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西部出口加工区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产业定位不科学,西部出口加工区要深入分析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围绕自己的优势产业来进行产业定位:要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出口加工区的主导产业;要选择具有产业聚集效应、辐射力强的产业作为出口加工区的主导产业;要适应产业转移的形势,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在对产业承接转移基础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从影响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评价指标体系,以西部10省区为背景,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新疆进行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具备了产业承接能力,如何选择承接产业是新疆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定新疆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以此来优化新疆产业转移承接及其重点产业选择,为新疆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选择承接产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规避产业梯度转移风险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容易出现低端产业锁定、过度依赖资源、忽视技术创新、引进污染产业等问题。对这种潜在的产业梯度转移风险应保持警惕,防止"来者不拒"式承接转移。同时认清当前产业转移的特点,结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使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对其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目前,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承接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产业转变为产业的整体性转移及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整合;承接产业转移从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变。重庆通过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和外溢的资金、技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将外部资源转化为内生的增长方式,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5.
提升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产业转移对承接方具有优势升级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西部地区能否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关键在于承接能力。影响产业承接能力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竞争力。该文认为,西部地区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改善产业转移的环境;发挥承接企业的主体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现状,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区位商计算青海省的产业梯度系数,并计算产业就业吸纳率,分析青海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具备的优势条件或优势产业,从第二产业的角度进一步定位和选择青海省可以承接的产业,以促进青海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是很多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迄今国内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规模并不乐观,其转移的产业类型也主要限于西部的优势产业,承接的最佳区位也只能是几大一线城市及其周边。而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还将面临低碳困境和生态困境。产业转移是一种历史规律和趋势,国家应对全国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要给予西部地区更优惠的承接政策。  相似文献   

8.
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承接转移的企业可能会对皖江城市带带来环境污染、产业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可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对东部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并使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目前具有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环境、具有丰富的自主创新的资源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可从规划创新、加强产业集群的建设和自主创新环境的建设三方面入手,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岩 《生产力研究》2011,(3):142-144
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一些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文章从产业转移的必然性入手,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理地承接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产业转移理论,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江西将面临六大机遇和六大挑战。应抓住机遇促进江西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完善基础投施;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江西优势产业;树立新的发展模式观,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江西支柱产业竞争力。同时策应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江西生态农业,食品工业等方面的优势,进入西部市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稳步增长、增速不断加快。但承接产业转移出现了"速度"与"效益"的背离:唯经济增长的产业承接目标,使西部地区陷于"高增长低发展"陷阱;较强的资源禀赋依赖性,未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承接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性和被动性;承接产业转移无序竞争,加剧内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应突破传统承接产业转移路径依赖,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理念和模式,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从而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3.
西部要顺利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并非一些官方媒体宣传的“从右手传给左手”、“先富裕起来的东部去帮助仍然较贫困的西部”那么简单。西部未来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寄托于对东部产业的承接,而是需要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力,更需要培育新兴产业一起支撑地方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从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内部结构等方面考察1978 -2009年相关数据,并分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基础上,结合“十二五”期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析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方向,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第一产业的现代化、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以及第三产业量和质的提升,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提升,等等.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产业的模块化发展以及产业链分工的细化,产业集群化转移成为产业转移演化的新趋势.本文阐释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含义及模式和产业集群转移的动力及模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向西北转移和分散,这对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转移、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可使西部产业集群享受到业务量的扩大、技术升级、知识与信息的共享.  相似文献   

16.
在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沿海东部产业结构调整、成渝经济区建立的背景下,积极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SWOT分析工具分析广安市广安区吸引投资、承接转移产业的内部优势S(strength)和劣势W(weakness),以及外部机遇O(opportunity)和挑战T(threat)。本文根据调研数据,以及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出使我国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上合理的有序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转移能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研究表明,产业转移能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取决于产业转移质量和接收地的产业承接能力.由于西部地区承接的国际产业主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而导致区域产业转移显著地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国际产业转移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当考虑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后,随着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转移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相对于区域产业转移,人力资本积累更能强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整体国民经济已经上升到较高水平,但东西部差距却逐步扩大,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更为落后,以宁夏为代表的很多西部地区提出通过跨越式发展赶超东部地区。但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西部地区的扩越式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宁夏地区生产要素的分析研究发现,产业承接是宁夏为代表的西部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道路之一。  相似文献   

19.
“筑巢引凤”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形象说法,是近些年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国家或我国发达省区低端产业转移以实现本区发展的重要策略.从全面、整体和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看,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筑巢引凤”发展策略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不断从局部比较优势向全局比较优势转换,从单一比较优势向综合比较优势转换,从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换.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下,河南省要把握机遇,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提升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和力度。以下在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提升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和力度的对策建议,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