,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全世界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城市在很多方面实现的“平衡”,的确令其他各国艳羡。 比如在城市规模和分布上,中国和众多国家都在为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还在急剧膨胀以及大小城市规模之间难以遏制的“马太效应”而焦头烂额,城市化率超过90%的德国却显得高枕无忧,它从未面临过“大城市病”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入WTO,立法权、执法权和司法权部分让渡给WTO,这是必然的代价。而让渡的程度与一个WTO术语密切相关,那就是reasonable,汉语常译为“合理”。reasonable是判断立法、执法和司法是否公正的客观标准,是对国家行使权利的制衡,它所体现的公平、公正、诚信和条约必须信守的现代司法理念,对我国立法、执法和司法提出了更高的国际标准。究其原因,WTO法是按照西方国家的游戏规则起草和实施的。解释时,常采用西方国家的解释规则。这样,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就不可避免地渗透在WTO法解释规则之中。  相似文献   

20.
在以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作为权力“期权化”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权力“期权化”腐败查处率对社会公众的信号效应,指出公共权力是经济责任审计与权力“期权化”的契合点,进而提出通过由“事”到“人”、由“物”到“人”、由“人”到“事”的途径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在任、离任、任后经济责任审计,并公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压缩权力“期权化”空间,使领导干部不愿、不敢和不能权力“期权化”,从而规范党政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发挥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