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未来互联网金融还将发起极具冲击力的扩张,传统金融机构将面临长期竞争压力。这种背景下,让互联网企业慢一点,让传统金融机构快一点,似乎是最好选择。随着互联网弄潮儿在金融领域实现井喷式发展,将其纳入“正规军”的步伐也逐渐加快。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呈两大方向:其一,防范互联网金融活跃后出现的新风险。如得益于互联网“宝宝军团”的快速渗透,中国货币基金改头换面,一日千里,规模从2012年初的3000亿元升至2014年初的1万亿元。  相似文献   

2.
“他们敢补贴,我就敢买。”一位资深理财人士对《投资与理财》记者这样表述他对各大网站推出理财产品的态度。2013年年末,互联网巨头和基金巨头的联合搅起互联网金融大战,各家推出的8%-11%的产品,而且大多门槛为1元起。在这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大战中,普通投资者应该怎样参与呢?  相似文献   

3.
过去一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无疑是金融领域最热议的话题之一,也因此,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首度将互联网金融写入报告,并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传递出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这一市场创新行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  相似文献   

4.
IT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从事金融业,建立互联网金融帝国,就一定要在基本功上持续投入。例如账户体系和支付清算体系。如果IT企业不能在线解决“你是谁”和“你要把钱放在哪里”,那么所谓互联网金融就一定会在中后端从线上走到线下,重新委身于传统金融机构。所谓创新,很难对传统金融构成颠覆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陈乾 《投资与理财》2013,(21):50-51
互联网金融概念股的泡沫已经有所显现,而且业绩远远不足以支撑其股价,不少公司还大幅亏损。专家表示,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概念股大多“虚胖”,对其股票的炒作投机成分更多。  相似文献   

6.
首先,研究P2P就要研究它的互联网金融的特性,而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应该是互联网。互联网具有开放、自由、平等、合作、交互、持续、虚拟等特性,其中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开放。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借助微信、微博这些网络社交工具跟朋友联络,这个只能说是借助新的工具和技术减少了沟通成本,增加了沟通机会,而不是真正的互联网。但是如果我们用“摇摇”功能认识了原本陌生的人,这个才算是互联网,也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未来的空间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互联网构筑的大的“互联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引领的变革时代.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占有渠道,就意味着占领市场.拥有金融资源,就会最终带来收益。然而,正当某些银行如火如茶地推出“社区银行”,“金融便民店”.以开辟新的渠道,抢占竞争先机之际,  相似文献   

8.
《云南金融》2013,(9):31-34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互联网金融热潮席卷中国。从现代互联网公司到传统银行,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热情空前高涨。金融,似乎不再是传统银行、保险的特权。面对“搅局者”和“逼宫者”,银行大佬不得不放下身段,调适心态。加快了金融的互联网化,甚至杀入对方的领地,进军电商。  相似文献   

9.
《大众理财顾问》2016,(1):90-91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围城”的困惑一直存在.在一个圈子久了,铜臭味就出来.在写《蔓延式创新:一位互联网金融创业者的行业启示录》之前,很多学者、专家出过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书籍,但都是以“城外人”的角度看待互联网金融这个“围城”.始终没有这么一个人,站在从业者的角度去思考:互联网金融的“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证券导刊》2014,(12):55-55
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异军突起,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金融领域,抢食互联网金融市场“蛋糕”。随着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依旧凶猛,余额宝一枝独秀的时代很快过去,  相似文献   

11.
羿飞 《中国外汇》2014,(8):66-68
刚刚过去的2013年被业界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网贷行业也在这波“互联网金融”热潮中迅猛发展,从2012年全年不到300亿元的交易额,快速扩张至2013年年底累计近1000亿元的交易额。P2P网贷公司的野蛮生长,伴随着不断曝出的倒闭新闻,让“P2P”这个词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上网搜索英文“互联网金融”一词,跳出来的内容几乎都和中国有关,可见互联网金融最近突然在中国火了!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宽带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或覆盖率最高,甚至超过美国,所以可支持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拓展;其次,主流金融业在中国以公有经济为主导,民间金融或者在“地下”或者在网上,  相似文献   

13.
“云支付”交易破万亿元,“云缴费”交易突破1亿笔,“阳光e托管”业务规模破百亿元……盘点2015年的光大银行,其一大业务亮点无疑是在“互联网+”的大潮里翩跹起舞。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光大银行顺势而为,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按照“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跨界合作,积极创新,重点打造“阳光银行”、“云缴费”、“云支付”、“e融资”、“e理财”、“e电商”等六大业务品牌,形成了全新的业务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投资与理财》2014,(9):18-20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从“余额宝”在到“现金宝”,从阿里巴巴到腾讯再到苏宁,互联网企业金融创新旋风不断挂起。  相似文献   

15.
2013年下半年余额宝的走红正式为互联网金融敲开了市场大门,也进一步为投资者拓宽了投资渠道,随之而来的是各类互联网“宝宝”和P2P产品的爆炸式发展。而在此之前的2011年,在互联网金融还鲜为人知、创业都屈指可数的时候,康文和他的易通贷就已开始了孤独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刘源 《金融博览》2014,(21):10-13
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初,就已经被贴上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标签.互联网金融的民主化、普惠化是其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巨大创新.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普惠金融服务”也被看作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2013年成功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闸门。各类“宝宝”相继面世也重新唤起了人们的理财热情,随着而来的草根金融、科技金融成为新的增长力,从细微处改变着金融世界。在2014年,这股来自互联网的热风仍然没有停歇,互联网与金融的组合继续受到追捧,互联网公司、银行、电商从各个方面挖掘互联网的潜力。
  然而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难免受到质疑,特别是其中所隐藏的风险让人们踟蹰。在褒贬交织的议论声中,互联网金融依旧成功地吸引了监管层、传统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群体以及众多用户的目光,并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在2014年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事件。而当2015到来的时候,互联网金融势必将延续去一年的发展势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将刺激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金融的产业化发展,众筹也将迎来爆发期,P2P市场细分则更加明显,同时,移动互联网或将成为下一个主战场。  相似文献   

18.
《投资与理财》2013,(21):9-9
在2013年的小时代,互联网金融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大事件。进行上市公关大战的阿里神马靠这个赚足了眼球,大佬们开会不谈谈互联网金融都觉得不好意思,沾上点边的股票也被轮番炒作好不热闹。当金融遇上互联网,一切都变得魅力非凡。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可算作互联网金融,包括但不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等。在这个领域,笔者体会最深的是网上炒股。从最开始的交易所红马甲到电话下单再到网上交易,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先进的证券交易系统。现在,每天数以亿计的股民通过互联网自由、便捷地交易,手机炒股也正在迅速普及。在我来看,这是最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遗憾的是,1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停留在“网上交易”,从开户到交易到清算的完全意义上的“网上券商”还未出现。这已经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监管的开放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动力来源于较为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产业的转型升级诉求以及金融业的改革压力。互联网金融突破了经济理论中企业和市场的分野,有潜力形成兼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优点的新型金融运作体系。在这种运作形态之上,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竞争的“牛鼻子”。对本文总结的互联网金融的七种新兴商业模式的剖析表明:通过模式创新,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支付结算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基础功能,重要性愈加凸显;互联网金融对于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在今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监管政策将是一个关键变量。历史经验表明,一个相对“轻”量级的监管框架对于发展初期的互联网金融是合适的,更有利于商业模式的解构和重构以及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组织的竞争合作。  相似文献   

20.
李芳 《云南金融》2007,(12):48-48
近几年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在中国国内呈逐年攀升的态势。据2007年7月9日,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仅2007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个人用户的人均月消费额为186元人民币,预计全年将达195.76元人民币;个人用户的消费总额为1618.11亿元人民币,预计全年将达2023.03亿元人民币;同时,预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全年消费总额将达3641.14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32%。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电子支付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世界》杂志联合发布了((2007年中国消费者网上支付应用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