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新土地分类体系在1∶1000大比例尺下的适用性,提出修订建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例验证法。研究结果:(1)分析了新土地分类产生的背景及意义;(2)阐述了新土地分类在使用中存在的分类层次数目少且略显粗糙以及界线不严谨等问题;(3)提出了增加分类层次,清晰表达地类涵义,统一分类标准等修订新土地分类体系的建议。研究结论:新土地分类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2.
浅议现行全国土地利用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现行土地分类产生的背景、对原分类体系的改进之处及理论与现实意义,论述了该土地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分类界线、增强科学性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新的土地分类体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分析研究新的土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阐明了新的土地分类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土地分类体系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国土、城建、林业部门为例,基于现行土地分类标准的构成与特点,目前土地分类标准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从标准形成的外部条件上,部门分类标准之间没有体现明确的协同关系;从标准制订的主体内容上,部门土地分类标准之间不能有效对接。统一部门土地分类标准的思路:(1)以不动产登记为契机,建立相关部门协同工作体制机制;(2)对部门土地分类标准进行整合,构建统一的土地分类体系框架;(3)进一步加强土地分类基础理论研究,建立专门的土地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的地区往往是土地利用分类研究的首选地区.南海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以南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的初步研究,尝试建立了南海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南海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在现行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南海土地利用的实际,提出的一个三级续分的分类体系.其中包含了4个一级类型,21个二级地类.  相似文献   

6.
2002年1月1日起,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在全国试行。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同时停止使用。土地分类是土地管理中最为基础的工作之一,涉及到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土地信息化管理、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制定一个科学的土地分类体系,还是对业已使用的土地分类体系进行修改,都是十分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因此,新的《土地分类》给出一个试行期是很明智的,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加以修改,得以完善。这里,笔者希望对《土地分类》中涉及农用土地…  相似文献   

7.
我国渔业新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渔业的传统分类是从物的视角而提出的,已无法适应目前渔业管理的新要求.在渔业权制度下,建立从人的视角的渔业分类体系意义重大.为此,本文从主体性质和管理形态两方面提出了渔业应分为生计渔业和商业渔业,以及渔业权渔业和许可渔业.并针对新体系的实施,提出了修订现行法律、界定传统渔民、推进商业渔业过渡及制订合理的实施办法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土地管理如何参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创新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土地资源生态属性角度,反思、重构现有土地分类体系,是探索生态文明空间制度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土地管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土地分类与土地生态分类分类是把一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点,划分成属性近似的组,使得组内差异尽可能小,组间差异尽可能大。土地分类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标准对土地单元类型加以划分。土地生态分类则是  相似文献   

9.
自2001年储量套改以来,我国矿产资源出现了"一升一降"的现象,即探明程度不高的查明资源储量增长,而探明程度较高的资源储量下降.其根源在于1 999分类标准的缺陷.1 999分类标准制定缺陷表现在:G轴接轨层次错位造成我国矿产储量被大幅度低估;F轴可行性研究的职能困扰妨碍资源量向储量转化.为避免矿产资源宏观调控政策研究时被偏差的矿产资源储量误导,应下决心修订1 999分类标准,纠正其G轴接轨层次错位问题;在1 999分类标准未及修订的情况下,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汇总时,不可遗漏按勘查阶段划分统计各阶段资源储量的占比,用以评定勘查程度;打破(预)可行性研究的行政职能困扰,建立F轴由资源量转化为储量的畅通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新旧土地利用分类的产生背景、分类原则及其依据、体系、含义等方面进行对比,表明两种不同的分类体系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同时,针对新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求不断地完善和充实。  相似文献   

11.
土地细碎化与农用地流转市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土地细碎化导致效率损失,改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土地细碎化,这已经被许多入视为常识。但是,长达千年的土地细碎化历史对此常识提出了挑战。本文从中国人多地少的事实出发,提出现阶段农用地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就业保障功能、难以分割等性质,导致土地交易成本远远超过地块的规模经济,因而,在农民内部难以通过市场调整合并地块。只有农户大幅度减少并实现永久性向城市移民,才能逐步改变土地的上述性质,使农业用地的市场化调整具备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以较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汇总、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但不同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幅度差别较大;中低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大,高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小;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优先选择中低等别耕地或中低等别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整理,保障和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土地整理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3.
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的首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改革开放前,中国采取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效率很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人口快速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增强,中国实行了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战略,虽然降低了建设用地—GDP弹性系数,但是并没有解决上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研究结论:新时期,人口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渐趋增强,上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亟需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首位,在此基础上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协调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问题的提出多年来,我国经济形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但是,近一段时期,在土地管理和农地保护方面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1.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占用了大量耕地前一段时期,违规建立的开发区遍布各地,不仅省、市、县各级有,甚至不少乡镇和村也有。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到2003年年底,全国共有开发区6015个,规划面积3.5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300多万亩),其中相当数量是耕地,而且有不少是高产农田。开发区规划面积比全国现有城镇建成区面积总和3.25万平方公里还大8.9%。2.城市建设过多地占用了大量优质农田全国人大常委会《土地管理法》执法检…  相似文献   

15.
近年城市各业用地价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深入研究商业、居住、工业各业地价走势及其内在关系,辅助宏观决策。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总体向好,但各业地价发展不平衡,协调性较弱,没有形成科学稳定的内在机制,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研究结论:坚持各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方向,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的作用;深化紧缩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校正地方政府的宏观非理性倾向;适时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兼顾显化资源价值、引导经济布局、参与国际竞争等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16.
同志们 :中国土地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土地科学学术讨论会今天就要闭幕了。刚才 ,大会通过了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 ,并向荣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先进工作者”的同志颁发了证书 ,向学会的顾问、名誉理事长、名誉理事以及分会的学术顾问颁发了证书。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和田凤山部长 ,向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理事会、向中国科协“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地祝贺 !向老一辈土地工作者对土地管理事业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表示衷心地感谢 !中国土地学会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地既是经济意义上的土地资源,又是生态意义上的“森林资源”,具有双重法律属性。《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林地,是“土地”;而《森林法》中的林地,是“森林资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期一般为30—70年。并可派生出林地转包权、出租权、互换权和转让权等。《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的妇女的权利,是我国法律首次关注妇女的环境资源权利,是妇女环境权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土地征用、农地直接入市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利益是土地资源在农用和非农用之间配置的根本。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市场机制和政府决定土地边际净收益,进而决定土地资源配置,同时,作为一种不合意的选择,市场和政府都有可能出现失灵,从而引发土地资源的低效配置。我国土地征用垄断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导致严重的政府失灵,是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首要原因。农地直接入市调整了市场主体行为,使农地和非农建设用地边际净收益的实现得到改善。但是,与农地直接入市如影相随的市场失灵以及我国目前青黄不接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制度体系,都使这种制度改善与社会决策的最优状态仍然存在差距。要切实实现土地资源社会最优配置,就必须在理顺国家经济关系的同时,采取诸如深化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完善农地直接入市配套法律法规、改变政府参与方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伴之而来的土地生态的演变对区域土地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生态演变的描述,对区域土地配置做出一系列的分析,从而阐述合理配置土地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完善中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解决土地污染案件对土地的救济问题.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法条研究法.研究结果:从主体、客体、方式、途径、责任等方面得出在土地污染案件中对土地本身的救济对策.研究结论:土地污染案件中,对土地这一环境介质的救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救济模式,是重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