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源达 《北方经济》2007,(22):34-35
本文采集了2004~2005年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根据股权集中度的大小采取分段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N字型"结构.这说明在我国,第一大股东相对控股最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而股权高度集中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另外,我们还发现,当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时,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民营企业与低市场化进程地区企业,大股东股权质押对国有企业与高市场化进程地区企业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2)大股东股权质押容易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而加剧非效率投资,由此加大企业风险承担,"大股东股权质押-非效率投资-企业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3)股权制衡对大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股权制衡度提高会减弱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4)信贷约束对大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风险承担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信贷约束度提高会加剧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该成果将为防控中国实体企业运营风险及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股权融资,这条比银行贷款更为便捷的通道正被A股的大股东们运用得登峰造极。"通常大股东质押股权主要是为了补充股东自身的流动资金,增加流动性。"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不过,如果上市公司股东出现频繁质押或超比例质押,则可以用"疯狂"一词来形  相似文献   

4.
李垣  郭海  弋亚群  刘益 《新财经》2011,(8):94-95
过低的股权集中度会使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出现监督真空,而过高的股权集中度可能导致小股东利益受到大股东的侵害。  相似文献   

5.
陈筱贞 《产权导刊》2014,(10):44-47
股权质押机制理论上会导致大股东易主的结果,所以融资市场一度遭受控股变动预警。考量中国现实,为保护融资机构利益,股权质押规则更多地牵制着大股东变更。上市公司"壳资源潜在价值"的机制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大股东变动。另外,股权质押运作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从"一对一"的股权质押到由证券机构运作约定式购回交易,乃至股权质押式回购逐步开闸,大股东易主正从危机观走向控制观。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股权制衡的研究重点关注股权制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而对其作用机制及路径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也忽视了关系大股东产生的负面影响。利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股权制衡的治理效应与作用路径,并进一步分析大股东持股水平、大股东关系对股权制衡治理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制衡既提高了公司投资效率,也抑制了大股东掏空,因此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对于大股东控制程度较低的公司,股权制衡削弱了投资无效率与掏空导致的不利影响,但对于大股东控制力较强的公司,股权制衡的治理机制并未显著发挥作用。如果公司存在关系大股东,大股东可能采取一致行动实施掏空行为。关系大股东的存在导致股权制衡也难以发挥投资效率促进和掏空抑制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如何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所特有的股权分置问题,使得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频发,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经营     
《天津经济》2013,(7):83-84
大股东转让部分股权中航国际将再迎并列二股东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4.31%股权以18.68亿元的价格挂牌转让,而接盘方将再度成为持股比例与目前第二大股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完全一致的"并列"二股东。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成为学术界以及企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如今大多研究中,主要偏重于代理型治理结构,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冲突的讨论.而在我国,更加普遍的是大股东控股的金字塔股权结构,终极控制人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比较激烈.本文就是从剥夺型公司治理结构出发,剖析金字塔报股权结构的成因以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通过"五粮液事件"这一案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不同的再融资渠道,国外发达国家的公司多采用成本较低的发债方式,中国公司则热衷于股权投资。文章利用博弈理论对产生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证明大股东缺位问题不但损害大股东利益,也会减少小股东的期望利润;信息熵理论则可以用于计算信息精度与小股东的利润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信息》2009,(2):10-11
重组不成,长百集团与公司新进的大股东江苏高力集团有限公司反目成仇、对簿公堂。江苏高力集团在“借壳”不成功上市公司且退股未果的情况下,以股东知情权起诉上市公司。2007年12月,长百集团的大股东上海合涌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二股东上海合涌源投资有限公司将所持长百集团11.92%股权、1.07%股权转让给了江苏高力集团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2.
5月27日,海南航空集团与西安民生集团实施股权重组。海航集团受让西安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的西安民生国家股5180余万股(000564深圳A股),海航集团以出资1.7亿多元人民币而拥有了民生集团25.65%的股权,成为西安民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相似文献   

13.
蒋弘  刘星 《南方经济》2012,(9):32-46
本文通过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用以衡量大股东股权制衡的方法,在事件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大股东股权制衡和公司并购绩效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的股权制衡程度越高,并购绩效越好;在第一、二大股东股权性质相同的上市公司中,股权制衡难以发挥效用。这说明建立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促进大股东股权性质的多样性,对公司治理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制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公司治理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而制衡能力是股权制衡效果实现的首要前提。文章建立在具备股权制衡能力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民营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合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与其他大股东之间具有合谋的倾向;在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与其他大股东之间倾向于相互监督,股权制衡与公司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民营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钢铁行业曾经是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通过对申万钢铁行业96组样本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现象比较突出,整体而言股权较为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总和与企业绩效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总和、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与企业绩效均呈显著负相关。面对这种情况,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应保持适当的国有股权,持股权适度集中、强化股权制衡作用,由外而内提升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Meta分析定量研究方法,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再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一是企业绩效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存在"倒U型"关系;二是民营上市公司的前五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绩效越好;三是股权制衡与股权激励均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为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康建中 《新财经》2002,(12):48-50
2002年10月下旬,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啤)与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百威啤酒制造商,简称AB公司)正式签署战略性投资协议.按照协议,青啤将向AB公司分三次发行总金额为1.82亿美元的定向可转换债券,并在七年内全部转换成股权,AB公司在青啤的股权比例将从目前的4.5%最终增加到27%(所有的增持均为H股),成为青啤第二大股东.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拥有股权相对较少,很难行使股东权利。在上市公司收购中,往往体现了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只有完善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反收购制度、强制要约收购制度,才能充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使公众对证券市场充满信心,保障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宗计川  赵旸 《改革》2012,(3):72-77
大股东控制行为及其福利结果是公司治理研究与监管领域的一个核心内容。从股东关系、股权性质、持股比例与非比例控制类型等方面对大股东间是相互制衡还是合谋,或者说还存在其他的关系进行探讨的结果表明,大股东相互制衡是一种"踮脚"均衡,并不稳定,所谓的制衡更有可能是控制权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大股东控制关系更多表现为合谋与控制权竞争。  相似文献   

20.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长期以来,大量关于股权集中的研究表明,公司股权结构的常态之一就是股权集中,因此公司内部代理的冲突也随着产生变化。大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将导致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因此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何缓解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