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是一种无本质、无中心、无根基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反基础主义,即哲学不再充当文化之王,由大写的哲学转变为小写的哲学;在后哲学文化中,哲学必须实现从认识论到解释学、从系统哲学到教化哲学和从正常话语到反常话语的三个转向,才能树立起新的形象;后哲学文化实质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和文化观;哲学必须摆脱传统的科学思维模式,融进文化之中并充当文化批评者的角色才能得以再生。  相似文献   

2.
传统科学哲学强调"理论优位",致使科学合理性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新实验主义一反"理论优位"传统,对"观察负载理论"和"不可通约理论"进行了批判,并试图通过关注被忽视的科学中最与众不同的部分——实验活动,为科学合理性进行辩护。本文试图讨论分析导致科学合理性危机的部分原因,并论述了新实验主义在维护科学合理性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称他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第一,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革命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转向,并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反省和批判近来所流行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世界宗教会议所提倡的“世界普遍伦理” ,论述这两种观点来源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普遍与特殊互相分离二元论的思维模式 ,或过分强调普遍主义、或过分强调特殊主义 ,并从中国传统哲学关于普遍与特殊相融合的思维模式 ,来探索人类各民族既保存其特殊性又具有整体性的世界伦理 ,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可以提示着一个人类文明将来要追求的良好方向。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以存在本体论反对西方近代旧形而上学的理性认识论传统,使哲学重返前柏拉图时代的始源本体论语境。理论的巨大张力既为后人的理解阐释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也对西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约·狄慈根是一名与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期的杰出工人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哲学并不是提供现实世界的图景,而是通往现实世界的道路和方法,从实证认知上升到过程认知;同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作为认识论基础的不是人脑思维而是客观世界,思维的自然力只有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才存在.一反当时“回到康德去”“新康德主义”的错误浪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由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总结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遗产,广泛吸取了人类知识中有价值的东西。做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实而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方法,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所证明了的。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柏拉图的哲学与政治思想,探讨其思想中理念世界和感官世界的二元对立的二元论思想本质,并结合当今国际关系学界中流行的建构主义学派关于观念独立于物质存在,观念建构权力、地位的思想,得出观念是对存在的不完全反映,而观念又反过来作用于现实中的存在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存在论哲学的抽象性和客体性的理论形态是依靠逻辑思辨而研究人的问题,具有遮蔽人、漠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倾向。而认识论哲学是存在论哲学的延伸与强化,整个传统哲学形态对人的失落是在认识论哲学中才充分暴露出来,都是脱离开世界历史的运动过程和人的辩证的实践过程去设定世界的终极本原。而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超越了包括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哲学在内的整个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终结了抽象主体性,确立了实践主体性,把对世界的终极本原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进而展开了人的哲学的合理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一、康德自由思想的理论前提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著作构成了康德整个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是讲认识论,实质是在为自由问题做理论铺垫工作;<实践理性批判>虽是讲道德,实际上是在讲自由.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这是因为,康德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时,正是启蒙时代科学主义处于极盛的时期,哲学面临着这样三个理论难题,即理性权威的动摇、自由的失落和形而上学的衰亡.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康德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在严格遵循必然的自然法则的世界上,人有没有自由",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问题.在论证人的自由问题时,康德首先指出"自在之物不可知"和"理性是有限的",从而为自由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11.
拉毛措 《魅力中国》2010,(23):340-340
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藏传因明学摄类中对认识论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再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在认识的发展过程等问题上都有独特的见解.我将从三个方面重点说明.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也是巨擘级的存在。古希腊人又嗜酒,葡萄酒在古希腊社会充当着水的替代品,因此,"会饮"也成为古希腊独特而盛行的娱乐休闲方式之一。参加会饮的宾客多为当时的社会精英,因而会饮中谈论的主题也多是深刻而美好的。现存于世关于会饮而作的古典文,最著名的两篇就是柏拉图和色诺芬两人各自所作的《会饮篇》,二人都以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探讨关于"美"和"爱"的话题,由此而引发出苏格拉底式的哲学。现从柏拉图的《会饮篇》入手,浅探古希腊时代"酒"与"哲学"二者的关系,了解当时民众的社会生活,领略古希腊哲学神秘而诱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提出了个人的理想生活境界,即哲学的观照生活。他对哲学观照的对象进行了规定,并运用辩证法思想分析了观照的过程。他认为只有哲学沉思的生活才是通往真理世界的唯一途径。柏拉图将理想的生活境界诠释为脱离感性经验的理性思辨,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却奠定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十七世纪欧洲近代形而上学思想的发展,欧洲史上经历了古希腊自然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两大时期。直到近代哲学认识论发生转向,经验论的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否定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性的怀疑论。以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为例,现通过对笛卡尔"天赋观念"的缘起、笛卡尔"天赋观念"的四重内涵及本质、哲学家们对笛卡尔"天赋观念"的否定与批判、继承与超越,笛卡尔"天赋观念"的时代蜂窝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彰显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价值,这种思想也成为十七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争取政权革命运动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5.
杨辉辉 《黑河学刊》2009,(2):134-136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德性幸福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但苏格拉底、柏拉图幸福学说的德性基点指向了虚无的神或同样过于神秘的“善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求索,没有继续追寻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幸福学说研究的虚幻主义,把幸福置于灵魂——置于玄思静观上,停留在“哲学的生活中”,而是把思考的方向转到了万物的尺度——人,注重对现实活动、实践的探讨。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实践转向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今天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实践论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视知行、强调实践的特质,突出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批判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知行观点,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和朴素唯物主义知行观;是对知行关系学说的最高认识与理解,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论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时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121页)这就是说哲学具有时代性,即哲学是时代的理性和时代的批判武器,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荟萃时代精神的底蕴,反映时代的本质和特点,从而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一般方法论,推动社会实践、科学知识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历史迈向新的纪元。任何哲学都可以从产生它的时代中找到其赖以存在的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认识和改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所期望实现的结果都是不尽相同的,认识和实践的差异形成了诸多的特点,构成了不同时代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哲学是始终站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去思考认识,以及认识与对象的相互关系,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通过明晰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遍览分析"三大批判"中人的"知"意"情"的能力和结构,着重考查现象界与理知界、现象与物自体、自由与必然、知识与道德等领域内出现的鸿沟及其原因,如何具体协调弥合二分的世界.致力于以整体的视角对康德哲学进行把握,故而,无论从分析演绎还是概念理论的运用上都难免挂一漏万,但笔者还是努力尝试这种系统考查方式,以期了悟康德三大哲学批判体系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尺,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无论古今中外,先哲们都在试图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引导人们对真理的探究,将人“哲学化”.中国传统德育所追求的,是使人们自身修养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内圣外王”的极高境界,与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德育目标中“哲学王”所具备的理想人格有着许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绝照览心     
吴思 《走向世界》2012,(6):92-95
镜子的历史其实就是镜子映照人类的历史.这个奇特的平面物体上所反映的一切曾经使人们惊恐和迷惑.镜像给了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使人类从镜像中认识了自我,更超越了有形,获得了无形的概念.因此古人视镜子为具有神力的器物,镜子因此曾经昂贵至极. 铜镜是人类告别蛮荒之后所拥有的最早的镜子.无论是古埃及、两河文明,还是古老的华夏文化,铜镜都无一例外的具有世俗用品和宗教礼器的多重属性.古埃及人相信,铜镜是太阳神的象征,它可以保护人的灵魂.在古老的中国,铜镜被视作神圣之物,儒释道三家均将铜镜的文化属性纳入到各自的教化体系之中.道家思想将铜镜的神异性发挥的最为淋漓尽致.道教中最重要的法器就是铜镜,铜镜纹饰中出现的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都是道教人物,镜铭"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体现出的也是浓厚的道教色彩.儒家思想对镜文化的关照,多注重从实用出发,通过借喻来表达劝讽和以史为鉴的教化功能.唐太宗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强调的是铜镜的借鉴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