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路径。通过SCP范式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在政策网络视角下,系统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及内容结构,依托场域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讨论了治理行为的内在动因。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实现、资金利用及公众满意度三个维度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绩效进行了评价,发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多元协同机制尚未成熟,根据环境场域特征与利益相关层级变化所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主导及自治主导模式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典型策略,而不同的行为策略在绩效评估内容方面会有所侧重,进而对治理结构及行为产生多种信息反馈。据此,应通过加强多元主体参与的顶层设计、健全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内容、完善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以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商制度等方式优化治理机制,推动生态振兴进程。  相似文献   

2.
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海波 《财经科学》2005,(3):142-147
在乡村社会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农民作为委托人不能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地约束,形成了“供给主导”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体制。这种体制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需求的错位。而要想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则必须改变现行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体制,即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过程。基于对2013-2020年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演化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同时满足小幅涨落、非线性耦合等耗散结构形成条件;(2)样本点耗散评价值呈正向演化,说明系统逐步向耗散结构演化,2015—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显著优化,对区域创新活力及创新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样本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持续向高区域创新投入—高水平区域创新环境方向发展。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完善协同体制机制、培育企业主体以及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创新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灿  曾刚  尚勇敏 《经济地理》2019,39(5):27-36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变的背景下,多主体、多尺度的网络化模式成为创新导向,动态性、路径依赖性与邻近性等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思维有助于理解创新网络演化规律和机制。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1991—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核心研究内容和学术争议。结果表明:①创新网络结构演化、演化路径与演化机理是国外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借鉴西方演化理论和研究范式,企业、产业和区域等创新网络演化实证探讨受到国内研究重视;②多维邻近性机制下的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全球—地方多空间尺度耦合的创新结网以及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成为研究的知识基础;③创新网络演化是否呈现路径依赖有待解答,不同维度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演化影响的重要程度存在争议,着眼于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则是新近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5.
建设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实质是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业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此必须转变指导思想,从原来的以金融供给主导改变为以需求主导,尽力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开创"三农"新局面。这就要认真认识过去由供给主导而带来的问题,合理界定政府职责,强调金融机构的利润目标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制度,适应农村经济的特点大胆创新,更好地服务"三农"建设。  相似文献   

6.
科技领军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为探究我国科技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体系演进脉络,聚焦江苏省实践,筛选出58项相关政策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发现江苏省科技领军人才政策体系总体经历了探索期、快速增长期和加速发展期3个阶段;呈现出自下而上与横向拓展相结合的特征;政策核心主题经历了从物质条件保障向制度环境建设的转变;政策体系顶层设计逐步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多元主体共同设计转变。最后,提出了科技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体系优化建议,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扶贫制度也与时俱进,历经了改革变迁与优化创新,就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而言,扶贫制度在我国开展反贫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同时期的扶贫制度对减贫的效果不尽相同,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我国农村扶贫制度的变迁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七大阶段,具体内容涉及:贫困区域判定的演变、贫困对象识别的优化、顶层设计规划的完善、扶贫主体类型的变化、资金注入方式的拓展、社会保障政策的补充、扶贫模式思路的创新等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扶贫"时代,农村扶贫制度需要不断创新、转型、升级,实现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全民小康、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谢文帅 《经济学家》2023,(9):108-118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建设既包括农业生产力发展,又包括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旨在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最终构建起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业强国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密切相关。为高质量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应当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现代农业;重塑农业生产经营微观主体,促进小农户和农业强国建设有机衔接;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是我国政府从诸多资本制度选择集合中实现的一项制度选择,其原因在于该制度将会为我国参与资本市场的各主体带来很大的预期收益,使得因制度建立所花费的成本得以补偿。但是股票发行制度变迁中存在规定的制度与实际执行的差异,造成每一项股票发行新的制度安排无法分散风险和增加效率。通过对差异表现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存在制度非有效供给。根据“需求—供给”理论,结合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中各要素的变化,我们给出制度非有效供给的理论模型。改变制度非有效供给的有效办法是通过制度主体角色的转变以实现制度供求的重新调整。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实现制度主体角色根本转变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主体功能区补偿机制市场化:生态服务交易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程度有限,直接导致补偿效率较低.为发挥企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推进主体功能区补偿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可把生态补偿方式由转移支付转变为政府购买,通过政府与企业间的生态服务交易,实现补偿资金的集约利用和生态服务的有效供给,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地区居民提供可靠的收入保障.  相似文献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高度组织化的规模主体,在中国农村科技推广、扶贫攻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分析中国农村科技扶贫现实意义和困难挑战的基础上,认为加快构建合作社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从提高异质化贫困农户科技使用效率、推动政府科技扶贫工程实施、降低农业科技对接交易成本及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剖析合作社科技扶贫动力机制,并探讨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应用情况;最后,提出推进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科技驱动及创业导向基础之上的科技创业扶贫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缓解和消除贫困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系统梳理科技创业扶贫研究相关文献,从科技创业与扶贫、科技与创业扶贫、科技扶贫与创业三者关系视角界定科技创业扶贫内涵,阐述“三农”语境下科技创业扶贫的重要意义,总结科技创业扶贫工具,归纳科技创业扶贫的多种模式,揭示科技创业扶贫内生和外生影响因素,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相较于其它扶贫途径,科技扶贫具有内生性扶贫的积极特征,是精准扶贫的根本出路。科技精准扶贫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培训,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的复杂互动,需要一整套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西藏地区吉纳村在科技精准扶贫过程中注意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出一些有益的可持续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吉纳村模式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建设战略研究:实践视角的框架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科技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认为其着力点可以放在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建设上,从而有助于推动科技扶贫工作进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国-省-市-县-村"五级科技服务体系及"科技扶贫在线"建设框架,研究了其运行机制,构建出"以人为核心构建服务体系、以科技服务支撑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奔小康"的科技扶贫工作路径,其特点是"抓服务、抓人才、抓激励、抓全产业链支撑、抓基层科技职能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别以中国官方贫困线和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就中国政府的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和贫困减少的长、短期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从长期看扶贫资金抑制了农村贫困的减少,但这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经济增长在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同时,加重了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扶贫资金运行机制、提高扶贫项目的瞄准性,对于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理论上总结扶贫资金支出对农村贫困的减贫效果,构建扶贫资金支出与农村贫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深度、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的研究假设,以宏观调查数据度量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揭示我国农村贫困的变化趋势,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对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动态减贫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扶贫专项贷款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正向减贫效果;以工代赈资金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深度以及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扶贫发展资金对农村贫困深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而扶贫专项贷款对农村贫困强度的冲击则显示出负向减贫效果;扶贫发展资金对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显著负效应。据此,文章提出改善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技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是科技扶贫的重要内容。河北省阜平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借助科技要素,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促进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本文将科技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归纳为适应当地优势的产业选择机制、以"亲贫性"技术为主的技术供给机制、有利于农户合作的组织机制以及提高应用意愿的技术风险化解机制等。并介绍了科技促进阜平县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结合科技支撑蔬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科技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实施的交汇期。生态环境保护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举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两者相互衔接的关键点。在生态扶贫过程中,通过设立公益性环境管护岗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以及推进适度规模的种养循环,为生态振兴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基础。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生态扶贫依然存在资金短缺、生态增收能力受限、扶贫开发缺乏生态考量等问题。因此,要明确政府、农村企业、农民、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生态扶贫和生态振兴的衔接中的各自责任,提升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反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制定和实施了多种政策措施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文章基于当前国内外扶贫开发的政策和理论演进,以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省份云南为例,对整村推进模式、产业扶贫模式、异地搬迁扶贫模式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等扶贫发开实践过程中的各种扶贫模式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扶贫开发模式存在覆盖面小,政策滞后,对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重视不够,贫困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实施多维系统政策、恢复和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业扶贫旨在将贫困户的生产活动纳入社会产业大循环,因此其一直是全世界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和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产业精准扶贫出现了两条新路径:一是GTP路径,即向贫困户送猪崽、鸡苗和良种等资本,直接将贫困户的生产纳入当地的产业体系;二是GSP路径,即将扶贫资金折合现金并由贫困户自己决定投资项目和选择产业.文章构建了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微观主体行为模型以及基于农村公平和效率的农村福利模型,分别研究了这两条新路径上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的动态演变过程,然后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政策模拟,拟探索出我国产业精准扶贫的最优路径及其政策支持空间.结果显示:在第3~4年的时间内,GSP路径要优于GTP,但是超过4年,GTP路径上的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就会累进性超过GSP.而且,在GTP路径上的时间越长,扶贫效果就越好.在中长期,提高贫困户的技术水平,增加贫困户的初始资本额是进一步提高GTP路径上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水平的重要环节.文章的结论对于提高我国精准扶贫的理论自信,进一步完善我国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