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业企业》2005,(6):4-4
党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说明,党和国家把中国企业培育、发展世界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到国际发展战略的高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商业企业本身应当重视商业品牌战略,认真总结品牌建设和推进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以更好地发挥品牌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中国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拓展成为关注焦点。本文聚焦中国央企,采用双案例研究方法,从全球营销战略视角,基于制度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探究中国央企品牌在“一带一路”市场的品牌国际化路径。研究问题包括:(1)央企品牌在进入“一带一路”东道国市场过程中,具有哪些优势及面临怎样的挑战?(2)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分阶段实现品牌国际化?(3)在品牌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央企发挥何种能力,以获取合法性并建立竞争优势?本研究发现:央企品牌的国际化经历品牌进入期、品牌差异化优势打造期及品牌形象培育期,央企品牌需获取认知合法性以进入东道国市场、获取实用合法性以建立差异化优势,以及获取道德合法性以培育品牌形象;来自中国政府、国内商业网络和企业自身所在集团的资源支持成为央企品牌国际化的独特优势,且资源间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品牌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央企通过发挥洞察与整合能力、开发与增值能力,以及沟通与联结能力应对品牌合法性挑战,实现国际营销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丰富了关于新兴市场跨国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实现品牌国际化的理论,对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3.
于长江 《品牌》2006,(2):26-27
当前的国际市场是科技与品牌的竞争,拥有多少名牌产品,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地区和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国际品牌建设的经验来看,韩国、日本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即建立起国际一流的国际品牌,并由此带动了本国产业的全面提升。而中国企业却忽略了品牌建设,成为为跨国公司代加工的生产基地,从而不能获得品牌带来的巨额利润。企业全球视野亟待拓展。未来在于国际,中国需要拥有国际知名品牌。中国品牌如何突破?  相似文献   

4.
著名营销学家莱特指出:“未来营销是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惟一拥有市场的途径是先拥有市场优势的品牌”。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品牌互争高低愈演愈烈。中国企业面临众多“洋品牌”挤压的严峻挑战,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树创品牌战略,叫响中国产品世界品牌已是当务之急。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缺乏品牌战略意识。专家指出,中国产品融入  相似文献   

5.
宋泓 《中国海关》2001,(1):54-55
面临“入世”,企业如何应对?专家认为,中国企业成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的规模过小,市场集中度过低;营销网络不健全,国际市场经验缺乏;产品品种单一,技术水平低下。问题症结何在?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在世界上的地位--优势、劣势何在?如何扬长补短?  相似文献   

6.
去年荣膺“中国品牌之都”的宁波市,结合未来5年城市发展目标,宁波市委、市政府已作出了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品牌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和品牌之都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实施品牌战略的目标和基本思路:争取到2010年,通过积极营造有利于品牌建设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形成一大批全国著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明显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形成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使品牌经济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7.
群山 《市场研究》2003,(7):34-35
<正> 一位企业家说,企业市场竞争说到底是品牌互争长短的实力竞争。然而,叫响企业品牌,营销策略往往发生重要作用。营销策略运用得好,就可以使企业和产品迅速成为世人知晓的品牌。为此,许多中外知名企业在成为全球知名品牌拥有者中,都在营销方略上独树一帜,推出一个又一个经典营销促品牌提升的出奇策略,为叫响企业品牌鸣锣开道。剖析这些经典营销与品牌提升之作,对于我们的企业创新品牌与国际经营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日前,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会长王茂林指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和价值非凡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国际信用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资质性品牌。为了适应中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和美国邓白氏集团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共同编制了“中国国际信用企业评级标准”,并开展了“中国国际信用企业”推展活动,联手将“中国国际信用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产品融入世界品牌贵在六大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营销学家莱特指出:“未来营销是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是先拥有市场优势的品牌”。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品牌互争高低愈演愈烈。中国企业面临众多“洋品牌”挤压的严峻挑战,如何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树创品牌战略,叫响中国产品世界品牌已是当务之急。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缺乏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出口的纺织和轻工产品中90%以上没有自主品牌,企业应高度重视自主研发,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以提高产业竞争力。这是参加“全国重点行业提升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工作会议”的代表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晓菡 《经贸世界》2005,(12):54-56
“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企业家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品牌散发的光芒和魅力,都为打造中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而努力。因而,中国迎来了塑造品牌、彰显品牌风采与魅力的新“个性”时代。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知名的品牌都是靠着优秀的企业化来支撑的。  相似文献   

12.
《进出口经理人》2005,(8):13-13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机电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5%”,目前高居我国出口产品首位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品牌现状不容乐观。7月2日,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2005中国国际消费类电子博览会期间由商务部举办的机电产品出口品牌发展座谈会上坦言,我国品牌战略实施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就是新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客观要求,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本身对于市场本质的深刻认识和理性选择。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使中国企业自身品牌的营销各个环节有了全新的演绎。  相似文献   

14.
一些国外的营销专家在对中国的市场了解以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企业会做企业品牌而不会做产品品牌,有的国外政要在访华的时候对中国领导人说的话也印证了这个事实,他们说中国企业所面对的产品品牌塑造是一个新的“文化革命”只有中国企业会做产品品牌了中国企业才可能称雄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到全球竞争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求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从事跨国经营。在“走出去”的同时,如何获得全球竞争优势,是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必须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实现规模经营,正确选择投资区位,充分利用各区位分支机构的资源,以确立我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国际市场》2007,(6):19-23
“中国制造”正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国力的提高和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但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具有创造精神的企业,才最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赢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导读: 在“中国制造”背景中快速成长的一大批企业,当前都面临经营形态升级的战略任务:从“OEM”、“ODM”转向在国际市场上经营自主品牌。这种转型虽十分艰难却势在必然。我国台湾地区的IT、中子业企业,较早地融入“全球化”的大潮,有的十年前便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国际品牌创建历程。宏碁导其中的典型。在世界级品牌的天穹中,属于华人企业的星辰寥寥无几,“宏碁”(Acer)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市场已到了非常复杂的阶段。客户需求越加难以捉摸,市场开发空间越变越小,在品牌、市场、资源高度集中的环境里,“二八法则”,“80%的企业与品牌在争夺有限的20%的市场”已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企业品牌的营销费用却在急剧攀升,在复杂的竞争态势和格局下,企业诸多的营销努力往往难以奏效。这对于综合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可谓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9.
洪波 《现代商业》2011,(12):208-209
入世以来,国内市场的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各行各业加快了市场化进程,我国市场已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阶段。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世界知名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实施品牌战略,中国企业的品牌正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面对全球竞争,创建国际品牌无疑是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由之路。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产品竞争、质量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企业必须适应品牌时代的到来,积极开展品牌营销,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知名品牌,才能真正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打造国际品牌也成为每一个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在国际上,一些知名品牌的空调都是由志高代工的,但是价格要比志高空调价格至少高出50%。”全国人大代表、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在接受《中国品牌》采访时如是表示,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不被世界认可已经是共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