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承恶之华     
日前媒体报道,于丹与孔子第75代孙孔健因相关著作权问题引起争议。一时,相关新闻成为文化界的热点。 事情起因于于丹通过律师,向国内各大书城发律师函,令书店对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健的四本书《论语力》、《新论语》、《左手孔子,右手庄子》、以及新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于丹的天空》下架。  相似文献   

2.
罗锦贤 《中国报道》2007,(4):101-103
文史类图书一直是近年出版界的宠儿。回顾2006年的热点图书,不能不提出版界的“百家讲坛热潮”。2006年,央视的“百家讲坛”先后捧红了易中天和于丹,易中天的《品三国》(上)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发行量都已超过百万,续之出版的《于丹〈庄子〉心得》在春节期间与广大读者见面,仅3月3日一天就创下了文史类图书热门依旧  相似文献   

3.
于丹的尴尬     
认识于丹,在五年前。2007年初,笔者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履任,曾策划系列报道《于丹为什么这样红》。报道结束后,与于丹在编辑部见面交谈,她的聪明、睿智,以及谈吐间的自信与充满激情,  相似文献   

4.
该干嘛干嘛     
于丹,一个巧言令色、伶牙俐齿的女人,因多次受陕西电视台之邀到陕讲座,笔者得以与其谋面。于丹的滔滔不绝,给人从不打绊子的深刻印象。所谓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而在于丹身上似乎很不适用,她既精于言也敏于行。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让于丹迅速走红,这不是轻而易举歪打正着的事,是她多年刻苦锤炼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该干嘛干嘛     
于丹,一个巧言令色、伶牙俐齿的女人,因多次受陕西电视台之邀到陕讲座,笔者得以与其谋面.于丹的滔滔不绝,给人从不打绊子的深刻印象.所谓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而在于丹身上似乎很不适用,她既精于言也敏于行.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让于丹迅速走红,这不是轻而易举歪打正着的事,是她多年刻苦锤炼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该干嘛干嘛     
于丹,一个巧言令色,伶牙俐齿的女人,因多次受陕西电视台之邀到陕讲座,笔者得以与其谋面,于丹的滔滔不绝,给人从不打绊子的深刻印象。所谓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而在于丹身上似乎很不适用,她既精于言也敏于行,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让于丹迅速走红,这不是轻而易举歪打正着的事.是她多年刻苦锤炼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建国门驶向永安里时,北京交通广播的《一路畅通》节目主持人正连线拥有32年看球经历的于丹老师。这是巴西与德国世纪之战的前夜,作为德国的球迷,于丹老师就像一个小女孩儿一样,诉说着她对德国队的热爱。就在几天前的论文答辩中,于丹和其他几位老师给一个来自英伦的小伙儿做论文答辩评委。听到这些答辩老师聊着世界杯的话题,旁边老师怂恿英伦小伙儿:快说你喜欢德国队,于丹老师一定会高兴的。  相似文献   

8.
是《论语》让于丹从台后走向台前,一不小心火了一把;还是于丹令《论语》从艰涩步入通俗,一下子更深入人心?是央视的《百家讲坛》有实力,还是《论语》解读的有魅力?2006年,《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再次进入人们的视角,并在业界掀起一股“通俗演义”风潮。两千多年前的语录真的能够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于丹:学术超女2006年国庆期间,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6年11月26日,于丹签售《于丹〈论语〉心得》,仅一天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售书13000多册。该书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感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第二天,中华书局开了一天会,分析热销原因。大家认为原因很多,当然首先是因为有央视这个强势媒体,有《百家讲坛》这个知名栏目,还有,就是《于丹〈论语〉心得》的内容。不论是...  相似文献   

9.
于丹的尴尬     
认识于丹,在五年前。2007年初,笔者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履任,曾策划系列报道《于丹为什么这样红》。报道结束后,与于丹在编辑部见面交谈,她的聪明、睿智,以及谈吐间的自信与充满激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临别,于丹赠我当时世面很难买到的她的成名作。自那以后,虽然联系不多,但常在一些公众场合见面,她大都会应邀上台,作一番或长或短的演说,台下照例会爆发出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0.
当“于丹红”瞬间红遍全国并大有向海外蔓延的同时,于丹也遭遇到“百家讲坛”讲师中最为猛烈的批判。无论“瞬间蹿红”还是“冰水两重天”的待遇,“于丹红”显然成为目前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大文化现象。对于丹的批判甚至“声讨”,在网络上最为激烈,而传统报刊的批评报道却远少于赞扬。这种不公平使得“倒于派”很不满意,认为媒体没有全面反映公众意见,甚至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也撰文指责媒体忽略反对声  相似文献   

11.
张晓宇 《发展》2011,(12):144-144
第一次听到把“温度”这个物理量词运用在文学领域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那次对话是主持人在采访文化学者于丹,询问在她一个女性的心中,孔子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和感受。于丹告诉记者,自己心目中的孔子是带着温度的,她把这种“温度”解释为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调性。  相似文献   

12.
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形势下,少儿报刊如何应对新局势,在编辑、出版和营销等环节有哪些新对策,是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出版思想,深挖少儿报刊的潜力,尽力把制造报刊提高为创造报刊,尽力把适应读者提高为培育读者,尽力把适应市场提高为引领市场。  相似文献   

13.
今天,重读国学经典又掀起了出版市场上的热潮,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无论是学院派还是书斋派,都纷纷加入了讲谈国学知识的行列,而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国学经典,自然也一再受到解读的关注和阐释的热捧。如果说《论语》因其儒学理论中包含的严格的丰富的传统规范而成为经典,那么《庄子》之所以流传千年,其因就在于他所阐发的生存智慧的超越性,无所不用其极的表达,思辨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4.
在出版图书上,我国恐怕算不上出版大国,然而就读者和图书市场而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望尘莫及的,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1亿人口,读者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得天独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心理,对图书市场有着直接的意义和实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不缺少墙上的文明、博物馆的文明和文明遗产,我们其实真正缺少的是化入民生的一种文化权利和生活方式。"从醒来到入睡,于丹每天的日程被精确到了分钟。她的随身包里总是带着一个手机充电器,她笑着解释说:"太忙了,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人生不断电、不黑屏、时刻做好准备。"于丹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视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之一。她正在做的工作是让文化能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里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春节放假,王总自费买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推荐给我们读。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似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精神的、非物质意识形态上的一些东西,是攻心的,画饼充饥的,难道圣人就是苦行僧吗?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领悟到了于丹老师的用心良苦,更领悟了《论语》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查阅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数字化出版这一创新手段延伸了出版传播的渠道,使信息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数字化出版作为科技期刊出版的重要手段,以原有的内容为基础,实现了期刊数字化传播这一理念,对科技期刊的读者、作者、编辑、出版、发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介绍了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浅析了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湖南省株洲市图书市场的体育图书为研究对象,从株洲市体育图书出版规模、读者构成与消费格局、图书市场状况、文化增长空间四个层面进行分析,了解体育图书的出版状况,把握体育类图书选题策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书籍有修订版,甚至更多版次的情况,而相较书籍出版论文,也应有其最大限度自由的良好存在载体。论文出版修订版照样能拥有其与书籍修订版一样广泛的热心读者,只要有作者就有它的合理性。出版界、学术界在出版论文修订版上应该有所认同,并给予相应的准入机制,从而使出版事业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正>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与高速流通使得传统图书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与洗礼,任何站在风口的出版企业都在寻求搭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成功转型的办法,但事实上,真正做到了解互联网现状、了解读者群体进而成功转型的出版企业并不是很多。出版社仍旧囿于内容为王的传统营销策略,仅仅把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出版作为销售图书的辅助工具运用,没有树立新时代下"图书即产品""读者即用户"的互联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