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和中国国情基础上促进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之间的沟通是中国问题研究的一个前沿切入点。这两个学科门类的“联姻”既是新的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法研究自我提升、“与时俱进”的机会;在中国和平发展、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特殊视野下,它还是应对重大外交与国际战略难题的需要,是推动以人为本、社会为基的理论转型的必然。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化时代进步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主流国际法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抑制国家的专制、尊重个人的权利以及在国际社会形成批评和抵制霸权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全球互联互通,问题与争端凸显,国际争端法律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用国际法解决纠纷与争端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转变为法律主张,是中国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发展和贡献,也是我国在建立中国特色国际法学方面的努力。未来的发展,中国不仅要参与国际法秩序的建立、运行,还要在国际法秩序的发展中提供方向指引和价值主导。 相似文献
3.
构建国际和谐社会,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建立国内“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和扩展。国际法是构建和维护国际和谐社会的法律工具。国际法治是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的法律原则;民主与平等,保障人权与自由是国际法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的法律基础;促进发展,维护安全是国际法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的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是国际法领域一个传统的基本理论问题,在全球化风潮盛行的今天,这个问题又是国际社会和各主权国家必须经常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隔离墙问题是困扰巴以和平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相当一部分隔离墙修建在了被占巴勒斯坦领土上,因此虽然这一政策在以色列国内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但遭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其合法性也被国际法院加以否认。就此,各方从国际法和有关国家的国内法角度就隔离墙的合法性进行了多次较量。 相似文献
5.
6.
国际政治秩序与世界霸权——国家、地区、全球秩序的三重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国际政治的民主秩序和对国际强权、世界霸权的有效制约是当今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渴求 ,这一理想的实现有赖于现实三种秩序的发展。它们是以主权原则为基础的国家关系秩序、以区域合作为基础的一体化或准一体化地区秩序、以国际组织和世界性机构的治理机制为基础的全球秩序。正是由于这三个层面的发展均不完善甚至存在着严重缺陷 ,才形成当今国家主权秩序与世界 (国际 )秩序重叠、现实主义秩序与理想主义秩序重叠、平等主义 (民主 )秩序与霸权主义秩序重叠 (因而国际合作与单边主义并存 )的局面。这也预示着世界未来多极化 ,不但是力量的多极化 ,而且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平等多元化 ,但国际社会在利益点和价值判断上的认同将不断增多 ,并将创造更具效能的国际规范体系、更加成熟的主权国家秩序和更有内聚力的合作性地区秩序 ,它们共同支撑并保障一个民主的、反对并制约霸权的文明国际政治秩序。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在和平、合作、发展基础上建立民主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对外战略 ,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应积极参与并推动上述三个层面的秩序构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现状的规范性构建——基于国际法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3)
当下的政治话语对"国际现状"的概念不加界定就用来作为评判中国崛起的标尺,该术语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高度情景化,且无确定的规范性内容。作者以国际法规范作为国际现状的规范内容。国际现状的核心是国际体系成员基于广泛承认与同意而做出的秩序安排。国际现状的具体表现为人类生活的空间法律秩序、物质基础法律秩序、国家行为和交往规范。通过从中国解决边界纠纷模式、加入国际制度的趋势、使用武力的环境与历史、接受习惯国际法、参与国际海洋法的立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分析来看,中国是在国际现状的框架范围内谋求国家利益的,而且还通过自身的国际法立法行为促进了国际现状和规范的形成。作者认为,在处理大国崛起或体系中的结构性变化时,应确保大国在国际立法过程中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8.
科索沃独立等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国际法基本原则本身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法律严肃性与效力。加之西方抛出“单边主义”、“人道主义干涉”等主张肆意践踏了国际法基本原则,使得国际法基本原则面临尴尬的境地。为此,要明确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发挥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效力;要加强国家闰的沟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联合国更要承担起发展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促成了冷战后美国“一家独霸”的国际战略格局。建立在90年代美国实力持续增长基础之上的美国对外战略.一步步地走向单边主义:“一超多强”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这一时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力量的失衡状态.就是美国一家独大的霸权问题。本文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随着网络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人们对以网络为载体的媒介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关系。因而,了解当代受众的媒介依赖尤其是网络依赖状况,分析依赖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成为一种必要。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调整了国际政治的现实基础 ,拓展了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 ,健全了国际政治的运行机制 ,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操作方式。当代国际政治的这些变化使国际政治长期存在的暴力性、不平等性、局部性、非民主性的特点开始发生部分质变 ,而这种部分质变的发生应该说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12.
13.
14.
当下的政治话语对"国际现状"的概念不加界定就用来作为评判中国崛起的标尺,该术语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高度情景化,且无确定的规范性内容。作者以国际法规范作为国际现状的规范内容。国际现状的核心是国际体系成员基于广泛承认与同意而做出的秩序安排。国际现状的具体表现为人类生活的空间法律秩序、物质基础法律秩序、国家行为和交往规范。通过从中国解决边界纠纷模式、加入国际制度的趋势、使用武力的环境与历史、接受习惯国际法、参与国际海洋法的立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分析来看,中国是在国际现状的框架范围内谋求国家利益的,而且还通过自身的国际法立法行为促进了国际现状和规范的形成。作者认为,在处理大国崛起或体系中的结构性变化时,应确保大国在国际立法过程中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15.
如何识别和利用新机会,降低对在全球价值链上发达经济体主导企业的依赖从而掌握主动权,是家族企业未来能否长期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之一。基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本文探讨了家族企业是如何通过实施国际创业活动突破对发达经济体主导企业价值链依赖的作用机理。基于2007—2014年我国家族企业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家族企业实施国际创业有效降低了对主导企业的市场依赖和技术依赖;(2)家族企业所有权越高,家族企业实施国际创业越能够降低对主导企业的市场依赖和技术依赖;(3)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越强,家族企业实施国际创业越能够降低对主导企业的技术依赖,但对家族企业国际创业与主导企业的市场依赖间的关系未能被证实。研究结论对家族企业国际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国际法法律性的争论中,大多数是围绕着国际法与国内法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征而展开的国际法的法律性讨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间的交流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的突显出来,国际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本文将通过国际法与国内法在不同方面上的对比,论证国际法的法律性:即国际法是法律,但是与国内法意义上的法律有很大不同,国际法是一种强制力相对较弱、针对的主体不同的法律。 相似文献
17.
毋庸置疑,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是由于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整套的规则来规范和引导,而产生和日益发展的。随着人权价值不断提高和国际社会对于惩罚严重的战争罪犯的需求,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刑法在二战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国际法传统规则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个人的地位在这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文章将以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刑法领域个人的主体资格为视角来讨论国际法上新的价值取向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再思考:一种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鉴政治社会学有关抗争艺术的理论模式,作者尝试对中国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中的战略行为和思维做了新的理论概括。中国在单极体系下的抗争艺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作为战略行为在现有秩序中的依法抗争以及作为战略思维对现有秩序进行反思的日常抗争。重新思考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应该超越维持现状和修正主义二分法。中国学习和接受既有国际规范只是社会化的一个方面,中国如何影响国际规范的演变则是社会化过程中尚待理论化的另一方面。中国正积极探索未来国际秩序的若干模式,其中,协商秩序作为一种国际秩序的理想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参考,从国际制度与权力政治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制度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国际制度相对于权力政治而言是居于第二位的因素,其作用的发挥受权力政治的制约;国际制度的合法性、互利性和适用性特征使其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实施能力。国际制度在受制于权力政治的同时也能对权力政治发挥不可忽视的缓解和制约作用。随着国际环境相关因素朝着有利于国际制度增生和发挥作用的方向转变,国际制度的这一作用会日趋凸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