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在现代科技进步下快速发展。相对于城市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发展现状,我国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建设相对较弱,存在信息化普及程度较低、专业化人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的增长。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强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冷链运输系统建设,优化物流配送点建设,加强信息化设备建设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政府、企业、高校等参与农村物流人才培养等措施,来吸引专业化人才,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乡村振兴目标进一步实现。  相似文献   

2.
张静 《经济论坛》2009,(2):69-70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对这一地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特点与问题的分析将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业循环经济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大部分在农村,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为指导,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面临的问题,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归根到底是由于人才开发的滞后、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繁荣,努力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王冬生 《经济师》2006,(8):263-264
在全国和重庆市大力建设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的背景下,文章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秀山县构建区域物流分中心的必要性以及存在思想观念、内部竞争、政府支持、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殷厚独特,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因此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发展西部文化产业必须从西部大开发以至整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规划,并且借助已经起步的旅游业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从而使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村物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廷芳 《经济师》2008,(4):274-275
发展农村物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农村物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服务分散、物流服务需求差异大等特点:发展农村物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体系不健全、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加大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一个功能全、覆盖面广的农村物流信息网,发展和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培养农村物流人才,完善农村物流供应链体系是发展农村物流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保税物流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化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保税物流企业的重视,而货主更是把是否支持信息化管理做为选择物流服务提供者的一项基本要求.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保税体系基本形成,但保税物流信息化建设尚处于空白状态.为此,必须加快电子口岸、保税物流信息化平台、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保税物流监管体系信息化、保税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保税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相似文献   

9.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终结贫穷是人类的一个梦想.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摆脱贫困、解决温饱、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是人类奋斗的目标,也是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据研究,目前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居全国前列.本文旨在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由于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西部少数民族的农户行为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的农户.因此,运用其他国家或者是其他省市脱贫的理论和经验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会经常遇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困境.本文利用发展模型对云南省红河州各个县市的脆弱性做出了精确的计算,从而掌握整个地区的贫困程度和地区差异,由此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回溯分析,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成范式、构建途径,其目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积极因素,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构建循环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界定出循环经济体系的涵义后,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优势,并且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和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布局的实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必然将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助推器.基于涪陵的调研发现,目前中小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物流企业专业人才缺乏、商贸物流园区规划滞后、农村货运物流质量不高和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等问题突出.提出留住人才,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三级物流网络,形成智慧...  相似文献   

13.
构建民族人才回流机制就是要建立吸引少数民族人才回到民族地区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措施体系 ,从根本上理清民族人才培养思路 ,为人才回流和人才使用开辟通道 ,搭建载体 ,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保证。构建人才回流机制一是要发展经济 ,改善条件 ;二是要建立鼓励民族人才回民族地区工作的政策体系 ;三是要建立健全学以致用 ,实现理想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制度 ;四是建立人才回流及使用的信息反馈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原因,偏远少数民族山区成为云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遗漏的角落"和瓶颈。开远市碑格乡的实地调查表明,云南偏远民族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建设成本高、补助标准低、缺乏地域民族特色、文化工作经费被挪用、文化设施管护不够、利用率低、农村文化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殷厚独特,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因此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发展西部文化产业必须从西部大开发以至整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规划,并且借助已经起步的旅游业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从而使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建设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破题之解.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可以使城市体系的经济扩散效应更好地被农村吸收,使农村的经济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在特色经济的联系和带动下,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互动,耦合城乡分离的地理二元结构,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最终解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长期贫穷落后面貌,促进云南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楠  褚志远 《经济师》2007,(7):180-181
以西安为典型代表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普遍存在区位劣势、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体系不健全等物流问题,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难以降低出口产品的物流成本,因而不利于西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此,要构建服务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代物流体系,在高新区内部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并以此为基础在高新区外部建设现代物流网络。同时政府加强发挥其规划和协调作用,并突出其服务功能,大力培养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以物流体系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无水港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保障国家、地区、城市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加强国内与国外、东部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中心与腹地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配置现有物流资源,社会物流系统中物流节点的建设至关重要,它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我国西部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及相互关系的不断积淀,必然表现为现实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基于此,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分析软件,对我国西部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关系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得出正确判断。结果表明:通过实证判断这种关系特征的状况,不仅是对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及其相互关系绩效的检验,更是实现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族八省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城镇化发展要以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城镇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国家各项政策、战略规划为保障,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具有民族特色产业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创新建立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质量,完善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动力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积极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关键期的契机,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