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权分置制度是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有效发展的制度设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即股权全流通时代,消除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的障碍,资本市场的发展迎来全新的时代。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将大幅增加,本文着重研究公司并购与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改革通过上市公司股东行为、董事会作用及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等内部治理因素和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控制权市场并购重组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等外部治理因素影响了上市公司整体治理的优化,提出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改革通过上市公司股东行为、董事会作用及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等内部治理因素和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控制权市场并购重组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等外部治理因素影响了上市公司整体治理的优化,提出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不合理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股权分置改革传递出企业控制权改良性转移的信号。资本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传递出企业控制权革命性转移的信号。控制权转移,犹如股票易手,是资本市场上的一位"常客"。  相似文献   

5.
文章借助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事件,运用控制权私利理论,分析了经济制度对流通权价值的影响。控制性股份的价值由现金流量的要求权和控制权私利两部分构成。流通性的提高总是能够提高现金流量权的价值,但由于控制权的专有性,上市流通对控制权价值的影响条件依存于控制权私利的大小。控制权私利越大,上市流通对控制性股份的价值的影响越小,从而控股股东愿意支付的对价越低。将经济制度作为公司控制权私利的外生决定变量,实证检验的结果与上述预期相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投资者利益保护视角,基于全流通大背景分析大股东占款行为是否会随着股权流通性的增强而有所抑制。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流通性对大股东占款行为有着显著性的影响,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股东依然拥有较强的持股优势,大股东占款行为仍普遍存在,因此,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一石二鸟     
薛锋 《中国企业家》2005,(14):21-21
股权分置改革后,管理层的评价体系被改变与控制权竞争加大是和企业家关系最大的两个话题良好的公司治理实践告诉我们,两个方面对成功的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是对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机制,另一个是来自资本市场收购的威胁,即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竞争!而这恰恰也是股权分置改革中和企业家关系最大的两个话题。股权分置改革的一个深远影响将是则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  相似文献   

8.
刘玮 《数据》2005,(12):56-57
股权分置的背景 从狭义角度讲,"股权分置"是指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股票"和"两种不同价格"的市场制度与结构问题."不同股",是指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所有股票,存在两类不同的股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不同价",是指这两类股票的交易价格是不相同的,且价格相差甚大.流通股股价高于非流通股的部分,就是所谓"流通性溢价".而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要消除流通性溢价,这样自然会使流通股股东受到损失.今天所谓"对价",就是要求企业的非流通股股东对这一部分流通性溢价丧失进行补偿.其实换个角度看,这种所谓补偿更准确地应称之为交换,即非流通股股东按照流通股股东损失的流通性溢价为代价,交换回自己本来不可上市流通的股票的流通权.  相似文献   

9.
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与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研究了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在2006年底已经成功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1058个有效样本,我们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效应显著为正;市场效应与股改对价显著正相关,表明送股越多,越向市场传递有利的信号;股权集中度越高,市场效应越低;股权制衡度越高,市场效应越好,表明未来的控制权市场对流通股股东利益有正面影响;全面实施的公司比试点的公司有着更好的反应。这些发现为提高股票流动性,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控制权协议转让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前一直是上市公司并购的基本形式,要约收购仅是辅助手段。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由于现行法在定价和审批等方面的限制,协议转让受到严格限制,导致股改后我国控制权市场面临空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丧失,公司并购裹足不前。未来应当对现行规则进行改革,建立起以协议转让和证券商报价制度为特征的控制权协议转让制度。  相似文献   

11.
后股权分置时期控制权市场的激活使得控制权争夺战将愈演愈烈。以鄂武商的控制权之争为背景,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双方争夺控制权的原因以及资本市场对控制权争夺的反应。研究表明,鄂武商的控制权私有收益达到27%,且这一私有收益是造成本次控制权争夺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资本市场对控制权争夺的反应后,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支持原来的国有控股股东。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根源于股权分置。而股权融资偏好仅是控股股东攫取私有收益的一种间接方式而已。股权分置改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和股权融资偏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民营上市公司2004-2006年有关控制权结构与现金股利的数据,探析控制权结构对现金股利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分置的确导致了股利决策的异化,而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使得控制权结构对股利决策的影响产生了一个较大的波动;股改后,民营控股股东依然有很强的派现意愿;不论何时,实际控制人现金流量权对派现意愿的影响掩盖了企业成长性对股利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数据,从产权角度向上追溯,具体研究实际控制人所有权、控制权、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金字塔层级四个方面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控制权和现金流较高,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异;在资本市场制度发生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大变革之后,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并没有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反,所有权、控制权比例上升但分离度变化不大。另外,实际控制人构建金字塔控制层级在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郭均英 《财会通讯》2010,(12):88-91
本文从沪深两市中选取98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这些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股权流通性、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特征等方面来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控股比例、增加了流通股比例、缩小了董事会的规模而使其效率得以提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主要根源是股权分置结构的存在。在股权分置结构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性,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股东利益关系;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及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成本错位;证券市场扭曲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促使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发生。为解决上述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应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17.
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主要根源是股权分置结构的存在。在股权分置结构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性,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股东利益关系;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及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成本错位;证券市场扭曲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促使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发生。为解决上述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应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18.
股权分置是过去十几年来支撑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制度平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只占股票市场总量三分之一的社会公众股可以上市交易,另外三分之二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则暂不上市交易。由于股权“流通性”方面的人为限制,造成了两类不同股份之间“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现象。在股权分置状态下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法与金融”理论中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计量原理为基础,以2003年-2007年间沪深两市中发生的151宗控制权转移事件为研究样本,从股权分置改革进程角度考察了法律制度改进对投资者保护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大小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显著的降低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在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众多因素中,股权制衡机制能够有效抑制控股股东攫取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股权分置改革后,非流通股上市流通,中国的资本市场改变了股改前的"二元结构"。文章改进了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度量模型。模型的改进使得在度量控制权私人受益时,不但合符本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以及股权结构的特征,而且考虑了交易双方的谈判能力对控股权溢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