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比较,分别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等方面,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到底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长达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中国在较为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下,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和平崛起。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国际地位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未来增长的前景及其实现现代化与和平崛起中的一些矛盾和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结构失衡下高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全球机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实践催生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将推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相关领域国际协调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目前,低碳经济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动因入手,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现有文献为基础,着重分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全球机制以及低碳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未来低碳经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为银行国际业务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多边贸易的发展,以信用证、托收等为主要代表的国际结算方式被普遍运用到国际经济活动当中。然而,随着国际结算业务量的迅猛增长和国际结算收益的快速提高,国际结算所面临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就对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此对商业银行防范国际结算业务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探讨世界近代经济史上两次典型的经济增长中心转移过程所呈现的显著特点,结合近年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性事实,从经济的整体实力、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地位、对外资的吸引力、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并带动了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提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形成但尚未完成第三次经济增长中心的大迁徙,预期世界经济将逐步转向双元驱动和多元格局,中国将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有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人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经济增长的结构趋向于均衡时,经济增长质量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1978—2007年间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存量对各国及世界经济增长有重要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国际流动导致各国人力资本存量发生改变,必将对其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从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现状出发,整理分析了最近十多年来国内外人力资本国际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探讨了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驱动因素,分析了人力资本国际流动对人力资本流出国、流入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外需双轮驱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泽平 《发展研究》2010,(12):37-43
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显著成就,以及外向型程度的快速上升,在世界上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后果的广泛讨论。本文认为,在需求主体方面中国以内需为主,在动力结构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双轮驱动的典型特征。立足内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我国双轮驱动模式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结构问题。本文以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为基本假设条件,对高速增长和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中国经济不平衡增长方式是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技术引进背景下形成的,并且要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就必须采取不平衡增长方式。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高端部门对低端部门具有生产力和收入传递效应。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对高低端两部门的不平衡结构演变及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原有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系,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使得中国经济向更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结构转变的核心在于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变,只有自主创新替代技术引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学测度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以及它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对2000—2021年中国经济循环的演变特征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因素结构分解方法探究各类经济循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的国内循环比重在2021年已达83.62%,与美国、日本等国内循环为主的发达国家基本接近,中国已在规模层面处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2)中国制造业正从简单国际循环向复杂国际循环转变,日益接近典型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国际循环特征。典型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国际经济循环程度总体上相对较高,且制造业技术水平越高,其国际循环越依赖国际生产分工,复杂国际经济循环的作用越大。(3)国内循环变动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并且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不断强化。从经济循环的各类结构因素分解来看,最终需求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又以内需变动的贡献最大。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促进自主创新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从参与逐渐转变为主导国际生产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高经济增长环境下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现象始终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八个视角梳理了国内外学者解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文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进行了探讨。文献分析的启示是,后续研究应该对众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综合分析。另外,还应该从微观主体以及中观产业的视角,探究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任宁 《经济师》2003,(5):8-9,15
文章探讨了中国经济在世界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整合、调整方式 ,提出横断整合与纵横整合的观点 ,提出了整合经济的形态以及如何发挥竞争、合作的作用 ,以获得良好的综合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外部经济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管理层的高度关注.本文认为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不同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是构成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外部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综合运用汇率和货币政策、税收和公共支出政策以及外资与外贸政策以实现外部经济基本均衡的思路与政策.  相似文献   

15.
将国际援助使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从而影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称为规模效应,国际援助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短期规模效应。采用专利申请数作为测量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替代变量,利用1982-2012年中国样本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国际援助、经济增长和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根据VAR模型结果分析验证了国际援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发现国际援助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短期为正,长期为负。  相似文献   

16.
"微笑曲线"与中国经济增长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开始面临更多困境。本文以“微笑曲线”为切入点,分析了新国际分工的本质,提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价值链陷阱”、贸易增长的夸大与摩擦、“产业依附”与产业安全、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等一系列困境,指出中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才能真正提升在全球经济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经济增长与非农就业以及经济增长与各产业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回答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经济增长是否能够促进就业、促进就业的有效程序为多大、如何提高经济增长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持续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田朔  李平 《时代经贸》2011,(10):90-90
对于技术赶超型的中国而言,进行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模武转变的重要途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不仅是商品和服务在国际问的交换,也为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供了条件。本文论述了出口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后危机时代以出口贸易促进技术创新,进而有助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绿色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万平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2):91-98,127
在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践科学发展的紧迫形势下,在全球经济环境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本文沿袭绿色GDP思想,讨论了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可持续性问题以及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为此本文构建了中国1995-2006年28个省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库,基于非参数环境生产前沿模型将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绿色分解,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正在逐年恶化。表现为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能源、环境约束下,要避免走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   总被引:160,自引:4,他引:156  
本文通过解析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与就业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探讨这些因素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传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使用模式;第二部分阐述改革以来劳动使用模式变化、劳动力市场发育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产生的诱致效应;第三部分实际估计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劳动资源重新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第四部分分析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和就业结构转换的潜力;第五部分是简要总结,归纳一些政策性涵义。一、传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中国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重工业优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