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产业结构区际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别利用直接贸易流量和间接产业趋同两种分析方法考察我国三次产业的地方保护程度。一方面,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贸易及相关数据,运用边界效应模型分别考察了八大区域中的总贸易和三次产业地方保护程度,分析了生产规模、产品价格、区域位置及区间距离等因素对区际产业贸易的影响,测算边界效应值并运用区域贸易依存度进行了验证和区域分析。另一方面,通过计算产业地区集中度,考察1997-2005年期间地区产业结构的分布趋势,以此考察各产业贸易壁垒的趋势变化。研究发现,产业属性差异对区际贸易有一定阻碍作用,因此,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和谐的贸易体制,尊重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发展,降低区际贸易壁垒,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聚集度决定因素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我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重点研究产业聚集度的决定因素.利用调整后EG系数对我国聚集度水平进行测定,发现行业间聚集度差异水平总体保持上升态势.通过行业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新古典经济、新经济地理和制度因素对产业聚集的综合作用.发现制造业产业聚集十分明显;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开放制度对产业聚集有明显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对产业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内部规模效应逐渐减弱,外部规模效应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对产业集中度决定因素的一项文献归类与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中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存在垄断的基本标准之一。经济学者们已经对产业集中度有了相当多的研究。本文简要综述了产业集中度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前人在产业集中度的决定因素研究中的主要发现,尤其是各种因素的测量方法以及实证研究的结果,希望能够对构建中国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淘宝网2003—2015年31省的电子商铺数为基础,首先考察其空间集中分布特征及其集中的变动趋势;然后构建全国与区域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重点分析工业集聚这一因素对网商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集聚是网商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移,这一因素的作用有变弱的趋势;另外,文章也考虑了互联网发展水平、交通物流发展、本地市场需求、人力资本等因素对集中度的影响。文章将网商集聚的研究与一般的空间集聚理论结合,在其因果关系的识别上同时考虑内生性问题,为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在电子商务这一新经济体下的应用提供了经验研究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1988-2003年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时空演变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文彬  黄佳金 《经济评论》2007,143(1):118-123
利用熵指数及其分解法考察我国制造业在1988-2003年地理集中度的时空演变状况,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行业地理集中度上升;内地的集中度高于沿海,在对制造业地理集中度提高的贡献中,地区间的贡献在近年来处于主导地位;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政府管制程度越低、资本密集度大、地方保护水平低的行业地理集中度及其提高幅度越高、地区间集中度及其提高幅度也越高。中国的制造业将继续集中,并在提高总体效率的同时扩大了区域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地方保护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地方保护造成地区间贸易成本提高,进而影响产业分布,引起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均。地方保护在现阶段有利于缩少地区收入差距,中央政府允许欠发达地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差别政策对本地区适当保护,将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郭小年  邵宜航 《财经研究》2021,47(8):19-33,108
行政审批改革对市场效率改进的作用吸引了众多关注,文章主要关注行政审批改革对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对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文章揭示了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更偏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考察了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的地区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分析发现:行政审批改革使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其影响机制主要是行政审批改革降低了不同类型企业交易成本;而行政审批改革使产业的变动更符合地区比较优势,促进了地区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文章的研究在提升就业与劳动收入份额,让增长的收益更多地惠及劳动阶层、实现包容性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73,自引:7,他引:366  
王小鲁  樊纲 《经济研究》2004,39(1):33-44
本文考察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 ,分析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配置与流动状况及其动因 ,考察这些因素对地区差距变化的作用 ,同时也考察制度变革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地区差距变动的未来趋势 ,并分析在不妨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 ,哪些政策因素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9.
我国服务业地区性集聚程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风华  刘俊 《经济管理》2006,(23):10-13
本文利用Ellision&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以及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我国11个服务行业1998年、2000午、2002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在1998~2002年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出现增长的趋势。服务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广东、河南、江苏、山东四省集中度最高,西部落后地区服务业相对落后。总体上看.服务业有向制造业集聚的地区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各地区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鹏  曾光 《技术经济》2012,(12):52-57
采用衡量空间集聚程度的EG指数,并结合产业集中度指数,测算了2003—2009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17个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并从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动趋势、产业集聚特征、原料主产区的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行业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行业集中程度主要受原料产地的影响;不同细分行业的集中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决定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年来(1998—2003)制造业行业集聚的趋势以及影响行业集聚的微观基础。研究表明样本期间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呈上升态势。我们利用面板数据和动态估计过程模型,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现有实证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一些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缺陷。我们发现: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同时,溢出效应、运输成本和自然禀赋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定量测度方法,从时空角度描述了中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和变化趋势,揭示了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总体集聚程度一直相当高,且存在明显的行业间差异。对人才、知识、技术要求较高的创新性行业空间集聚水平高,越来越向沿海省区集中;而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的行业,空间集聚水平较低,呈分散布局。通过系统考察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发现其重要因素依次为规模经济、劳动力素质和成本、产业政策因素、文化环境和区位通达性,但不同行业的省区分布影响因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产业聚集与纵向分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婧  丁盈 《技术经济》2007,26(4):37-43
探讨中国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与纵向分离程度的关系。利用整理所得的产业区域资料,发现产业集聚中心的纵向分离程度,比产业集聚中心外的区域的纵向分离程度要高;而比较地理集中的产业,其产业聚集中心内外纵向分工程度的差异水平,高于整体制造业与地理不集中产业的差异水平。同时也发现,当产业地理集中度随着邻近同产业、相关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而提高时,纵向分离程度也会随着提高。实证的结果进一步论证了,产业的地理集中,可以降低厂商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交易效率与产业纵向分离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本文利用 1 999— 2 0 0 1年最新的企业调查数据 ,分析了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对其生产效率和就业吸纳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国工业结构越来越符合中国的资源和要素禀赋 ,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得到不断发挥。轻工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增长 ,不仅提高了中国工业的总体效率 ,而且为缓解目前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振兴和改造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过程中 ,应将大力发展轻工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在突出地位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增强东部地区的工业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铁瑛  何欢浪 《财经研究》2018,(3):97-111
文章基于中国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及面临产业"空心化"挑战的背景,研究了城市服务业发展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并识别出其对加工贸易转型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城市服务业发展提升了企业出口概率,也促进了企业出口量的扩张,并且通过"分工效应"促进了企业的出口,通过"工资溢价效应"抑制了企业的出口.进一步研究发现:(1)持续出口企业、存在时间较长企业以及规模较大企业的出口受惠于城市服务业发展,但外资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生产率水平较高企业的出口却会因城市服务业发展而受损;(2)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受到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抑制作用;(3)在剔除加工贸易企业后,资本密集型企业和生产率水平较高企业的出口同样会受惠于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上述结论意味着,随着"服务型经济"的临近,寻求服务业发展与加工贸易转型的联动机制及助推新兴产业发展,是应对产业"空心化"挑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两阶段共享投入关联DEA模型,测算中国内地23个省市样本期整体及各子阶段创新效率,并从时间、空间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构建空间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创新生态环境对其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样本期整体与创新研发阶段效率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呈M型变化趋势,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较低,呈W型变化趋势;创新生态环境与创新效率具有强正向空间相关性,说明地理邻近空间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在整体创新阶段,劳动力素质、政府支持均与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而市场结构与创新效率正相关;在研发创新阶段,人均GDP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成果转化阶段,除对外开放程度与创新效率负相关外,其余影响因素均与创新效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总被引:163,自引:0,他引:163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对我国1978~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的相应变化.实证检验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工业化发展的演变规律,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产业结构转换仍滞后于总量增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需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9.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产业融合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驱动作用,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