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越南制定的炼化产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06-2015年),2015年以前,越南将至少建成并投产5个炼油项目和两个化工项目.越南1号炼厂--荣桔炼厂将于2009年2月投产.该炼厂的建成投产,将对越南成品油和原油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结束成品油消费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今后越南的成品油进口量将明显减少,并开始出口成品油;同时,还将结束越南原油只出口不进口的历史.越南国内的成品油市场格局将由此改变,并影响其周边国家的石油市场,这种影响将在今后两三年内逐步显现.越南作为原油新买家,可能会影响到迪拜原油贴水和价格,并影响价格联动的其他中东原油价格和贴水.作为成品油出口国,有可能挤占中国对越南周边其他国家如老挝等的成品油出口份额.  相似文献   

2.
越南炼油工业快速发展,成品油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未来几年,越南成品油将供过于求,富余的成品油或将出口。2009年2月,越南1号炼油厂投产后,结束了成品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对越南国内成品油市场带来重大影响,并将影响周边国家的成品油市场。成品油供需基本平衡2011年,越南石油消费量约为1650万吨,石油产量为1590万吨,石油供需基本平衡。在原油加工能力为700万吨/年的1号炼油厂投产之前,越南仅有PVOIL在头顿市附近有一家于2004年投产的加工能力27万吨/年的凝析油处  相似文献   

3.
199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比1993年减少24%,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1993年下半年进口过量造成供过于求和库存暴满。尽管原油进口总量减少,但亚太地区所产原油的进口量却显著增多,亚洲低硫原油仍是各炼油厂首选的加工品种。在进口成品油当中,石脑油是唯一的进口量显著增加的品种。随着国内乙烯工业的发展,对进口石脑油的需求会大幅度增长。1994年中国成品油出口比1993年上升2%,以煤油和汽油出口量增加最多。原油出口量虽然降低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849万吨),但原油进口量远低于出口量,因此,1994年中国仍旧是原油净出口国。1995年国内原油加工量将恢复增长,预计原油进口量将超过1994年。  相似文献   

4.
2001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从上年的6960万吨减少到6490万吨,下降6.7%。原油进口量随国内炼油厂加工量一同下降。来自中东的高友原油进口量猛增,占进口总量的比例由上年的26%增长到39%。伊朗取代阿曼成为中国进口原油的最大供应国。随着国际油价下跌,进口原油成本降低。燃料油进口量大增促使成品油进口量增长19%。汽油出口量创下了577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并使成品油出口上升了12%。液化石油气进口量在2000年出现10年来首次下降后,2001年恢复增长,489万吨的液化气进口量约占国内市场的3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原油进口实行解冻以有晨国有贸易单位进口成品油则可能会制约国内炼油厂增加加工量。2002年,原油进口量可能继续保持去年水平,LPG进口量可能会明显增多,华东地区LPG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励。  相似文献   

5.
1998年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中国石油进口全面下降,原油与成品油合计进口4906万吨,比1997年减少17%。其中原油进口量从3547万吨减少到2732万吨,成品油进口量从2379.33万吨减少到2173.99万吨。进口原油的结构转向轻质含硫原油,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加深。在成品油进口中,海关统计的柴油进口量大幅度减少,但上半年至少有300万吨走私柴油进入国内市场,韩国在中国进口燃料油和柴油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上升。1998年中国石油出口降到15年来的低点,由1985年的3003万吨和1997年的1983万吨降至1560万吨。成品油出口量也比上年锐减24%。原油与成品油合计,净进口2922万吨,比1997年减少13.7%。经济增长减慢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使国内石油产品需求增长减缓;成品油走私造成炼油厂削减加工量,是导致进口原油减少的主要原因。打击成品油走私成为关系到石油石化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为了提高炼油业的装置利用率,改善经济效益,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可能成为今后中国石油进口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原油进口权和成品油出口权的放开,包含了两个要点。首先,引导淘汰炼油落后产能,减少供应;其次,成品油出口权放开将直接缓解汽柴油过剩的现状。回顾2015年国内油气行业,提及最多的就是"放开"一词。在原油进口、成品油出口、外资独资加油站审批、成品油价改等方面,政  相似文献   

7.
韩国自身所需石油完全依赖进口。为了保障稳定的石油供给,改变石油进口过分依赖某一地区的不利局面,韩国政府采取了以下石油政策;对内减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制定长期石油进口计划,加强石油储备工作;对外加强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和石油经济合作,推行“石油进口多边化”政策,争取在2006年改善原油进口来源结构。在“炼油厂设在消费区”政策的指导下,韩国炼油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6年韩国剩余原油加工能力为14.3万桶/日,1997年剩余加工能力将达到28.8万桶/日。韩国将尽量减少成品油进口,并积极向海外特别是邻国出口。从中韩石油贸易发展情况看,今后两国原油贸易规模将会继续维持在一定水平;交易方式将越来越多地采用现货交易;中国从韩国进口成品油的规模将扩大。  相似文献   

8.
受经济增速趋缓、电力等能源供应形势好转、替代能源较快发展等因素影响,三季度石油需求增速略有回落。因国际油价上涨而国内成品油价格相对较低,三季度原油加工量和大部分油品产量增速有所下降;石油进口继续较快增长,出口增速也加快。三季度国内原油基准价波动上涨,成品油零售中准价没有调整。预计四季度国内原油产量增速仍将平缓,原油加工量和多数油品产量增速将有所下降。石油进口将受到影响,出口增速将有所加快,成品油供应形势不容乐观。原油价格将保持高位,成品油价格没有下调空间。上调幅度也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9.
2016年,中国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产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上升9.9%,至3.783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67.3%。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炼厂加工量连续两年下降,但地方炼厂大幅提高开工率和国内油田产量下降使得原油进口量再攀新高,达到3.810亿吨。2016年,中国成品油净出口量为2045万吨,柴油成为成品油出口市场的主要品种。在化工产品和汽油调合组分原料需求的推动下,2016年中国液化石油气进口量创纪录地达到1612万吨。2017年,中国经济仍旧处在下行压力下,成品油需求将继续低速增长。增加进口原油加工量,进一步扩大成品油出口,仍将是炼厂维持正常运营的出路。进口液化石油气市场将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国内原油产量增速放慢,原油加工量和大部分油品产量较快增长:石油进口和净进口持续增长,出口减缓;原油和成品油价格波动上涨,创历史新高。预计2008年中国石油需求将继续较快增长,原油生产保持稳定低速增长,石油进口仍将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将突破50%,石油价格将保持高位。  相似文献   

11.
近5年来,我国原油和成品油均呈进口量不断增长、出口量连续下降的趋势。1993年,原油出口量已由1989年的2440万吨降为1940万吨,进口量则由1989年的326万吨升至1565万吨。虽然1993年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但仍是原油净出口国。预计随着原油进口的继续增加和出口的减少,1994年我国可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从原油进口来源看,中东原油所占比例已超过亚太地区所产原油。预计今后中东原油进口量将会继续增多。1993年,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从1992年的600万吨降为370万吨,而进口量则从1992年的770万吨增至1740万吨,增长幅度达到127%。成品油进口大部分来自新加坡,出口大都去往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12.
田春荣 《国际石油经济》2013,21(3):44-55,109
2012年,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LPG)和其他产品在内的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2.931亿吨,比上年增长7.9%,石油进口依存度升至62.1%。经济增长放缓使2012年国内石油消费量增长幅度减弱至4%,低于过去5年平均5.4%的增速。国内原油加工量仅增长3.7%,是11年来增长最慢的。进口原油占炼厂加工量的比例由前一年的55.4%提高到57.4%。汽柴油出口量连续两年大幅缩减,而石脑油及燃料油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使得成品油净进口量上升到1553万吨,增长4.9%。液化石油气(LPG)净进口量继续小幅下降。包括液化天然气(LNG)和管道天然气在内的天然气进口量增长近3成,370亿立方米净进口量约占当年天然气消费量的25.1%。2013年,国内经济有加快增长的势头,油品需求增长会略有提速,在原油进口增多的同时,成品油出口量将上升。若2013年丙烷脱氢(PDH)陆续投产,进口液化石油气市场将回升;新建LNG接收站投产和中缅输气管道建成投运将使天然气进口快速上升的势头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13.
1997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分别增加到3547和2380万吨,进口量合计接近6000万吨;石油净进口量上升到3385万吨,比上年增加144%,约占国内油品消费总量的20%。原油出口量下降2.8%,进口来源进一步多样化。成品油出口增长33.9%;在进口来源中,韩国和日本成品油所占比例大幅上升,新加坡油所占比例下降。1997年国内石油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轻柴油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出口均价511美元/吨,进口均价才328美元/吨,成品油国内外价格继续倒挂,导致出口激增七成。从拱北海关了解到,今年以来由于国际成品油价格的持续高涨,广东口岸成品油出口大幅增长、进口明显下降。海关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底按照加入WTO约定,成品油批发权将对内资和外资企业开放,届时跨国公司将取得自由进出口大宗成品油权,假如油价仍然倒挂.国内原油将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中国财政部12月26日发表声明称,从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将继续对煤炭和成品油征收较低的进口关税,以鼓励能源进口。2006年11月份,中国政府对原油和煤炭实施了5%的出口关税,同时将煤炭和精炼油品的进口关税从3%~6%下调至1%~2%。按照中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同时鉴于国内能源需求旺盛,预计2007年中国煤炭、原油和成品油的净进口将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将继续对煤炭、原油及其他能源产品征收较高的出口关税。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石油从需矛盾加剧,生产增长速度低于需求增长速度,石油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从开放的世界经济大环境角度,根据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调整和制定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战略。首先,在加快国内石油勘探工作,开发西部和海洋的同时,调整石油进出口结构,增加原油进口,减少原油出口,储存石油资源;减少石油制成品进口,争取扩大成品油出口。对大型老油田要采取细水长流,延  相似文献   

17.
正国内地方炼油厂的升级换代尽管迎来了各环节垄断放松的关键利好,但在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上仍然存在疑虑,普遍面临装置复杂性低、产业链延展度不够的问题。2016年上半年,中国成品油市场运行受到市场化推进和外部油气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市场规范化程度上升、贸易自由程度出现积极的变化,汽柴煤产品进口下降,出口大幅增长。2016年或许是中国成品油市场化推进的关键之年。上半年原油进口变化影响炼油格局尽管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但日、韩、印、中国等经济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9年市场环境和形势,1999年石油和化工产品的总体市场情况将好于1998年。其中,原油和成品油市场需求将与去年基本持平;三大合成材料市场前景看好,需求将保持增长势头;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需求状况将有一定的增长;纯碱、烧碱、轮胎等大宗产品仍有较大的国内市场空间。石油和化工市场的供求关系将更趋平衡,买方市场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原油及成品油:按国家计委计划草案,预计1999年国内原油产量15796万吨,出口原油1580万吨,进口原油3964万吨,原油加工量1.68亿吨,成品油(汽、煤、柴油)消费9000万吨。天然气:1999…  相似文献   

19.
田春荣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3):56-66,111,112
2011年,中国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LPG)和其他产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为27286万吨,增长达7.6%.国内石油消费量在2010年大幅跃升12.7%之后,2011年增长5.5%,达到45625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由2010年的58.7%提高到59.8%.进口原油占加工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55.6%提高到56.4%.汽柴油出口减少和燃料油进口增多使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1481万吨,比2010年增长48.1%,达到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柴油再次呈现净进口.在炼厂气供应增加和天然气消费猛增的冲击下,液化石油气净进口量继续下降1.8%,至224万吨.包括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在内的天然气进口量增幅高达89%.2012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使油品需求增长进一步减弱,加工量增加将使油品供应增长与需求保持同步,对进口原油的需求将继续上升.在进口量继续大幅上升的同时,国内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由2011年的21.2%升至28%左右.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2002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创记录的7180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0.7%。其中,原油净进口量为6940、77万吨,同比增长了15.2%。原油净进口量占原油加工量的比例首次超过31%。含硫原油进口量上升到2410万吨,增幅为2.8%,约占原油总进口量的35%。苏丹成为非洲对华原油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来自苏丹的份额油达到642万吨,增长了29.2%。成品油进口量为2035.20万吨,同比下降了5.1%。成品油非国营贸易未对国内市场产生大的影响。成品油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070.81万吨、增长了15.6%,其中汽油出口突破600万吨。预计,2003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仍将保持上升势头。成品油进口配额数量为2530万吨,其中非国营贸易为530万吨,配额中大部分仍是燃料油。2003年由于国家新标准16家机构从事非国营贸易,石油进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加剧,但是柴油进口的少量增加还不足以影响国内市场的供需结构。中国石油进口量在不断上升,进口石油的一半左右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而中国缺少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的手段,因此石油供应风险在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