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上的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包括所有制形式、经济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经济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变革和各方面经济权益的调整,其影响之深刻,意义之重大,不下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要求,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例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理,等等,  相似文献   

2.
<正> 近两三年来对所有制问题的研究似乎不及八十年代开始时活跃。在已发的有关文章中,大多把经营方式的改变看成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这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也反映不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马克思曾经说过,私有制“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现在大家对于马克思的话尽管有不同理解,但是谁也不否认所有制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研究生产关系不能不涉及所有制。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既然是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那末,说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仅仅是调整和改变经营方式恐怕就不够了。  相似文献   

3.
所有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因而所有制改革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宗寒同志的新著《中国所有制结构探析》一书已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五、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036 简释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其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或组织形式,是支配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一整套规则和机制,涉及到所有制及其所有制结构,涉及  相似文献   

6.
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几年来,在这方面我们进行过大量探索,但是,从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尚未找到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优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不能不涉及所有制结构和形式问题。现行所有制结构和形式已经严重窒息企业活力,与当前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形式,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适  相似文献   

7.
作为生产关系具体表现形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最终必然触发代表生产关系本质层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这已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史所证明,从而几乎众口一词的事实。然而,断言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而由此引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无非是现阶段商品经济合乎规律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本质规定性的必然引伸,则可能招致非议。因为,这一断言严重触犯了所有制单方面决定商品经济的传统教义,公然肯定商品经济对所有制关系的反规定。但是,无论是理论的逻辑还是事实的逻辑,都客观地昭示了它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了调整,满足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我们继续深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将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既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又扩大了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混合所有制与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9.
<正> 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人们提出了许多改革目前单一国家所有制的设想,有的正在试点。李维森同志也提出了改革国家所有制,建立“劳动者个人实所有制”的初步构想,给所有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然而,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尚待进一步讨论。劳动者个人实所有制是针对目前国家所有制人人都是生产资料所有者,而人人又没有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和经济收益的拥有权的“虚所有”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理论体系讨论中,逻辑起点是个争论较多的问题。争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能不能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逻辑起点?一些作者对此持肯定看法。主要理由是:第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和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上是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此,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着手。”第二,公有制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最基本的经济条  相似文献   

11.
一、生产资料补偿基金的分配,是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工业总产品的内涵来说,或者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中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内涵来说,生产资料补偿基金的分配,都是其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就前者来说,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生产资料的补偿基金,是工业总产品的组成部分。问题是生产资料补偿基金的分配,能否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中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的一个方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不仅是因为工业总产品在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既要涉及到国民收入的分配,还要涉及到生产资料补偿基金的分配,而且因为这种分配要涉及到生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年多来,关于社会主义流通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针对流通体制改革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展开的。另外,也涉及到一些其它理论问题。现将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简介如下。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渠道第一种意见,是用不同所有制形式来说明商品流通渠道。如有的同志说:“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商业实行多种流通渠道”。“在流通领域里实行多种经济成分,也就是多种所有制并存,不是由哪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兴起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震撼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结构,而且将改变企业微观结构的各个方面。那种认为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专一、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全部归国家所有的传统观念愈来愈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回答现实经济生活中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于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的结构所有权正在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放权以后,是否仍然称之为“国营企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从所有权和经营权谈起。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可分割,全民所有制企业必须由全民利益的代表——国家来经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的。生产资料所有  相似文献   

15.
全民所仅制企业在向本企业的职工发放工资奖金并且上级税利之后。剩下的自留资金归谁所有呢?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一个新问题。 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有一种观点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自留资金应当归企业所有。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我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自留资金仍然应当归全民所有。 一 全民所有制是以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为基本特征的,这是它与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的根本区别。在社会主义阶段,全民所有制只能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因此,在全民所有制中,生产资料只能归  相似文献   

16.
正确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外壳被炸毁,剥夺者被剥夺以后,在协作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种“个人所有制”,在我国学术界曾长期认为,是指在协作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但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特别是近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近几年来,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城市集体企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改统负盈亏为自负盈亏,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打破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  相似文献   

18.
罗晨曦 《时代经贸》2009,(10):29-30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切社会生产关系,决定整个社会的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宏观逻辑结构和其著作的具体论述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宏观体系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作用通过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和《资本论》三卷的写作结构上体现出来。在具体论述方面,马克思主要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实质,并揭示了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一~生产资料所有制。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所有制结构改革的逐步深入,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化的问题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往目,理论界对社会主义股份经济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现将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多种所有制成份的经济实体在资金、生产资料、技术、劳务等方面实行联合,形成多种形式的集资合股联营的经济联合体,表明股份制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着股份制经济的土壤和条件,它深植于现实的经济关系之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必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发展起来。这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