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处置效应作为一种非理性行为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处置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处置效应的理论解释和成因分析、处置效应的存在形式、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表现、处置效应的影响因素等方面.通过梳理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处置效应的研究成果和...  相似文献   

2.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盈利而保留亏损的非理性行为,本文以某5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43.7万个人账户在2005年9月-2011年12月的交易数据为样本,采用含有依时协变量的COX生存分析法,对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及其个体差异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基金投资者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处置效应,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盈利基金被卖出的可能性显著小于亏损基金。控制基金投资者的个体差异(性别、年龄、地域、开户渠道)之后,处置效应仍然显著存在;(2)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在个体层面有如下差异:男性投资者比女性的处置效应要弱,年轻的投资者(35岁以下)处置效应较弱,开户于证券公司的投资者较开户于银行的投资者处置效应弱,处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投资者相比其他地区投资者处置效应更强;(3)更换参考点以及控制理性因素如均值回复等之后,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证券市场自从2坩纪90年代初成立以来。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这二十几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也深刺地影响着亿万股民基民的生活。文章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揭示了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特征、以度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4.
针对股市非理性投机泡沫研究的不足,通过引入投资者情绪构建基于噪声交易者模型的非理性投机泡沫模型,以此研究噪声交易者的认知偏差,其在投资过程中所带有的情绪及其对风险资产历史基础价值冲击的过度反应对股市投机泡沫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中带情绪的噪声交易者数量越多,股价中的非理性投机泡沫成分越大,其波动程度也越剧烈。  相似文献   

5.
范英豪 《中国外资》2012,(6):245-246
行为金融理论表明,投资者非理性情绪的变化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本文利用2001-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受投资者非理性情绪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投资水平与投资者非理性情绪正相关,投资效率与投资者非理性情绪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动量效应是行为金融研究中重要的市场异象,然而目前各市场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其来源。在大数据背景下,本文通过挖掘金融论坛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深入研究投资者微观行为与动量效应的关系,发现市值规模、账面市值比和行业等市场因素仅能解释约30%的动量效应,而基于行为金融的投资者非理性因素——投资者情绪、投资者关注度和情绪传播度,都是动量效应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因素的基础上还能继续解释35%左右的动量效应。研究结论对理解动量效应的形成机制和投资实践中网络信息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2014年7月,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他的第九次牛市,"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又加上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大盘指数以南车北车的合并为开端,从2000点一路飙升至5178点,直至亚投行成立,该波牛市才画上句号。2015年6月之后,股市泡沫慢慢破灭,之后有经历了个股7个跌停下挫,之后又是两次快速跌停,股市剧烈波动使个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产生了许多非理性行为,其中包括了处置效应。本文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一步提出个人投资者应对处置效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章联系中国证券市场实际分析了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并运用行为金融学等相关理论对这些非理性行为进行分析,力图揭示造成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因素。研究表明,投资者认知偏差和信息不透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我国股票市场的措施是进行投资者教育和完善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9.
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在我国资本市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有关基金投资者行为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利用国内某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提供的基金投资者交易数据,运用生存模型研究了我国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基金投资者表现出明显的处置效应,同时,我们还发现男性投资者和投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相对表现出较低程度的处置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是非理性的,它减少了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股市经历了大起大落,波动幅度远超危机的发源地美国,而且A股的走势和美股竟然截然相反,本文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对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几种典型表现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We examine the disposition effect and identify its potential attributes for individual Taiwanese investors. The results indicate several interesting findings. First, only 26 percent of Taiwanese individual investors report slight gains in a bull market. Second, level of education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disposition effect. Investors holding college or advance degrees have a lower disposition effect. Third, the status of gains or losses is also related to the disposition effect. The disposition effect is stronger in the losers' group. Finally, three preliminary elements, namely, avoiding regret, maximizing profits, and seeking pride,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and this observation is backed up by the concept of the disposition effect.  相似文献   

12.
We hypothesize that disposition effect-induced momentum documented in Grinblatt and Han (2005) should be stronger in stocks with greater individual investors’ presence since individual investors are more prone to the disposition effect. We find strong evidence for our hypothesis for a large sample of NYSE/AMEX/NASDAQ stocks from the end of 1980 to 2005. Our results hold across different momentum strategies using alternative ways of defining individual investors’ presence in a stock and maintain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variables known to drive momentum.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our results are stronger for hard-to-value stocks consistent with the findings of Kumar (2009).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创业板退市程序的完善:基于投资者权益保护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板上市公司退市,无疑会对投资者权益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确保投资者在创业板退市过程中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宏观上如法制环境、市场相关制度1、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等,微观上如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制度等。其中完备和严格的程序既能保障退市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止退市不畅,又能对退市决定的使用和退市过程加以必要的约束和限制,防止其被滥用。本文通过重点论述海外成熟创业板市场退市程序中的重点程序制度及其之于完善我国创业板退市程序和投资者保护的意义,旨在为我国创业板退市程序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日清 《投资研究》2011,(12):25-37
本文首先基于我国A股市场机构股票持有数据,构建了不同的投资组合来区分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然后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与SUR估计,探讨了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否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结果表明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状态下都存在交易过多的过度自信认知偏差。并且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并无明显差异。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关联网络视角,本文采用溢出指数方法构建2003-2018年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出网络,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考察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入、溢出水平,以及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溢出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第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具有显著的跨国传染效应,其溢出网络呈现明显的时变特征。第二,发达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入、溢出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第三,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总溢出指数在极端事件的冲击下明显攀升,而与极端事件高度相关的国家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同时,各个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入水平和溢出水平的波动幅度截然不同,溢出水平的波动幅度较大而溢入水平相对平稳。第四,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保持着较强的双向溢出关系,而且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的溢出水平较高,并主要接受韩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溢出影响。  相似文献   

16.
LLS(1999)指出,上市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并不是在管理者和股东之间,而是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国外众多研究提供了大股东掏空的证据。控股股东掏空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低的国家尤为严重。本文以2001—2004年我国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最恶劣的掏空形式之一——关联担保,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关联担保发生的概率、次数与相对金额从2001年到2004年呈递增趋势。(2)有关联担保的上市公司的Tobin-Q比无关联担保的公司平均低0.2,关联担保每增加一次, Tobin-Q下降0.09,关联担保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Tobin-Q下降0.4;有关联担保的公司的年度异常回报率比无关联担保公司低3%,关联担保每增加一次,年度异常回报率下降2%,关联担保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年度异常回报率下降9%。(3)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股权制衡没有发挥对关联担保的抑制作用。(4)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与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总之,本文发现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提高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控股股东的掏空。  相似文献   

17.
杨涛  郭萌萌 《金融研究》2019,467(5):190-206
近年来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而雾霾频发导致PM2.5概念股受到投资者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现实环境问题,研究投资者通过对环境的关注度继而对与环境相关的股票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探究投资者对雾霾和PM2.5概念股的关注度对PM2.5概念股的影响。分析发现投资者对雾霾和PM2.5概念股的关注度的增加能拉升PM2.5概念股的股价。投资者对雾霾的关注度和PM2.5概念股的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关注度的增加同时也提高PM2.5概念股交易的活跃程度以及PM2.5概念股涨停的可能性。此外,本文发现正面的新闻报道会拉升PM2.5概念股的股价而负面的新闻报道会降低其股价。最后,本文通过讨论内生性和异质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已经形成了市场利率、管制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系,市场化利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管制利率则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2004年10月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这种抑制有所减弱。同时,在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制下,整个利率体系是割裂的、扭曲的,市场利率信号不能在金融体系中有效传导,因此无法有效引导实体经济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We test and confirm the hypothesis that individual investorsare net buyers of attention-grabbing stocks, e.g., stocks inthe news, stocks experiencing high abnormal trading volume,and stocks with extreme one-day returns. Attention-driven buyingresults from the difficulty that investors have searching thethousands of stocks they can potentially buy. Individual investorsdo not face the same search problem when selling because theytend to sell only stocks they already own. We hypothesize thatmany investors consider purchasing only stocks that have firstcaught their attention. Thus, preferences determine choicesafter attention has determined the choice s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