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价低、船价低.船市目前是否已经触底?接单难.交船难.船东是否毫无建造新船的意愿?海事新规频频出台.市场“门槛”不断升高.中国船舶工业应如何应对?韩国抢占海工“高地”.日本依靠新科技研发频频出击.与竞争对手相比.中国船企又应如何突破困局?  相似文献   

2.
我国第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平台开工建造,我国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船开工建造,亚洲最大的海工下水驳船交付……2008年,国内海洋工程市场表现异常活跃。这让造船界因全球金融风暴对船市忧心忡忡之余,更加关注海洋工程市场的潜在需求。我国国内石油公司的海工装备需求究竟会有多大?国内又有哪些船厂具备分享海工订单的能力?本文将对此逐一解读。  相似文献   

3.
开采海洋油气还是建造海工装备?对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这3家中国能源巨头来说,他们显然想鱼与熊掌兼得——在大力发展深海油气开采业务的同时,这3家企业还制定了明确的海工业务发展规划,希望利用自身现有的生产力量,打造深海装备建造能力。  相似文献   

4.
9月28日,国内首艘多缆物探船在上海船厂开工。该船的建造,对上船公司进一步开拓海工产品市场、打造海工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造船市场的不景气让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在危机之中仍有稳定市场需求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而目前全球海工市场400亿~500亿美元的盘子更让许多船企摩拳擦掌,谋划着如何分得一块“蛋糕”。然而,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和建造技术要求远高于一般的船舶建造,许多关键技术还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里,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海工装备发展的瓶颈,因此——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上半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上.韩国承接新订单金额为140亿美元.位居第一.占全球海工接单额的40%多.新加坡为45亿美元.位居第三。毋庸置疑.韩国和新加坡是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上前两大强国。虽然上半年中国的海工装备接单额达到80亿美元.市场份额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仍与韩国和新加坡有较大差距。因此.韩国和新加坡海工产业发展思路及动态对我国发展海工装备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是世界主要的海工装备建造国之一,特别是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具备全球领先优势.近半个世纪以来,新加坡海工产业经历了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做大做强的整个过程,其发展经验值得中国海工装备建造企业关注和借鉴. 发展历程抓住机遇从修起步 新加坡从修船进入海工修理,再引入外资进入海工建造领域,并在承接国外设计平台的基础上,推出自主设计品牌.新加坡抓住了石油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前的市场机遇,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但近年来面对来自中国等国船厂的竞争压力,其全球市场份额明显下滑.  相似文献   

8.
海工市场疲软是近期业内关注的热点之一.金融危机后,常规船舶市场低迷,海工市场却独领风骚,于是国内船企纷纷将海工作为转型升级的目标.谁曾想,仅仅几年工夫,特别明显的变化也就发生在这一年内,石油价格狂跌,海工巨头纷纷削减投资,平台价格走低,进军海工的企业遇到融资难、交付难等困难.如果说海工曾是船企希冀的救命“稻草”的话,这根稻草可能正在下沉.  相似文献   

9.
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深刻地认识自己。在近期落幕的一场海工论坛上.业界人士全面分析了我国海工市场面临的发展机会以及挑战.他们指出,虽然海工市场前景广阔,我国海丁产业发展步子迈得很快.但召前自身尚不强大.而且外部环境十分复杂.因此.要想在发展海工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需要宏观政策为其营造出良好的大环境.各参与企业则要针对自身情况小断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10.
十年间,韩国STX造船海洋并购了五家国内企业、两家国外企业。目前,其业务已涉及民船建造、军船建造、海工建造、海运、电力、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开发等领域,国外业务年销售额占集团年销售额的80%,是真正的外向型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