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健康稳健发展,需要在监管部门督促引导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牺牲后期发展资源为代价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实质就是稳健发展。农村信用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首先,它对我国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村、农业、农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今后我国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肩负信贷支农重任,…  相似文献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发展状态和发展理念。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政府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加以重视。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世纪发展战略时更加强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更是一个农民大国 ,全国13亿人口 6 2 %以上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 ,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 ;决定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进程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正是小康社会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的核…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在国有林区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实现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实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浙江林业》2003,(7):6-11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  相似文献   

5.
尊敬的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博霸索常务次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高度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森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系着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前途。中国政府始终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林业(包括木业,下同)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下面,围绕加快推进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讲三个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目标。目前我省的小康水平仍然很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仍应加大力度,要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及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分析我国社会矛盾时指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合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环境问题写入党的工作报告中,置于十分显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在我们党的政治报告中还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8.
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如何选择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城市化发展的前景和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城市化模式的决策应该尽早作出,以减少盲目建设造成的浪费。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通过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就成了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矛盾的重要内核。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符合"农"情,有利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发展的优化选择。本文通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生产体系基本动力不足、产业体系一体化和信息化发展薄弱、经营体系可持续能力低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及经营体系,助推我国农村、农业的振兴以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游学力 《水利经济》2003,21(3):12-13
针对资阳地区骨干水利工程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水污染和防洪基础设施薄弱等日趋严重的问题,结合学习党的十六大文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提出依法治水,大力推进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道路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国发展形式的实质所在。但是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使得中国的发展更加美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文本对马哲指引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做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着眼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一十分新颖、内涵深刻、符合国情而又能互相促进的战略部署。这一新的战略思路不仅完全符合贵州实际,而且是贵州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推进器”。 一、树立一个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还要实现生态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国今后相当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西部地区是全国主要的资源和能源开发地区、全国生态环境的保障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地区,西部地区能否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否形成有力支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还要实现生态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徐斌 《农业经济》2005,(1):9-1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福建省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一个基本的战略部署就是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与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本文论述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从选择发展模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指出了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全国及兵团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基本态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我国国地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持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这些都为我们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部门和同志提出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林业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百年来,中国在强国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崭新的发展时代;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中华民族强起来,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宏伟目标,呼唤着林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呼唤着林业加速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历史性转变的进程。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为林业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重大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0.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快林业发展,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作出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