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绩效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1-2009年我国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从科技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来看,我国的科技产出均是有效的,但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要高于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②基础研究领域的R&D人员投入、政府资金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绩效的影响较显著,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R&D人员投入是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绩效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
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能否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深入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优化区域财政科技支出资源配置模式并提升创新水平。基于2009—2019年我国内地30个省级层面数据研究发现,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呈“U”型特征,中部地区受益明显,而东部地区所受影响甚微,西部地区反受其害。企业加强合作研发可正向调节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在创新链前端和后端环节的驱动作用,加强内部研发有利于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在创新链前端环节发挥驱动作用。但企业合作研发强度并非越高越好,超过一定限度反而不利于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发挥创新驱动效应,而内部研发要素包括基础设施、人员及开发经费,其投入强度必须高于一定门槛,才能促进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发挥作用。由此,在当前各地创新实践中,随着区域研发强度提升,应适时提升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水平,尤其是中部地区。同时,为有效激发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的创新驱动效应,各地应引导企业提升研发强度并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3.
选用面板数据,首先采用TOPSIS对科技产出进行评价,进而采用分位数回归研究不同科技水平和不同经费来源渠道投入要素对科技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企业科技投入贡献最大并且相对比较稳定;政府科技投入贡献的弹性系数总体上低于企业科技投入;中低科研产出水平地区政府科技投入的贡献高于高科研产出水平地区,并且随着科技产出水平的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贡献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科研人员对科技产出贡献的弹性系数呈U型分布,即低科研产出地区和高科研产出地区科研人员的贡献最大,中低科研产出地区科研人员的贡献最小;银行科技贷款与科研产出要么不相关,要么弹性系数是负数,说明企业科技融资渠道单一,且融资较为困难。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选用面板数据,首先采用TOPSIS对科技产出进行评价,进而采用分位数回归研究不同科技水平和不同经费来源渠道投入要素对科技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企业科技投入贡献最大并且相对比较稳定;政府科技投入贡献的弹性系数总体上低于企业科技投入;中低科研产出水平地区政府科技投入的贡献高于高科研产出水平地区,并且随着科技产出水平的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贡献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科研人员对科技产出贡献的弹性系数呈U型分布,即低科研产出地区和高科研产出地区科研人员的贡献最大,中低科研产出地区科研人员的贡献最小;银行科技贷款与科研产出要么不相关,要么弹性系数是负数,说明企业科技融资渠道单一,且融资较为困难.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9—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认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上升,空间聚集及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空间依赖性强。R&D投入强度、科技研发成果、万人高校在校人数及城镇化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为正,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为负;经济地理距离相近省份R&D投入强度、财政教育支出及城镇化率对本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为正,科技研发成果、万人高校在校人数及互联网基础条件的影响均为负。西部及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人力与科技财政支出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它地区,而东部地区科技资金投入、科技研发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度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6.
马轶秋 《生产力研究》2022,(10):155-160
研发投入是衡量国家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研发投入结构出发,在理论上分析不同类型的研发投入对科技创新产出的作用以及政府干预和市场化进程的调节作用。基于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的作用差异,在此基础上加入政府干预和市场化进程变量研究其调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基础研究投入和应用研究投入对地区的创新产出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而试验发展投入并未起到对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市场化进程和政府干预在基础研究投入、应用研究投入和创新产出之间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而对试验发展投入领域的影响不大。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创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广州市2004-2014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政府科技支出与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的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和企业专利授权项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而政府财政科技支出与企业R&D投入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广州市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对企业研发产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广州市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存在明显的结果导向.据此,我们提出从结构上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比例;从政策上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及DEA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石峰 《技术经济》2010,29(5):42-47
基于2003—2007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投入产出数据以及DEA方法,本文测度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效率,并检验了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总体趋势以及东中西部创新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且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我国区域创新要素投入冗余严重,表现为科技活动内部支出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比例失衡;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在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差异显著,而规模效率在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方向、力度、比重、创新产出水平,建立了基于DEA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评价模型,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通过该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到了各地区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处于非DEA有效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入规模不当和产出不足。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规模和提升资源产出效率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关于政府研发资助能否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政府研发资助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性以及激励效应存在异质性的假说,利用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数据检验了中国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效应。总体来看,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存在激励作用,同时也会提升企业研发创新的专利和新产品的产出水平。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存在企业异质性,在企业规模越大、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劳动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中,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越大,并且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创新产出的促进效用要高于国有企业。另外,本文还发现科技活动的产出更多地依赖于研发人员的贡献。政府对企业研发创新进行资助时,应该根据企业具体的微观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资助方式,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1.
袭著燕  马春华  李星洲 《技术经济》2011,30(11):17-22,83
利用1998—2008年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及4个分行业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山东省产业创新中技术进步因素对产业产值增加的贡献以及产业创新中的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从山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体来看,山东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对产业产出的贡献明显低于资本投入,甚至低于劳动力投入;山东省产业创新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山东省的产业创新路径是一种技术改造模式,即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升级换代,提高质量效益,从而引起工业体系的变化;在资金投入指标中,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新产品开发费用对科技进步有显著影响;在劳动力投入指标中,只有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与技术进步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但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企业办科技机构科技人员数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二期滞后,说明山东省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科技活动的投入与产出指标,对俄罗斯2003—2008年科技活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研究发现:2008年与2003年相比,几乎全部的人员投入指标和R&D投入强度均下降;企业并未成为科技活动投入的主体;科技活动的支出逐渐转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技活动的产出在增加;科技活动投入产出基本上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13.
张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7):129-133
采用非参数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对2003—2009年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2003—2009年,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年平均提升率为6.4%,其中,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贡献了1.6个百分点,技术效率则贡献了4.7个百分点。从区域结构看,2003—2009年,东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呈现负增长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正增长趋势;区域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R&D活动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以技术带动发展的重点产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情况直接影响到它的发展速度。由河北省研发投入规模、投入主体、支出领域、企业性质、研发人员情况、科技产出情况六方面的考察可知,河北省研发活动存在投入不足、人力资源缺乏问题,应提高研发效率,引进科技人才、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次渠道。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产出要素的无效率是整体无效率的主要推动力,且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下降趋势,非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上升趋势。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最佳技术前沿,而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是三大低值区。GLTFP年均增长率为4.5%,其中技术进步是GLTFP增长的核心动力且贡献度达121.06%,而技术效率对GLTFP增长有制约作用且贡献度年均下降0.9%,产出要素生产率变动是推动GLTFP增长的核心要素,且非期望产出要素、投入要素、期望产出要素对GLTF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6.
激发女性研发人员创造活力,对于中国创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科研领域性别结构失衡是长期以来科学共同体内外所面临的问题。基于2010-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围绕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在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下简称创新TFP)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对三大创新主体的性别结构、创新TFP分布的演进进行描绘。其次,采用半参数核回归法探析科研人员性别结构与创新投入、产出和创新TFP间的关联。最后,选用Oaxaca分解法探究STEM研究生性别差异对R&D人员性别差异的解释程度。结果表明:相比研发机构和高校,企业研发人员性别失衡更为严重,相比人口大省、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对研发人员性别结构的“兜底作用”更显著;创新投入、产出与性别结构之间存在非对称关系,在研发人员女性占比越高的地区,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越高;STEM领域研究生数量上的性别差异可以解释约6成的研发人员性别差异,且解释程度呈逐渐增提升势。  相似文献   

17.
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8-2009年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在一定的滞后期,两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国家应把科技进步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通过制度性安排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定合理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优化科技投入的支出结构,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的研发投入体系;改革财政科技投入的运作机制,创新财政研发投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仍属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并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为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各级政府加大对其创新研发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对帮助其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深市中小板上市企业中筛选出了471家企业在2014—2018年间的面板数据,利用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探究政府资助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的资助政策在整体上对科技研发投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创新研发的产出没有直接影响;只有对科技研发人员进行投入才能给创新产出带来积极影响.因而,政府资助应该着重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王辉堂  严谨 《时代经贸》2010,(8):216-217
财政支农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构造模型,测定财政支农各项资金的边际产出效应,判定财政支农资金的运用效率。并提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必须改变其当前的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适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  相似文献   

20.
以1995-2009年我国28省区研发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测了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绩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5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技术效率值只有0.567,还有40%多的提升空间;研发资本存量对创新具有更大的产出弹性;各地区间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差异很大,东部地区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相当;历年的平均效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