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世界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刊登了朱钟棣同志的《马克思的外贸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文,文章在对马克思外贸理论作了初步的发掘与整理之后,认为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作者在第一方面“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的巨大作用”中提出“是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引起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又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工业大资本家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前提”、“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必需。”(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后同)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曹荫全 《理论观察》2002,1(1):18-20
对“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科学论断 ,需要在对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进程理论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中获得正确理解。埋葬旧世界、创建新世界这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实际上是在认识到资本主义“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基础上 ,自觉地“缩短和减轻”新社会“分娩的痛苦”,即使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这一“自然的发展阶段”,由已经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自觉地实现过程。因此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看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并没有超越资本主义 ,而是相当于资本主义最后发展阶段。不仅如此 ,当代社会主义由于是在资本主义很不发展历史前提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因此 ,其生产力还未达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所以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建立的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改变传统体制下的所有制结构,大量的私有资本在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私有资本的积累与早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具有相似性: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看,都是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从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看,都包含了一些非文明的手段。我国的社会性质要求克服私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非文明问题,以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明清市场经济发展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学者们曾经热烈研究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些研究是在马克思的思想架构底下检查中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经验,来印证马克思的理论;或者是利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诊断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研究的重点因此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两个问题上面,尤其是后者。学者们的研究几乎都把生产力(或者说生产技术)当作第一因,把生产关系(或者说制度安排)当作第二因,因而表现出强烈的技术决定论。其实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这一点在他与恩格斯在1848年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表达得很清楚:美…  相似文献   

5.
金佳 《魅力中国》2014,(14):296-296,328
马克思对于“异化”问题的关注是从始至终的.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从两个不同视角研究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马克思从“人本主义”视角来探讨“异化”问题,第二个阶段,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探讨“异化”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的分析,试图揭示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视角转换问题,帮助全面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树立评价历史现象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6.
《湖南经济》2000,(9):5-11
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二战”以后,以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范围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深化“四信”教育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与合理性,并把它视为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阶梯。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到今天,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资本主义依然在以马、恩所描述的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为民 《上海改革》2003,(11):22-25
产权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是一个具有全面深刻影响的基本问题。没有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就不会建立“好的市场经济”,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剥夺剥夺者,其目的是使劳动者即社会的大多数人重新获得财产权,而不是剥夺劳动者,剥夺一切人的财产权力。尊重和保护个人产权是民主与法治的基石,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系列政治动荡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又一次出现“认为两级对立的历史行将结束”的情绪,强调未来将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一统天下。德里达在此背景下对马克思进行解构的逻辑处理,公开提出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幽灵,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表现其对共产主义思想未来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思想对东方落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列宁把这个理论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俄国化;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把这个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并使“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在中国由可能一步步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下了不朽的著作——《资本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自然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通过认真学习《资本论》,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 20多年伟大实践的思考,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将永放光芒。《资本论》的基本原理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任务,具有巨大的启发、帮助和指导意义。 一、学习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  相似文献   

11.
姚莉莉 《魅力中国》2011,(18):61-62
资本主义同历史上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灭亡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第四节中,就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趋势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发展与共同体密不可分,马克思从共同体角度考察了人的发展问题。按照人的发展程度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共同体也经历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以及“自由人联合体”三种形态,不同形式的共同体与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滞胀”现象的思考武耘战后,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也由于国家职能的加强,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从1973年起发生了重大转折,进入了“滞胀”阶段。“滞胀”现象的出现,令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正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形成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有人总感到困惑,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生产力这么落后,为什么能搞社会主义?既然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阶段,为什么我们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设想了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从主要借鉴别国经验到自主探索、从固守传统模式到结合时代特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把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发展到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流行着关于马克思与熊彼特的“二分法悖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不能继续生存是因为其经济失败”,而熊彼特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摧毁是因为其创新而取得的经济成功”。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马克思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的思想后得出这两位经济学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受企业家“定位前”人力资本原始积累的基本影响,但取决于企业家“定位中”与“定位后”人力资本持续变动的“有机构成”。在此两阶段,特定的组织场景逐渐“嵌入”企业家“心智模型”,由此生成企业家“背景取向型人力资本”,进而驱动企业家进入“适应性学习”过程。由这类企业家主导的企业有能力实现成长的持续性。文章基于对苏浙皖企业家经营实践与心路历程的实地调研,对这种人力资本“供给”的机理做了理论分析与实际论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从本质上揭示了本次金融危机的本质和根源。并且随着马克思的《资本论》重新在世界范围内热起来,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国,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也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资本论》不...  相似文献   

19.
典小钰 《理论观察》2023,(11):44-49
空间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重要视角。“用时间消灭空间”以资本逻辑为内在动力,资本在对空间的占有中形成,在对空间的扩张中积累,在不断克服空间障碍的过程创造出资本主义新空间。资本空间扩张兼具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普遍有用体系”的深度。“用时间消灭空间”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表现为生产与消费中心的更迭嬗变,而且存在于资本主义协作生产体系之中;在流通过程中,“用时间消灭空间”表现为通过发展交通运输、重组空间结构达到节约流通时间、保证资本运动过程连续稳定的目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过程一方面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世界文明程度;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本同质性空间与地理空间的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阐述《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黑格尔异化思想的借鉴和超越,揭示马克思哲学相对于以往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指出在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第三手稿的“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包含着马克思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通过榨取工人剩余价值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剥削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工人阶级深刻“异化”的根源,指出了消除异化是实现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