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抢抓发展机遇,在保护、传承、利用中绘就一幅新时代的运河图景上虞,地处浙江东海之滨,据因“虞舜支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而得名“上虞”。从河姆渡文化到明德始祖虞舜,从青瓷发源地到英台故里,从“黄绢幼妇”到“东山再起”……千百年间南来北往的舟楫,带来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篇,见证了商贸繁荣的盛世,汇聚了厚重深厚的运河文化。近年来,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节点,上虞抢抓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11月,宁波被正式列为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城市之一,并于2014年6月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与"海上丝路"申遗项目启动,让宁波这座位处中国大运河"浙东延伸段"的"海上丝路"出海口枢纽城市有了新的定位和身份,运河文化与海丝文化交融成为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也将开启宁波河海文化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3部分构成,地跨2个直辖市、6个省,是我国南北水系重要通道。大运河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大,严重挤压大运河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短板亟待补齐。文章通过系统分析大运河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十四五"时期,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治理,既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役",也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促进运河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大运河生态修复,确保自然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早日实现河体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打造一道纵贯中国南北的亮丽生态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大运河抒写了浓墨重彩、绚丽辉煌的篇章,它连接了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承载了中华儿女为修凿运河抛家舍业、自我牺牲的高尚品质,既是中华民族血脉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传统和灵魂的积淀,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从运河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传播路径出发,系统分析了运河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瓶颈,并与当下文化传播的热门行业文创产业相结合,提出融合与创新两个关键词,是文创视域下运河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浙东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文章主要探讨了有关浙东文化的一些基础性概念、浙东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内在基本精神及当前浙东文化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文杰 《宁波通讯》2014,(18):10-19
四明山脉号称周围八百里,屹立在浙东大地上。山脉东麓咽喉之地,四明长廊的入口处,即是被喻为宁波之根的千年古镇——鄞江镇。鄞江镇自东晋隆安四年建筑句章县城,素有"四明首镇"之称。从鄞江诞生的流域文明古老辉煌,这里曾一度是浙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500余年的县治和80余年的州治,青砖古瓦的背后,岁月俨然已经流转了千百年。  相似文献   

7.
印象鄞江     
<正>四明山脉号称周围八百里,屹立在浙东大地上。山脉东麓咽喉之地,四明长廊的入口处,即是被喻为宁波之根的千年古镇——鄞江镇。鄞江镇自东晋隆安四年建筑句章县城,素有"四明首镇"之称。从鄞江诞生的流域文明古老辉煌,这里曾一度是浙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500余年的县治和80余年的州治,青砖古瓦的背后,岁月俨然已经流转了千百年。追忆往昔,疏林薄雾之中,鄞江桥头上人头攒动,来自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六县的商旅齐聚于此,男女老幼,士农工商,  相似文献   

8.
<正>清初浙东学术主张治学经世致用,反对虚无空疏的学风,以强调主体自觉、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而万世流传。自黄宗羲以下,相继有万斯同、全祖望。这些硕彦俊士,以其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风格,奠定了浙东学派在宁波以及华夏文化学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学术地位。宁波作为浙东名城,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借鉴和继承浙东学派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学术主张和价值观念,在文化空间打造、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队伍建设上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9.
1941年夏秋,中共华中局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创立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先后派遣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领导的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等900余人,南渡杭州湾,进入三北地区,与党领导的浙东各地抗日武装汇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逐步建立军事、政权机构,创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在三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融合了余姚及浙东地区的革命文化基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根据地需要、充满战斗活力的新型文化机制。其主要机构有:  相似文献   

10.
<正>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浙东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体现着鲜明的浙江地域特色,是烙印在浙江人身上的"文化基因"。浙东文化在明清时期曾对宁波的社会发展起过巨大促进作用,在当代仍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浙东渔歌,是浙江东部海岛或沿海地区渔民在海上捕鱼作业或休渔晒网时自编自唱的民间歌谣。渔歌中的"海"、"船"、"鱼"等典型意象或物象,呈现出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是浙东渔歌的一大特征;浙东渔歌按内容可分为劳动渔歌、风土渔歌和生活渔歌等,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浙东渔歌给人留下宏阔的审美感受,蕴含刚毅的人文精神,具有丰厚的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宁波通讯》2014,(7):46-47
<正>河姆渡镇地处浙东沿海,余姚市东首,境内文化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民间传统耕读文化浓厚,以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名闻世界,亦是中国茭白之乡、浙东文化名镇。2013年镇党委、政府度被评为浙江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和宁波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及余姚市节能工作一等奖,连续两年被评为余姚市"六大百亿工程深化年"活动责任单位先进集体。古渡富康赢在多元地域产业特色明显,农业以茭白为支柱产业,形成了茭白、名茶、年糕、田藕、竹笋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其中万亩茭白基地被列入国家级茭白种植标准  相似文献   

13.
浙江在宋明以后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祠堂建筑作为珍贵的建筑文化精髓,是浙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前人还没有发掘或虽然已经发掘但尚深入不够之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丰富建筑研究及浙东文化诸多方面,更加深入研究浙东祠堂建筑及文化。祠堂作为文化产业载体挖掘不足的现状与文化复兴的当代需求,对浙东祠堂建筑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宁波经济》2023,(6):20-21
<正>余姚历史底蕴深厚,坐拥丰富的文化宝库。从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到以王阳明等四先贤为代表的姚江文化,再到以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三大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余姚独特而璀璨的文化基因。近年来,余姚以文化基因解码为切点,以文旅融合为主线,围绕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扎实推进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加快彰显“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风范。  相似文献   

15.
文娜  王佳艇 《浙江经济》2022,(11):34-36
<正>以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战略和更宽的视野,打造比肩西湖的又一张城市生态新名片和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湘湖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富春江和浦阳江三江交汇处东侧,与“姐妹湖”——西湖隔江相望。作为浙江文明的发源地、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湘湖山水秀丽、古迹遍布,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2500年的越文化、900年的水利文化在此孕育,一幅湖、城、人、产诗意“湘”融的壮阔画卷蔚然展开。  相似文献   

16.
安义古村群座落于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境内,涵盖了罗田村、水南村和京台村三大古村。从古村群的古街道、古民居、古宗祠以及古传说、古风俗中,可以管窥到曾经盛极一时的传统赣商文化。  相似文献   

17.
山东运河流域随着漕运的兴起,形成对神灵的信仰崇拜的宗教特色和民间活动.运河人家独特的文化观念增强了地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运河不再发挥经济和航运功能,运河文化衰落,民间信仰逐渐销声匿迹.利用好,发展好,作为运河文化重要部分的地域民间信仰对于当今运河文化的传承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冯洁 《浙江经济》2024,(2):64-66
<正>上虞深耕运河文化挖掘保护与活态传承,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基底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讲好文旅融合上虞故事,激活大运河文化生命力横穿上虞境内的浙东运河,是千年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就了上虞从唐至明后期近千年的开放与繁盛景象。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这里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诗意,也有古今文化交融的沉稳厚重,孝德、青瓷、东山、春晖等一批具有丰富内涵的地域特色文化在此孕育。近年来,上虞深耕运河文化挖掘保护与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9.
<正>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南浔因运河而起,因运河而兴。当千年运河文化与鱼桑文化在时空中交织,必将焕发新的时代光芒“南浔美景江南秀,烟柳溪桥画里舟。”湖州南浔因运河而起,因运河而兴。大运河(南浔段)和桑基鱼塘系统两大世界级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善琏古镇、荻港古镇等六座江南小镇各美其美,“一元茶馆”、湖笔工坊、传统糕点等百年老店历久弥新,“祭笔祖”“三道茶”“灯谜会”等各类风俗活动别具韵味……当千年运河文化与鱼桑文化在时空中交织,必将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20.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发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四大工程之一,已成为我国历史文明的象征。两千多年来,运河特别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文化的河、经济的河、科技的河、生态的河,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世纪之初,加深对运河文化的研究,用好运河历史这面镜子,不仅对发展繁荣中华文化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水和生态问题,也同样有重大意义。1997年在聊城召开第一次运河文化研讨会以来,关于运河文化的研究,立刻在鲁西沿运各市展开。积极参加研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