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创新生态系统为视角,引入创新资源互动与生态系统规范机制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探究价值共创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基于307家企业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和层级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系统中,价值共创不完全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创新资源互动部分中介价值共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生态系统规范机制部分正向调节价值共创对创新资源互动的影响。最后提出,创新生态系统调控方与企业要差异化地制定提升创新绩效的实施方案,营造活跃的创新资源互动氛围,形成并完善系统内生态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2.
企业核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的新形态,能够为核心企业和参与者带来显著市场竞争优势,已成为实业界和学界关注热点。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探讨企业核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选择对价值共创效应的影响机理和边界条件。利用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纵向配对数据进行跨层次分析,发现并购模式、合作模式能够提升价值共创效应,但合资模式对价值共创效应没有显著影响,而价值共创机制(动力机制、进入与退出机制、能量传递机制和信任机制)及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能够强化上述关系。结论有助于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理论积累,同时为核心企业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供治理策略选择和相关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互联网医疗生态系统中各成员间的价值组成和相互间作用机理分析,探讨价值共创在互联网医疗生态整合框架构建中所起作用。通过对P平台进行结构剖析,探究互联网医疗商业生态系统各功能的个体组成和相应的经济、社会价值,从中总结出促进互联网医疗生态圈发展内外动力。同时通过分析平台企业与用户、政府社会的相互间直接、间接的反馈作用,构建商业系统中平台企业与合作伙伴、用户以及政府中基于价值共创机制的价值流动模型。  相似文献   

4.
企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有益于生态系统进步。创新过程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只有这两个方面相互协调配合,创新才是适时有效的,才能够促进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要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创新的两面性,制定适宜生态系统进步的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5.
孙新波  孙浩博 《技术经济》2022,41(11):152-164
本研究以“探索数字时代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为研究问题,以海尔智家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动态能力、资产编排与资源协奏组合视角,使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解析了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机理。研究结果:①在动态视角下剖析了商业生态系统发展扩张、不断利用资源建立领先优势的过程路径,明确了个体、组织、系统层面的价值共创类型细分,构建了数字时代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机理模型。②探索出资源行动与动态能力存在的协同演化关系:资产编排补充了资源协奏对资源的感知过程,动态能力填补了资源协奏对环境的感知过程,三种视角嵌套耦合共同完成了商业生态系统资源-能力-价值的动态创造过程解释。③数字技术与数据资产重新定义了资源与能力,拓展了资源协奏在数字时代的适用范围。本研究为数字时代商业生态系统管理资源以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价值共创的研究视角从传统的“二元交互”转向“网络系统”。文章构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数字平台、核心企业和顾客三方主体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数字平台、核心企业参与价值共创的可能损失小于不参与时的潜在损失、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收益大于可能的成本时,系统最终演化至三方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理想演化稳定状态。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平台潜在收益、核心企业参与价值共创所需支付的额外成本、核心企业为激励顾客创新给予的奖励均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有明显影响。其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7.
传统战略的终结:战略整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小平 《经济管理》2001,(16):12-18
定位学派、资源学派、流程学派都对竞争优势的获得与保持作出了某一方面的研究,但它们都是以孤立、线性的分析方法对之作出阐述。实证研究也表明,成功的公司并不是缘于它们在某一方面做得更好,而是它们的战略有效地把定位、执行能力层面的各要素融合起来,因此,我们要必要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建立整合模型,将各种战略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8.
以复杂性视野认识战略生态系统,依据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战略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并探讨了战略生态系统复杂性给战略生态研究和企业战略管理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通常依附于某个商业生态系统获取生存与发展条件,即作为利基企业存在。研究利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战略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创业成功率。通过理论演绎和实例分析得出,利基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面临着随整个系统灭亡、被核心企业捕食、与其它利基企业竞争3种风险挑战。借鉴波特的战略定位理论,提出利基企业应选择核心技术具有生命力、顾客价值具有实质性、核心企业倾向骨干战略、机会-风险净值高的商业生态系统,同时应选择具备独特性、可持续性和防御能力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是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从笔者的研究实践提出了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四项主要内容,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笔者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中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与协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为了解其价值共创的具体运行逻辑,保障价值共创的持续性,基于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特征与要素构成,深入分析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设计基于价值共创的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协作机制,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知识管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创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组织创新机制,营造有助于组织创造力的创新氛围和提升组织创新能力,是摆在管理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面前的共同问题。从知识管理能力的视角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为当前理论界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究竟如何对组织有效性起作用”的争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探索知识经济背景下研究组织管理实践对组织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关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评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水平,是调节与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顺利运行的有效手段。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从结构、功能以及效益3个维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与层次分析方法进行组合赋权,设计基于规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水平评价方法,并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保障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水平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创新理论正从创新系统范式和相关产业政策开始向创新生态系统范式转变。然而,创新环境的复杂性和自上而下政策的单一性,促使学者自下而上地进行微观视角研究。区分微观创新生态系统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对宏观、中观、微观创新生态系统3个层次进行了重新划分,对理论发展和创新治理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战略和复杂双重维度,剖析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系统形成逻辑。结果发现:较强的战略控制力有利于强化平台商业模式,催生跨行业多样化平台,继而推进生态内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随后,商业生态系统积蓄丰富的共享数据资源,打开资源交易和创造边界,提升生态主体能力的同时重塑生态系统属性;有着更强复杂应配力的生态主体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创新,生态内外的创新扩散催化商业生态系统竞争,进一步强化复杂应配力。在核心企业战略控制力和生态主体复杂应配力的双重作用下,商业生态系统呈现前生态状态、生态内卷、生态扩散和生态共生4种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深度访谈收集一手数据,结合差序格局理论、高阶理论、战略决策过程理论等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扎根理论,辅以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由于高管团队的构成不同,表现出理性信任与特殊信任的不同信任类型,而理性信任更有利于提升家族企业的战略决策效果。此外,家族企业的高管信任类型决定了高管团队的决策参与和决策互动程度,进而影响了决策质量和决策承诺。  相似文献   

17.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适应当今独特竞争环境的一种创新范式,正在引起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讨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基础,界定了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以治理中心特性为分类标准,归纳了4类创新生态系统的架构与治理重点。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丰富和完善了SNM理论体系,运用SNM理论归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架构。在分析创新系统要素与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及相关模型。提出应在创新系统中通过战略生态位空间的构建、优化和突变,使得技术生态位成功过渡到市场生态位,突破"技术制度锁定"效应,实现产业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