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寻找中国企业与现代化的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立新 《改革先声》2000,(10):30-32
人类社会已步入新的千年,巨大的社会变革,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现代化进程对于上个千年已落后世界文明许多的中国而言,就显得尤为紧迫。对中国企业来说,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化经济大潮中快速发展,增强竞争实力,早日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已成当务之急。要让我们企业更快进入现代化,正确认清差距是关键;知道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才有努力的目标与方向。世界 500强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现代企业的最高水准,也是我国企业现代化的方向与目标。进入 500强,也是我国企业进入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与里程…  相似文献   

2.
赵玉峰 《珠江经济》2004,(11):85-89
企业危机状况日益严重,已经到了需要系统治理的时候。根据零点调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调查结果,被访者认为:45.2%的企业处于一般危机状态,40.4%的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企业处于中度以上的危机之中。这犹如人的身体,有一半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甚或重度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企业研究,是指针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从而给经营者决策提供备选方案或行动指南。对于这个定义的把握,我们必须强调3点:第一,企业研究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研究的客体当然是企业,这不是企业研究的本质,一些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为了发展某种理论,或者为了制定政策,有时也会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这是研究企业,但不是我们说的企业研究。企业研究的主体一定是企业,是企业针对自己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当然,这种研究也有可能由企业聘请的外部机构来进行,但企业与这些外聘机构之间属于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感到很孤独”,今年9月,施振荣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子面前说这番话时.眼镜后面流露出几许无奈,“华人的品牌在国际上只有宏一家,我感到很孤独。” 这只是施振荣孤独的一个侧面。让施振荣更感孤独的是当他真正闯进国际舞台时,所创造的企业模式却无人喝彩。如今,施振荣又在全球率先提出“联网组织”模式——IO,这使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层灰色的孤寂。 在北京大学讲台上,施振荣侃侃而谈。他认为,未来的产业趋势是一种超分工整合的模式,而IO就是超分工整合中最有效的运作模式。小到公司内部门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大到…  相似文献   

5.
李权  孙英涛 《理论观察》2004,(5):123-124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长期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成果,更是企业经营企业者智慧的结晶。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运用全新思维,拓宽领域,丰富内容,革新方法。提升品质,积极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深入中国企业内部,人们会真切地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企业的运行。它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便明说,摆不上桌面却行之有效,这就是企业潜规则。如果把企业管理比作海洋中的冰山,三分之一在上面,三分之二在下面,  相似文献   

7.
企业,若以“饼”喻之,其创设立命肇始于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画饼”,之后企业家的当然责任就是把这襁褓企业赶快抚养长大,惟有不断做大才能免于被侵袭或吞并,但在这过程中必须能让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合作伙伴、竞争对手、顾客)及时享食收益,激励信心续作投资,否则画饼只能充饥,做饼空留遗恨。可见,画饼、做饼与分饼,分别对应于企业的远景、生产和分配,画饼决定做饼,做饼成就分饼,而分饼又驱动企业新一轮的画饼与做饼,三者内生的循环构成了企业成长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战略决策命题。对于企业经营者,特别是创业者来说,如何处理好做饼与分饼的跨期平衡,协调好两者相克相生、互为因果的关系,将直接影响企业之饼能做多大,能存多久。  相似文献   

8.
战略与绩效背离的疑问 一些企业初始条件相似,并且采用了几乎雷同的战略,但是最终结果却相去甚远,有的企业取得了成功,有的却失败了,原因何在?施乐公司(XEROX)。在其战略转型过程中,就选择了和IBM类似的策略,并请IBM的财务总监来当CEO,但由于施乐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组织保障。造成执行不力,其战略转型最终以失败收场,企业逐步走向衰败。台湾著名学者汤明哲指出,一家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40%靠执行力,其余的30%靠运气。  相似文献   

9.
现在是十二月一个星期五的早上五点五十分,地点是达拉斯。我很想回家上床睡觉。在过去的一个小时里,我一直在给集装箱商店一辆十六轮的大卡车卸货。这家商店是二十家连锁零售店中的一家,凡是可以用来整理你的家、你的汽车、你的办公室,乃至于你的生活的东西,它几乎全都卖。这些日子里,我一直在忙着搬运印有圣诞老人图案的罐头、印有在个上丑的包装袋、爱尔法通风搁板、3米的钩子以及带有集装箱商店商标的皱纹纸箱。我得把这些东西从面积达25,000平方英尺的商店这头搬到那头,我的T恤衫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我的背部也觉得十分僵硬,而且说实话,现在时间还实在太早,人不该这么一大早就搬运东西。  相似文献   

10.
管理是一门不需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软科学,它创造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马克思曾经用“乐队指挥”来形象地说明管理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生产手段也随着变革,生产技术工艺也日益复杂,社会化劳动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管...  相似文献   

11.
文丰 《珠江经济》2004,(5):82-85
在企业之中,显规则和潜规则,就像是沙漠中的河流,显规则是奔腾的地上河,在这条奔腾河流的底下,还有一条激流暗涌的地下河流,这条河流我们看不到。但是,它真实存在,如果没有这个地下河.地上河很容易干涸,从这个意义上说,潜规则与显规则,是共存于企业之中的。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企业使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战略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了企业生态系统的成员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提出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并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在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用A集团和B企业的实际案例对企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和缝隙型企业的不同战略特点进行论证,并说明构建企业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是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的新思路、新理论、新举措。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团队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它是以企业哲学为主导,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精神为灵魂,以企业道德为准则,以企业环境为保证,以企业形象为重点,以企业创新为动力的系统理念。  相似文献   

14.
企业凝聚力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团结的状况,全体员工对于共同的企业目标或企业领导的认同程度,是企业基本思想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体现,是由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效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各种因素集合成的一种向心情感。企业凝聚力的强弱对企业的效率、利益、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凝聚力越强,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融洽,企业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体目标越容易实现,所以说,企业凝聚力是维系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实行并购,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以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我国企业并购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加上市场不规则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无效...  相似文献   

16.
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相似文献   

17.
罗孝德 《魅力中国》2013,(32):53-54
建筑企业文化要重视人的因素,这里要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建筑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建筑企业员工为本企业和社会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渠道对社会文化的环境产生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建筑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指出了问题所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哈申 《北方经济》2006,(10):19-20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和文化已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面对新的考验和机遇,如何在新一轮加速发展中稳操胜券,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内涵也因此得到提升,产生了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企业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肖凌 《特区经济》2005,(7):208-209
经济学理论指出企业的本质是一组契约的结点,是除市场外的另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等等。但经济学理论没有指出企业怎样才能做到最好,怎样才能长生不死。为什么一些企业百年不倒,而很多企业却在急速发展的某一天突然消失?本文分析了成功企业的历程,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企业的德与才,其中德是第一位的,而才又是最基本的。二者的结合才可能成为一流企业。  相似文献   

20.
马世军 《山东经济》2005,21(3):63-65
由于行业类别、企业规模、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应该把握自身特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的再造工程,既要避免因循守旧,又要防止盲目上马;既要注重效果,更要重视过程,做到管理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