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地处中国腹地的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六省,一直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明显减缓,相比较东部地区以呈现出明显的差距,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思想,迄今为止,中部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出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处中国腹地的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六省,一直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明显减缓,相比较东部地区以呈现出明显的差距,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思想,迄今为止,中部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出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上饶为例,分析了金融服务功能弱化,成为“中部崛起”的瓶颈问题,提出了金融支持上饶在中部快速崛起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浅谈金融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金融先行。金融先行的路径是推行金融产业化。中部金融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包括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建立规范的市场体系,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强化诚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弘扬全社会的诚信价值观念,实施金融产业诚信化发展战略;积极优化金融产业体系,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5.
金融生态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从金融生态的角度来看,“中部塌陷”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生态环境恶劣的必然结果,而要实现中部崛起,就必须为中部地区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改善金融生态的企业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和行政环境。  相似文献   

6.
郭俊 《武汉金融》2006,(1):60-61
本文在列举中部崛超的主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之后,重点就如何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中部崛起提出了比较科学的见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努力营造“资金洼地”;(二)加快构建科学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农村资金服务于“三农”;(三)积极优化金融运行环境。最后提出要发挥武汉这个中心城市作用,促进湖北率先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作为全国腹心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贸易蓬勃发展,我国对物流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中部地区如何利用自己在国内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不仅关系到中部地区的迅速崛起也关系到全中国的发展。因此通过分析找到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和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指出了物流业发展对于"中部崛起"的意义,分析了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状况,指出中部地区物流业与东部地区存在的差距,并由此建议通过中部地区努力制定和实施措施来加速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对热切思发展的中部人来说,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春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为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按照这一发展战略,金融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实施有效金融支持,促进中部地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从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城市,担当中部崛起“龙头”既得天时,也有地利,更具人和。银行作为金融部门,支持武汉担当中部崛起“龙头”责无旁贷,其主要措施是:集合金融资源,积极支持武汉实施城市联动战略;加快金融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积极探索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武汉市进行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尝试资产管理公司与政府合作处理不良资产,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等;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信贷政策对产业政策的敏感度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支持的方向和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中部崛起是中央重大战略决策.山西作为中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与其他省份经济发展的差距还很大.本文在加快中部掘起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山西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1.
金融支持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98-2008年的我国七大区域的相关经济金融指标数据,构建固定影响的变截距的面板数据模型,从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三个方面解析区域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中得到了以下结论:我国区域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表明金融支持确实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区域金融支持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关系,部分经济发达区域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反而低于欠发达地区;最后,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中之重的资本市场,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却不十分显著。根据研究的结果,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推进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的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第一,要促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协调)第二,以金融创新促进长三角地区资金跨行政区流动*第三,促进区域对外贸易投资活动和区域内外汇资金流动便利化*第四,促进区域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整合*第五,构建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梧州市森林资源丰富,是广西乃至全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和林产林化工业基地。近年来,梧州市林业产业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金融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本文通过对梧州市林业产业发展以及金融支持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探索运用经济、金融等手段引导各类资源优化配置、突破瓶颈,努力促进梧州林业产业从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各地发展不平衡、产业有待进一步升级、融资难度大等问题。对于金融部门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思索。本文以吉林省松原市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为基础依据,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金融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此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吉林省抚松县政府考虑到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打造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抚松模式”,对促进潜在优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针对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抚松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途径,对促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金融发展是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主导推动的。本文首先通过泰尔指数来描述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发现东、中、西和东北地区间及地区内均存在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分析中央政府的财政、股票、利率等政策所带来的效应,发现区域政策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7.
贫困地区金融供求分析与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入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正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本文从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状况入手,阐述了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对满足贫困地区特殊的金融需求、改善贫困地区金融供给难以适应金融需求的现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发展的测量与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志 《上海金融》2008,(4):21-27
在对金融增长与金融发展涵义进行区分后,文章采用戈氏指标对我国金融发展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根据制度分析对其中的虚假成份进行了制度剔除,从而得到我国金融发展的真实水平。结果发现,改革以来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对于我国金融发展我们一直存在着一种金融幻觉,而剔除其中的虚假成份也就等于打破了这种幻觉,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我国金融发展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9.
武汉担当中部崛起"龙头"的金融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从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城市,担当中部崛起“龙头”既得天时,也有地利,更具人和。银行作为金融部门,支持武汉担当中部崛起“龙头”责无旁贷,其主要措施是:集合金融资源,积极支持武汉实施城市联动战略;加快金融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积极探索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武汉市进行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尝试资产管理公司与政府合作处理不良资产,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等;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信贷政策对产业政策的敏感度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支持的方向和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