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传 《中国外汇》2021,(3):84-85
新兴市场货币的走势在继续受到美元走势影响的同时,将进一步回归于各自的经济基本面。2020年,新兴市场货币波动频繁。3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并加速蔓延,市场恐慌情绪飙升,出现美元流动性紧缺的局面,新兴市场货币等风险资产遭到大规模抛售。  相似文献   

2.
《中国外汇管理》2011,(20):58-59
自8月份以来,澳元、纽元等商品货币经历了一波急剧的跌幅,澳元,美元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自1.10上方下跌了超过1000点,跌至1.00下方。标普历史性地下调美国的AAA评级加上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突然恶化,引发市场风险厌恶情绪,导致商品货币严重受压。但随着市场情绪在几天后持稳,商品货币再次展现了其超强的弹性,截至8月底,澳元,美元以及纽元,美元双双收回了8月初超过61.8%的跌幅。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因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波及国际资本市场的各个角落,它证明了全球化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只有当危机成为历史,我们的机遇才会产生。展望2009年,发达国家受房地产市场的拖累,其衰退期将更持久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预期会乐观一些;风险厌恶情绪的持续令银行等投资者回避高风险的结构性产品,而回归外汇、货币、商品等传统市场;从国际汇市看,欧元和英镑的调整可能已接近尾声,美元和日元的强势也会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4.
《中国外汇》2011,(20):58-59
自8月份以来,澳元、纽元等商品货币经历了一波急剧的跌幅,澳元/美元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自1.10上方下跌了超过1000点,跌至1.00下方。标普历史性地下调美国的AAA评级加上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突然恶化,引发市场风险厌恶情绪,导致商品货币严重受压。但随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上半年,商品货币澳元、纽元和加元表现格外强劲,5月初澳元/美元一度突破了1.10,录得纪录高点,加元/美元亦触及2007年以来高点0.9445,5月末纽元/美元升至纪录高点0.8262。进入下半年,这些商品货币的升势能否延续?美元未来走向仍是关键。此外,市场对全球经济的展望也将影响商品价格以及商品货币的走势。  相似文献   

6.
进入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与金融环境不断恶化,经济衰退与金融系统风险被不断放大。从2008年年初开始,先是上半年的国际粮食和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轮番飙升,导致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尔后是下半年8、9月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演变成覆盖全球的金融风暴,并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受其影响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风险进一步扩大,不仅引发全球股市一波又一波深幅下跌,而且将导致全球经济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前几年的发展水平,甚至有可能会出现衰退。  相似文献   

7.
黄金作为金融市场交易的主要品种之一,不断演绎着商品和货币的双重属性。纵观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金市堪称一大亮点。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演变,金价将受制于什么因素,2010年金价走势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8.
陈高松 《中国外汇》2011,(21):64-65
2011年以来,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金融市场不安情绪蔓延。为规避风险,投资者要寻找更加安全的货币,瑞郎、加元和澳元(简称影子货币)成为全球避险资金追逐的对象,开始走向前台。传统上,瑞士法郎在投资者普遍规避风险的时候才会有出色表现,而澳元和加元则在风险投资者转向大宗商品时才会升值。但今年以来,传统投  相似文献   

9.
观点报道     
>>陶冬:2011年全球市场最大风险来自主权债务问题。2011年的全球市场形势如何?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在2010年,美元与股市、债市、商品、能源、黄金一齐飞扬,但在2011年,估计很难再现所有风险资产  相似文献   

10.
2020年,国际金融市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剧烈动荡,商品货币呈现“V型”走势。2月下旬开始,疫情引发的市场避险情绪使得风险资产遭到抛售,商品货币跟随股市、债市及大宗商品大幅下跌,并于3月上旬触及近几年低位。此后,随着各国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以及疫情形势的缓解,市场风险情绪得到修复,商品货币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1.
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疯狂终将被理性取代,金价终将向价值回归。黄金作为金融市场交易的主要品种之一,不断演绎着商品和货币的双重属性。纵观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金市堪称一大亮点。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演变,金价将受制于什么因素,2010年金价走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国际政治复杂多交,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加大。一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去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经给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损失,全球股票等金融市场及商品市场剧烈振荡,从目前看危机远未结束。2008年如果暴露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危机得不到有效控制,势必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灾难,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重创。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央行一片宽松的浪潮中,欧债危机有所缓和,风险资产价格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也经历了一波较强的涨势(见图1);此前备受打压的欧洲二线国家股市、债市则出现强劲反弹;大宗商品,特别是金属价格亦表现突出。各主要货币中(见图2),欧系货币以及商品货币兑美元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扬。其中欧元兑美元在7月底触及两年新低后,至9月中旬反弹已经超过1000点;月底汇价虽有所回落,但当月仍然上涨2.3%,表现仅次于纽元。而传统上具有避险功能的美元以及美国、德围、英国等国困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这些均反映出全球避险需求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普涨走势,挂钩海外市场的各类代客境外理财品争相反弹。但人们依然无法忘记金融危机爆发之际,该类产品几近全线覆没的惨景。为了控制风险、规范发展,银行监管机构先后出台通知,要求银行进一步提升风险防御能力。作为风险较大的交叉货币理财能否借这次震动作为业务升级之契机,也算是功德圆满。  相似文献   

15.
2007年的全球经济出现了令人限花缭乱的动荡因素:美国次级债危机突然爆发,金融机构纷纷告急,股票市场大跌,期货市场动荡,信贷市场紧缩;石油价格节节上升,连创新高,终于在进入2008年的第二天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突破100美元;美元持续贬值。颓势一发不可收,对国际主要货币价格连创新低;国际粮食价格在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的带动下,连创历史新高,2007年农业大宗商品价格的回报水平为近30年来最高。  相似文献   

16.
观点报道     
周小川:IMF应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监督;刘明康:风险集中已成为监管最大挑战;祁斌:金融危机缩短中国经济转型时间;保罗·克鲁格曼:全球经济复苏可能要5-10年;伯南克:监管机构须更警觉,采取更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7.
政府债券风险管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政府债务风险高发期。政府债务风险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缺少货币发行权的政府或其发起设立并由政府负连带债务偿付责任的公司,频繁出现信贷或信用债违约事件,二是拥有货币发行权的中央政府通过滥发货币形式弥补公共部门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超发及恶性通胀的爆发。  相似文献   

18.
程实 《中国外汇》2020,(1):18-20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2019年,尽管全球货币政策和金融条件普遍宽松,但贸易摩擦一波三折和地缘政治风险激化,改变了经济复苏的既有路径,全球经济增速将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展望2020年,经济疲软和通缩压力仍将主导全球货币政策走势,整体利率环境易松难紧:对于发达经济体,要想通过继续降低本已处在历史低位的名义利率水平来维持较低的真实利率,并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将有赖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的协同;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贸易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长期化的背景下,2020年新兴市场货币或将遭遇阶段性、结构性的风险冲击,而美元指数相对坚挺也抑制了新兴市场货币政策的增量宽松空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竞争环境,国内资本也日益融入全球资本市场。这不仅使中阳投资者得以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能力。但同际化投资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其中汇率风险是同际化投资的特有风险,也是影响投资收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投资者对国际化投资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现阶段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同际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使得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陡增,迫切需要我们有效管理同际化投资组合的货币风险。  相似文献   

20.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出货币市场基金具有传染风险,甚至有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巨大潜力。鉴于系统性风险包括系统重要性和系统脆弱性两个方面,本文尝试在CoVaR的统一框架下,采用?CoVaR和Exposure-?CoVaR方法来全面测度2007~2018年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重要性与脆弱性。研究发现:首先,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重要性和脆弱性在时空两个维度均未错配,极端情形下风险将迅速呈螺旋式传染,对金融稳定造成严重隐患;其次,进一步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与系统重要性正相关,与系统脆弱性负相关,投资者集中度则与系统重要性和脆弱性均呈正相关关系;最后,系统性风险指标具有持续性特征,且货币基金自身风险与系统重要性正相关,与系统脆弱性负相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建立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风险的严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持,对继续加强货币市场基金宏观审慎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