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该说他是个能干的厂长:自1985年起他担任村办福利厂的“头”之后,把个福利厂经理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产值利润连年递增,1988年产值突破百万,成为全市头号乡村福利企业的“大户人家”。可却有人说他是个“傻冒”厂长,是他,凭着他那股在现今很是难得的“傻气”,或者说,以一个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迪·恩·帕金斯有一篇著名的短文,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 "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我说."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我认为他切错了.我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切法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他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递到我面前:"爸爸,看呢,里面有颗星呢."  相似文献   

3.
近期,全国人大正在讨论新的破产法草案的消息成了媒体的焦点。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破产的公有制企业的厂长,石永阶在当时背负了相当大的压力,更有人说他是“无能厂长”、“腐败厂长”。但是石永阶又重新站了起来,下岗后的18年中相继成立了4个小厂。76岁的他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不是无能的,不是腐败的。  相似文献   

4.
<正>"我没读过什么书,地地道道的农村娃。能走到今天,感恩和不服输是我最大的人生收获,我最佩服的人是褚时健。"这是任玉华对自己的评价。1957年出生的他,再过两年就步入花甲,看起来却像40出头的小伙,精气神十足,保持着健硕的身材和儒雅的气质。从生产队长到国有企业厂长,任玉华的生活曾经很安逸,但是他并不满足。相反,他认为这几年创业的苦日子才是他人生的"黄金时代"。任玉华找回了那个充满朝气、繁忙但充实的自己,皱纹虽然爬上了额头,却从未爬到他的心上。记者从认识他到稿子完成,近三个月的时间,各个片段组成了一个立体的  相似文献   

5.
<正>"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这是原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初到小岗村时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派饭"安排到家家户户。  相似文献   

6.
在卢杰英布置简洁却随处可见《摄影作品赏析》、《艺术摄影的光与影》的办公室,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如此醉心于摄影,卢厂长有些激动地反问我说,生活如此美好,我为什么不用镜头把她拍下来呢?转而又说,其实,我也希望将我的思想反映在我的摄影作品之中。说着,他拿出他在2000年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的部分作品,并饶有兴味地向我讲述起这些作品的拍摄经过……从一幅幅精美相片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摄影家,卢杰英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吾言 《中国西部》2012,(Z2):101
美国作家迪·恩·帕金斯有一篇著名的短文,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我说。"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  相似文献   

8.
卢炳良,一个来自四川盆地的汉子,个头不高,言语不多,给人第一感觉是厚实与质朴.当要他谈谈自己的时候,一脸憨厚的他,双手直摇,连忙推辞道:"不行,不行,我有啥好说的呢?"其实,他是个不折不扣成功的创业人士了.原来卢厂长在家乡一所小学任代课教师,是个民办老师,待遇自然不好,工资还时常被拖欠,打白条的事是经常现象.卢总笑着说要是一直就那样到现在,也许转正了,但儿子上学经济就肯定很吃力,家里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改观.  相似文献   

9.
山东高唐棉纺织厂曾是誉满鲁西的国有明星企业。然而,九十年代初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1992年3月28日被山东省政府出示"黄牌"警告,到1992年8月底,累计亏损821万元,而且还有近亿元的债务。就在这个厂濒临倒闭之时,田汝华出任该厂厂长。他信心百倍地说:"我就不信国有企业搞不活"。田汝华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和一股子不怕国难的韧劲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田汝华深知,要实现企业的扭亏为盈,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领导群体。因此,他大胆启用从德州纺校毕业的年仅28岁的财务科长张四清,聘任他为经营厂长;又聘任山东纺院毕业的年仅29岁的技术科长郭玉庆为总工程师;原副厂长于振福从山东纺  相似文献   

10.
2001年秋,大红鹰徐芳权厂长带着领导班子来到我们叶茂中策划上海公司,就大红鹰品牌整体规划的合作进行沟通。聊到兴起处,徐厂长突然对我们说:“我唱一首歌给你们听。”接着他就放声唱起大红鹰之歌,而且是非常完整地唱完了这支歌。他的激情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很震憾。我们相信,企业家的性格决定企业的性格。大红鹰有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2012,(21):101-101
美国作家迪·恩·帕金斯有一篇著名的短文,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  相似文献   

12.
父亲已经70多岁了。他说,他不怕热,就怕冷。所以,每年冬天,我都动员他到济南来"猫冬"。前几天,他又来了。如果是前几年,我不会去接他。因为他也是走过南、闯过北的人,也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县里的知名企业家,出了车站,打个车就到我家了。他也不喜欢我接他,因为这样他可以显示并未老。但今年有些不同,虽然身体看起来还硬朗,但中秋节回家,已经看出来他的身体和智力水平已经远不如从前。虽然他永远不会承认这些。这次接他,时间上有点差错。他是上午11点半到站的,而我们此前掌握的信息是下午1点才到。我们从家出门的时候,他已经下车了。路上,他给我打了两次电话,一次是问,到哪里了。我回答说,再有20分钟就到了。他  相似文献   

13.
杰克在一家国际贸易公司上班,他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忿忿地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每次开会、聚会都无视我的存在,但是做苦力跑腿的时候却找到了我。跟这样不爱惜人才的老板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王耀成 《宁波通讯》2005,(10):33-33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出名故事就多了,包玉刚自然也不例外。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1971年,从伦敦到普利茅斯的火车上,包玉刚遇到了一位英国绅士。绅士问他从事什么行业、包玉刚说我有一些船:绅士问有多少?又开玩笑地补充了一句:有奥纳西斯那么多吗?人们说航运,言必称希腊,说到希腊则必说这位大名鼎鼎的世界船王。但是这位绅士得到的回答却使他大大地吃了一惊:有奥纳西斯和尼亚科新两人加起来那么多。  相似文献   

15.
亢云 《上海改革》1993,(1):36-36
前不久,笔者与来自改革前沿的广州万宝集团一位党委书记交谈,了解他们在转换企业机制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他不光自信地说:“我从厂长改任书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企业的政工干部赶到经济工作第一线去。企业思想工作是强了,还是弱了?那就看它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是大了,还是小了!”这番话说得简单明了,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游江的暗示     
游江  宋尾 《今日重庆》2004,(5):58-61
也许可以这样说,游仁总是个不在场者,在我对他有限的认识里,游江更象一个从容的观察者,永远隐匿在暗处打量着眼前的世界。从他的摄影作品,我能清晰地接收到从他各种触角传达而来的神情:复杂、暖昧、傲慢以及隐约的性……  相似文献   

17.
另类叛徒     
企业垮台了,我们常听到企业领导人这样解释:尽心尽力了,但是……意思很明白,人家是想让企业腾飞,可现实环境不允许,好心没办成好事。   果真所有的垮台企业领导都是好心但没办成好事 ?我想未必。依我看,许多企业垮台是企业领导人恶意经营、出卖企业造成的,也就是说,为了取得个人利益,他们把企业搞垮在所不惜。   朋友给我讲了他们工厂的一种怪现象,该企业本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企业就是连年亏损,群众说,企业领导是败家子,连门卫老头都说厂长不会过日子。后来,没办法,企业主管部门把企业拍卖了,买主就是该企业的厂…  相似文献   

18.
采访时间:2000年 3月 11日 采访地点: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园 被采访人:小林(男,江南某小镇人) 三月里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我终于如愿在小林的家里见到了他。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可以随便聊聊,但您千万别把我当做采访的对象。 其实,我对北京并不像别人那样向往。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什么地方都无所谓。我从小就在南方长大。我一直深深爱着生养我的家乡。但是,那里虽然很好,却是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小镇。我是我们家里最小的孩子,又是个男孩,所以就很受父母的疼爱。 我的两个姐姐都没有读书。因为穷,她们很早就帮父母做…  相似文献   

19.
采访蒋希伦厂长是在他的简单而又整齐的办公室里进行的。在接待桌的上方,醒目地挂着一幅“气静若兰”的条幅,他告诉我说,自己常用这四个字警示自己,遇事不要急躁,不要焦灼,不要忿忿不平,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安宁、平静、沉着有定。他向我说,作为一个小企业,就应该像兰花那样,在自己不显眼的位置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起码要做到不能给上级领导添乱,进而再做到添秤。2000年年初,天津市中药机械厂原厂长向公司提出辞呈。公司一纸调令,将时任天津中新药业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的蒋希伦派往该厂出任厂长。当时的中药机械厂已经面临着非常…  相似文献   

20.
《发展》2009,(4):158-158
王阳明的父亲官至兵部尚书,才华横溢。但王阳明似乎一点也没有遗传到父亲的聪明。王阳明5岁时,还不会说话,当时大家都以为他是个哑巴。但是他父亲不这样看,他觉得王阳明只是生病而已。到王阳明6岁时,终于把病给治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