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允健 《经济前沿》2002,(12):18-19
奥运会已经完全走上了商业化,它的无限商机给主办国、主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奥运会也是经济,不仅要投入资金,获得收益,更是因为举办奥运会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 日本作为战败国,50年代国民情绪沮丧,民不聊生。1964年东京举办第18届奥运会接待了94个国家和地区的5140名运动员,使用卫星向全世界转播实况后,日本的新形象开始被世界所接受。GNP由奥运会前的每年增长1O.1%猛增到26.1%,日本人称其为“东京奥林匹克景象”,经济学家甚至认为这届  相似文献   

2.
日本国有铁路从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开始江河日下,连续亏损13年,到1987年完全民营化决算时,累计亏损37.3万亿日元  相似文献   

3.
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现正为举办1996年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这届奥运会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名运动员,170万名观众,1.5万名记者,5000名政府官员和5000名家属,是历届奥运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1992年12月,笔者随邮电部代表团访问了亚特兰大奥运会技术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斯奈林先生,他介绍了科技在奥运会的情况。他告诉我们:把1996年奥运会争取到亚特兰大召开,科学技术起了关键的作用;举办这届运动会,科技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奥运会  相似文献   

4.
一、上海世博会的背景 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与奥运会几乎具有同等重要和全球规模盛会的地位。自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第一届世博会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150多年的历史,先后共举办了40届。比照历史可以发现,世博会机遇会极大地带动一国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如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后,经过连续1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增长,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1986年10月2日至3日,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之会”(JATES)和美国“工业研究协会”(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Inc.,简称 IRI),于东京联合举办了以《日美产业界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及其未来》为题的国际科技讨论会,并以此庆祝 JATES 成立20周年。  相似文献   

6.
刘玲芬 《经济师》2007,(4):77-78
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大大地促进与发展中国经济。中国将成为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以后又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强化国际形象与角色,已成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策略。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可使北京地区形成庞大而活跃的投资与消费市场,对外将扩大高新技术和资金的引进,对内将拉动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围绕奥运会所引起的国际媒体的关注,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必将促进我国经济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腾飞。  相似文献   

7.
奥运经济与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宁  武军 《生产力研究》2005,(6):158-159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蕴涵巨大商机,而且将直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巨大发展。本文首先研究了奥运会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的策略,然后提出了把举办奥运会与首都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科技奥运,既是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重要理念,也将成为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条件。对奥运科技的相关技术领域开展评价可以将有限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确定北京奥运的科技发展战略。论述了奥运科技评价的意义;从宏观层面对目前奥运科技的总体评价和从微观层面对奥运科技的某一子领域的优先领域评价。在科技优先领域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奥运会的特点对奥运科技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最后,在已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纪念辛亥百年东京会议的主要论点和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动向进行概括性介绍。在日本真正开始进行辛亥革命研究始自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后,日本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的论争呈现衰退之势,但与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的纪念会议及纪念活动遥相呼应,在东京、神户等地每隔十年分别举办了讨论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国际会议。为迎接辛亥百年,日本学界在东京和神户举行了国际研讨会,旨在将其与全球化或地域间的关系纳入视野,对革命在历史上的定位及其性质问题进行分析。东京会议的成果已编为《综合研究辛亥革命》,其中包含立宪派的主导作用;变化和连续性;"边疆"的统合和"民族"的自立;清朝、北洋派的视点;认知和记忆的过程等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金融奥运就是金融与奥运的和谐统一,它应该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理念之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需要巨大的投资,不仅包括奥运会体育设施的投资,如比赛场馆、奥运村建设等,还包括与举办奥运会有关的市政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巨大的投资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本文从“科技奥运”的角度,就如何筹集资金进行奥运设施项目的投资及资本市场的深度运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融奥运就是金融与奥运的和谐统一,它应该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理念之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需要巨大的投资,不仅包括奥运会体育设施的投资,如比赛场馆、奥运村建设等,还包括与举办奥运会有关的市政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巨大的投资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本文从"科技奥运"的角度,就如何筹集资金进行奥运设施项目的投资及资本市场的深度运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后奥运经济风险及经济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运经济是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借势发展本地区的一系列活动。Holger Press(2004)将奥运会对主办地的影响划分为五个时期,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在申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科技奥运”的理念。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科技奥运是举办“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保障,有力促进了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围绕科技奥运建设的重点领域,明确科技奥运建设对北京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从城市经济发展驱动力、城市组织管理、城市环境建设等方面,归纳出科技奥运为北京城市发展留下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是日本科技计划体系的总纲,是日本政府实施科技立国战略的基本方针。本文着眼于梳理和分析日本政府制定《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全过程,探究和总结日本政府制定科技计划的方法及其科技政策演变过程,为我国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科技体制发生重大变革,自此日本逐渐构筑了系统、独立、连续的科技政策体系。根据该法,日本每5年制定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后修订为《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以下简称“基本计划”),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指导。截至2023年,日本已制定了6期“基本计划”,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科技政策制定的法律保障、决策机制及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正式提出科技外交概念,2011年《第4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将科技外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本文介绍了日本科技外交的发展历程,科技外交的布局和特点,结合日本的相关经验,对我国的科技外交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举办冬奥会对于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球知名度提升,旅游、科技等产业进步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日本、韩国和我国相继举办了冬奥会。本文通过梳理日本长野、韩国平昌借助举办冬奥会推动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对于北京冬奥会主办城市之一张家口的赛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未来1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制定国家中长期发展科学和技术规划(2006-2020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奠定一个好的科学技术基础。温总理进一步强调:"制定《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要做到三个'紧密结合',即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必须与国家安全紧密结合,必须与可  相似文献   

19.
孙思忠 《经济纵横》2001,(10):28-31
奥运会的举办对一国的经济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奥运经济效应。我国在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我们更有必要分析这种奥运经济效应。本文分析奥运会在历史上的经济效应以及奥运会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转型期。印度政府为保证其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国际竞争力,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势"(战略)与"术"(措施):制定了"包容性、可持续性增长"的发展战略,采取了强化信息和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短板"制造业、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多渠道培养科技人才等措施。印度现为全球第三大制药国,生物技术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印度将通过科技投入倍增计划,在2020年进入全球五大科技强国之列。印度经验启示我国,一定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发挥比较优势,持续打造重点新兴产业;多渠道吸引海外人才服务国内经济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