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5—2018年玉米主产区18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在东北三省一区先后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价补分离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PSM-DID方法,识别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显著提高了玉米生产效率,其主要传导机制来源于农民预期收入、玉米产量、玉米播种面积占比、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增加与财政支农水平的降低。(2)价补分离政策实施显著降低了玉米生产效率,其主要传导机制来源于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减少与财政支农水平的提高。(3)异质性分析发现,临时收储政策、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均导致了种植结构调整,但具有差异性;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表现出低成本、高效率,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19个玉米主产省(区)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南方丘陵和西南山地地区技术效率明显低于其他主产区。政策实施效果方面,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不因时间的推移而逆转。因此,尽管临时收储政策会扭曲市场并增加财政负担,但是确实给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预期从而推动了技术效率的提高,随着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应当避免政策改革中农户预期改变导致的技术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3.
2008年我国启动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保护了农民收益,也稳定了玉米的市场价格,但同时也带来玉米价格倒挂,库存压力增大、粮食种植结构失衡、加工企业成本上升、发展停滞等问题。2016年,国家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进行改革,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新政策实施二年多,对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进行一下梳理,分析思考政策改革后的影响,有助于对今后粮食政策的制定积累经验,更为今后粮食生产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国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三个核心原则,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取消已持续8年的临时收储政策将对玉米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制定补贴政策,如何走好市场化之路,将关系到农民收益、产业健康发展、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今年上半年国内玉米市场总体弱势运行。1-4月份玉米价格大致经过了一个下降周期,5月份开始止跌企稳。6月中旬,因华北、黄淮地区普通玉米在麦收期间供求矛盾突出,且受小麦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该地区玉米价格上演领涨行情,并带动国内玉米市场出现回暖迹象。7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继续在东北主产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并适当提高临时收储价格水平,旨在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估计价格支持政策对不同粮食品种期现货价格波动的直接影响,实证分析和比较了政策及其调整对粮食期现货价格波动实施效果的影响,为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证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现货与期货价格日数据,将政策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GARCH模型实证分析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及其调整对平抑粮食期现货市场波动的作用。结果 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产生了显著影响,最低收购价政策能够明显降低稻谷和小麦现货市场的波动程度,但对期货市场波动的作用则相反;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导致现货市场波动性提高,而对期货市场波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 价格支持政策具有降低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政策调控效果与实施品种的国内供求及市场形势、国内外市场的联系程度密切相关,政策的完善还需关注对期货市场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推出大豆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持续实施多年的大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退出市场。国家正在着力推动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转变。这项改革事关千家万户农民利益,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为慎重起见,我国分品种推进改革,对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先行先试。改革的出发点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理顺扭曲的大豆、棉花购销体制,激发市场活力,为全面实施农  相似文献   

8.
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国家继续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2011年12月14日,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下发《关于2011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安排部署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储工作。  相似文献   

9.
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末出台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个主要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多重负面影响。玉米临储政策必然走向终结,代之而行的是"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收储政策改革。新的玉米收储政策虽为初始状态,但也开始释放某些效应,包括农民收入的显著下降、市场结构的不适应、改革方案的粗放以及为下游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等。国家应加快完善改革方案并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思路,优化玉米收购市场结构,建立协调发展的玉米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0.
备受农产品期货市场关注的“玉米收储”终于尘埃落定,玉米期饼“涨”声不断。2011年12月19日,国家粮食局发布公告证实,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2011年国家继续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