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林业产业发展的差异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农民收入的差异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愿,市场化水平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度,并提出了江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差异化与协调推进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Alfred Garloff 《The German Economic Review》2019,20(3):356-381
Using the variation across space, age and sex and the variation across space and sectors, we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imum wage and (un)employment growth in 2015. We us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specifications and instrument the bite of the minimum wage by the lagged bite. The results provide stable evidence that a higher minimum wage bite is related to a higher growth rate of regular employment. We also find stable evidence that a higher minimum wage bite is related to a lower growth rate of marginal employment.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transformation of marginal to regular jobs. The relationship to total employment is slightly positive in our preferred specification but insignificant or negative in others. For unemployment, we fi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te of the minimum wage and unemployment growth in our preferred specification but insignificant or negative results in others.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和矛盾,整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我国特殊而复杂的国情,根据发展现状和现实条件,在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东、西部地区不同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多元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苏根据地域特点和南北经济发展梯级差异明显的省情,新世纪之初就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6年又依据这一战略做出了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的重大决策,开始了南北共建开发区的创新实践。南北共建开发区成为拉动苏北发展的强大引擎,实现了苏北发展与苏南转型的"双赢"。园区共建的"江苏经验"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南北共建开发区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对策选择上,应进一步完善南北共建模式;进一步拓展共建园区的空间;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大胆推行"行政托管"等创新性的行政资源要素重组模式,实现行政区划的"体制内"变革,让行政区划为经济让路,深化南北共建园区的内涵,推动南北共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必须与区域协调和工业化协同发展,文章分析和论证了湖南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南省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是一个具有时间指向和空间特征的非线性复杂过程.现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可概括为结构-增长分析和制度-增长分析两类模式,但都忽略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从而难以全面解释和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其特有的空间组织基础,现有的行政区空间组织基础是中国二十多年来体制改革的逻辑结果,已经难再满足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空间组织模式从行政区经济转换到区域经济,这一转换既为缓解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切入点,但也对深入推进制度变革尤其是构建区域综合治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前,人类发展的概念正逐步取代了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现有的公共支出水平,尤其是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支出是否有效地促进中国人类发展水平,以及地区间公共支出水平的差异是否会对各地的人类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成为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本文研究表明,虽然就全国范围看,各类公共支出促进了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及各分项指数的提高,但是,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组的研究却显示,只有人均基建支出无一例外显著地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余指标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区域化特征明显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中西部经济金融发展速度和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和非均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存款作为一个地区的金融资源指标,以1987—2007年数据为样本,对GDP增长率、存款增长率建立模型。结果表明:区域金融资源与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各地区的效应是不尽相同的,区域金融资源给GDP带来的影响力度整体表现为东部好于西部,西部优于中部。 相似文献
9.
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值得重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保险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在对我国各地区保险市场有关数据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市场主体发展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差异是引起地区间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据此,本文提出我国区域保险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应是在发展东部地区的同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是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的现实选择。应尽快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并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78—2009年我国省级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其城乡收入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分析了两者间关系在三大地区的区域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对于东、西部地区而言,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效率负相关,与地区金融发展规模正相关;中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其金融发展效率正相关,与其金融发展规模负相关,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规模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Nikolaj Malchow‐Mller Jakob Roland Munch Jan Rose Skaksen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9,121(2):517-546
While most countries welcome (and some even subsidize) high‐skilled immigrants, there is very limited evidence of their importance for domestic firms. To guide our empirical analysis, we first set up a simple theoretical model to show how foreign experts can affect the productivity and wages of domestic firms. Using matched worker–firm data from Denmark and a matching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pproach, we then find that firms that hire foreign experts instead of domestic experts become more productive, in the sense that they pay higher wages to high‐skilled co‐workers. 相似文献
14.
Yan Zhang 《Applied economics》2017,49(28):2711-2718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banning the short-selling (shorting ban) on liquidity of stocks traded i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HKEx) on the basis of the 20 revisions of the designated list of shortable stocks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0. In order to avoid endogeneity due to the liquidity-adap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n policy, we use the propensity score-matching of shortable and unshortable stocks and apply the double- and triple-difference methods embedded in the fixed effect panel regression for the matched data. Using two outcome variables for illiquidity, the Amihud price-impact measure, and the bid-ask spread, our results suggests that the shorting ban in this market may have a liquidity-supporting effect in terms of the price impact with no regard to market tranquility and in terms of the spread with regard to the 2008–2009 financial crisis.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必然对利用外资产生诸 多影响。促进 的作用是: 外 商投资的需求增强; 外商投资的领域扩大; 投 资范围拓宽; 投资方式更为多样化; 投资环 境更为改善。带来的挑战是: 外商投资面临新的 竞争; 国内 经济环境有限制投资的因 素; 资本市场 发育滞后阻碍外商投资多样化; 国内竞争力提高对外商投资收益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对我国"十五"时期区域差异特征的深入分析,认为由于计算口径和生活费成本的影响,各地区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异小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本文认为,"十一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小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发展的公平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依据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分析了1978—2001年间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金融增长差异,区域内金融增长差异只构成金融增长总体差异中小部分;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中,区域间贡献要远大于区域内贡献;区域内东部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很小。区域金融增长差异呈现上述特征是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金融增长中地方政府的介入以及中央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紧密联系的。根据区域金融增长差异的特征,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应着重降低区域间金融增长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中我国GDP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大样本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并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层次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高值城市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城市或综合型城市为主,低值城市则以中、西部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化工业城市为主;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低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大、高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小、中值城市的空间差异居中;城市低碳发展的区域分异主要由层次间的差异引起;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是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整体和中、低值城市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的排序结果为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而高值城市的排序结果是能源效率>碳排放系数>人均GDP。提出:可参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解各城市的碳减排量,对各层次城市宜采取差别化的低碳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9.
广西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济学中的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泰尔指教对2003-2010年广西备市及桂北、桂东、桂南、桂西、桂中五个区域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进行区域性差异分析。研究发现广西入境旅游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各区域的入境旅游经济受国际环境、旅游营销措施、各地对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以及与主要客源国之间合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宁一北海“双核”经济发展空间廊道,建立现代国际旅游营销体系,加大对旅游发展重视程度,抓机遇、促发展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An ethnic gap in education is prevalent around the world. This remains the case in Vietnam, a country that has achieved phenomenal economic growth and raised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the public.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language policy reorient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textbook supply program in Vietnam on the ethnic gap in children's learning measured by a vocabulary test. Applying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estimation to the Young Lives data between 2006 and 2015, we show that the program became more effective in narrowing the ethnic gap as the education policy became reoriented toward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A causal media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increased study time is possibly a moderate mediator through which the language policy reorientation helped narrow the ethnic gap for the young cohort over and above the direct impact, but this was not the case for the old cohort. This paper, therefore, alludes to the importance of delivering learning materials carefully designed for the target group to bring about meaningful behavioral changes. It also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in the right context, corroborating the findings from recent studies on teaching at the right leve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