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司登奎  李小林  孔东民  江春 《金融研究》2023,511(1):113-130
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调节功能并促进企业有序运营与健康发展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其在微观层面如何影响实体经济运行引起了高度关注。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诠释了利率市场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抑制金融化进而降低企业营运风险的逻辑关系。为识别利率市场化与企业营运风险之间的因果效应,本文以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10月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2013年7月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为外生冲击,基于融资约束差异构造准自然实验为上述理论推断提供经验证据。特别地,利率市场化每增加1单位标准差,企业营运风险平均约下降样本标准差的2.39%。异质性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营运风险的抑制效应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行业竞争程度较高、投资机会较多的企业中尤为明显。本文研究对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准自然实验,利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20年数据,对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的企业创新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投资水平,而这种提升作用主要通过增加企业长期贷款规模来实现。同时,相对于融资约束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企业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在融资约束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率市场化使得市场利率更加的灵活。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会让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增加,对于银行盈利也会带来有利的影响。以晋城为例,主要针对利率市场化对晋城中的银行的盈利以及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以及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浙江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探索上交出了一份较好的答卷经过近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在LPR机制改革后实现了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两轨并一轨”。浙商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总部位于浙江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改革红利以及浙江小微经济发达的优势,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3年7月19日晚,央行官方网站宣布"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改革要点包括: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信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维持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变.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银行服务水平,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率市场化一般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宣扬  靳庆鲁  李晓雪 《金融研究》2022,503(5):76-94
利率市场化对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企业的经验证据有助于理解利率市场化影响经济发展的微观路径。本文基于我国贷款利率上限与下限的放开,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民营企业的信贷资源获取、投资灵活性与增长期权价值。研究表明:贷款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能够通过调节利率来匹配企业风险,相比于中等风险企业,高风险(低风险)企业在贷款利率上限(下限)放开后以更高(更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了更多信贷资源;信贷资源的增加为企业把握投资机会提供了资金支持,贷款利率上限(下限)放开后,高风险(低风险)企业的投资灵活性与增长期权价值显著提升。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利率市场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为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利率传导效率,并以市场化手段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同样会对居民部门消费需求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居民杠杆率增长快、资产流动性不足、信贷渠道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的背景下,以LPR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方式改革不仅有助于优化跨期消费决策,缓解偿债压力,强化直接利率效应,还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以及居民收入,加强间接收入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中东欧国家实体企业融资现状及其潜在的风险做了分析,着重从银行信贷扩张增加银行潜在风险、私营银行融资比例增长较小对经济刺激不大,国有银行融资基数较小增加实体经济运行风险、银行业贷款申请周期加快、利率下调增加金融业风险积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和外资银行对外资企业贷款支持造成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做了分析,并对上述问题做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曹焕 《中国外资》2013,(4):9-12
本文就中东欧国家实体企业融资现状及其潜在的风险做了分析,着重从银行信贷扩张增加银行潜在风险、私营银行融资比例增长较小对经济刺激不大,国有银行融资基数较小增加实体经济运行风险、银行业贷款申请周期加快、利率下调增加金融业风险积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和外资银行对外资企业贷款支持造成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做了分析,并对上述问题做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率市场化 悄然前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悄然快速前行。银行贷款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即便最为人诟病的存款利率方面,也有10.6%的存款实行市场化利率。间接融资的绝对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要继续坚持无声的利率市场化道路。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恰逢其时,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于存款之外。废止央行直接确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环。提高银行人民币贷款融资之外的市场化融资占比,提高银行资金来源中的主动负债占比,提高住户金融资产中市场化金融工具投资占比,均是紧要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性工作。这些点点滴滴的基础性工作,住户、企业、政府和银行等各类利益相关者以及舆论,都会支持,货币金融当局每天都能坦然推进。不出五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于无声处水到渠成,平稳实现。  相似文献   

11.
张璇  李子健  李春涛 《金融研究》2019,472(10):98-116
本文将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专利申请数据与银监会公布的金融许可证数据相匹配,考察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竞争的加剧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在弱化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以及位于市场化水平高和法治环境好的地区的企业,银行业竞争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其创新的效应更加明显。此外,本文还发现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竞争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创新。因此,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能有效缓解企业创新的融资困境,激发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李志生  金凌 《金融研究》2021,487(1):111-130
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和2009年,我国先后两次放松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规制,银行分支机构空间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银行竞争水平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提升。本文利用2001-2012年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以企业周边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衡量银行竞争水平,研究银行竞争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企业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增加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投资不足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企业融资约束降低和代理冲突减弱是银行竞争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拓展了银行竞争以及企业投资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文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When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financial system in supporting the investment activity of the corporate sector, a distinction is usually drawn between “banking economies” and “market economies”, the former being characterized by long-term relations between banks and the industrial sector. Although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empirical results seem to agree that lending relationships increase the available quantity of capital to firms, they have little to say on the cost of bank credit: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 main bank would allow the borrower to pay a lower interest rate or expose him to a monopolistic rent. Using a unique data-set report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evolution over time of individual bank–borrower relationships in Italy, we show evidence that a main bank provides credit at a lower cost and that some competition helps to reinforce the commitment between the borrower and the bank.  相似文献   

14.
彭俞超  马思超 《金融研究》2022,510(12):93-111
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引擎。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非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对上市公司借贷成本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非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每提高10%,上市公司借贷成本平均下降1.6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一结果同时受到“竞争压力”与“信息溢出”两种机制的作用:前者表现为在银行业竞争程度更高的地区,非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更能显著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后者表现为,非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时也能降低商业银行业务及管理费用开支。本文探索金融科技如何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成本,为金融科技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戴亦一  张鹏东  潘越 《金融研究》2019,470(8):77-95
本文首次利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数据(俗称“老赖”)度量地区诚信水平,并以2003—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地区诚信水平对上市公司银行借款比例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诚信水平较高的地区,上市公司在失信环境下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更高、受外部监督更多,能够缓解失信环境下企业违约风险的提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当银行作为原告方的诉讼中“老赖”比例越高时,失信环境对上市公司银行借款比例的作用更加显著;而当企业遭遇行业危机或企业所在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相对完备时,地区诚信水平的影响会被削弱。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本文从银企借贷的视角解释了地区诚信水平对企业融资和发展的作用,也为企业获取信贷资源、缓解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刘冲  周峰  刘莉亚  温梦瑶  庞元晨 《金融研究》2020,485(11):113-132
银行以优惠利率贷款为低质企业“输血”,是企业僵尸化的重要成因。然而,基于中国背景的文献,对银行“输血”动机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从地方财政存款影响银行信贷分配的视角,分析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在机理。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银行竞争财政存款及影响企业融资和投资绩效进而僵尸化的逻辑进行刻画,而后依据省份财政存款、银行竞争与微观企业财务数据,对理论推论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财政存款占当地存款比重越大,企业僵尸化概率越高,并且银行竞争助长了企业僵尸化。此外,基于工具变量估计处理了核心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表明,财政存款的信贷分配效应,促使企业过度投资,导致经营绩效恶化,进而提高了企业僵尸化概率,银行竞争则会加剧该效应。本文拓展了财政存款的经济效应与僵尸企业形成方面的文献,对于僵尸企业治理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冲  周峰  刘莉亚  温梦瑶  庞元晨 《金融研究》2015,485(11):113-132
银行以优惠利率贷款为低质企业“输血”,是企业僵尸化的重要成因。然而,基于中国背景的文献,对银行“输血”动机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从地方财政存款影响银行信贷分配的视角,分析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在机理。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银行竞争财政存款及影响企业融资和投资绩效进而僵尸化的逻辑进行刻画,而后依据省份财政存款、银行竞争与微观企业财务数据,对理论推论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财政存款占当地存款比重越大,企业僵尸化概率越高,并且银行竞争助长了企业僵尸化。此外,基于工具变量估计处理了核心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表明,财政存款的信贷分配效应,促使企业过度投资,导致经营绩效恶化,进而提高了企业僵尸化概率,银行竞争则会加剧该效应。本文拓展了财政存款的经济效应与僵尸企业形成方面的文献,对于僵尸企业治理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Using the context of the financial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state sector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we examine the roles that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property rights play in the allo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bank credit. We find that foreign banks and policy banks exercise “financial discrimination,” and that local commercial banks, larg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national joint-stock banks, local city commercial banks, and rural commercial banks not only exercise financial discrimination but also provide significant “financial support” to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by providing more lending opportunities and larger loans. However, when enterprises commi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violations, the local commercial banks, national joint-stock banks, local city commercial banks, and rural commercial banks reverse their credit decisions and begin to exercise financi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larg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continue to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to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We also fin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enterprises has a moderating effect rather than an intermediary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perty rights and bank loans. Overall,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shine new light on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and provide new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financial discrimination in the supply of bank credit. Our findings also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solving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9.
马理  何云  牛慕鸿 《金融研究》2020,478(4):91-111
对外开放是否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上升,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本文基于中国392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检验了“引进来”(用外资持股比例作为替代指标)与“走出去”(用海外资产占比作为替代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开放与商业银行的风险之间呈现非线性曲线特征并存在临界点;对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过高的外资持股比例与过低的境外投资规模会带来风险;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境外投资规模存在一个阈值区间,在阈值区间内,可能导致银行风险上升。政策建议是:外资参股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比例可能不宜过高,鼓励中小型商业银行加大境外投资力度,大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特定时期的目标来调整对外开放策略,同时应强化风险预警与防范手段,在坚持与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实施宏观审慎原则,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相似文献   

20.
戴静  杨筝  刘贯春  许传华 《金融研究》2020,476(2):51-70
本文利用城市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企业专利数据,实证分析银行业竞争对中国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产出,对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尤为显著。进一步地,本文基于资源配置角度,从新进入企业和在位企业双重视角探讨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途径。检验发现,银行业竞争提高条件下,更多的高效率企业进入创新部门,更多的高效率在位企业增加创新投入,且上述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竞争能提高银行对高效率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化企业之间创新资源配置,并通过引导高效率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而推动整体层面的创新产出。本文拓展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微观影响研究,为制定基于创新驱动的金融发展政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