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我国32所“双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8年各高校科技创新的数据指标,通过构建三阶段DEA模型,对“双一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有效测算。结果表明,各“双一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值相差较大,大部分高校未能达到技术前沿面,各“双一流”高校有很大的空间来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效率,且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项的影响,部分“双一流”高校存在效率值虚高或被低估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科研评价是大学科研创新活动的风向标,健全的科研评价体系不仅为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保障,提高大学科研创新能力,而且为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科研发展信息。对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韩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其科研评价过程、评价指标及特点、评价结果与拨款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目标导向、评价指标、评价专家、评价方法等4个方面设计完善我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政策,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对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文科对理工科大学建成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意义,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应具备国际视野。浅析发展文科对理工科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意义,阐释文科教育是理工科大学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在优势和推进大学国际化的特色资源,论述理工科大学国际化文科建设的主要对策,即开发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教育的国际合作资源、培养理工科大学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观念与意识及成立中国著名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协作组织,为实现理工科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做出实质性贡献,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理解并识别高等教育中同伴效应的大小、性质和机制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以及高校在群体环境中有效地组织管理学生至关重要。基于中国东部某“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数据,利用随机分配室友的自然实验,考察了大一学生学业成绩的宿舍同伴效应。研究发现,平均意义上室友学习能力对个人大一学业成绩的影响不显著;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受室友的影响不同,中学习能力学生对室友学习能力构成变化敏感,高、低学习能力学生受室友学习能力构成变化的影响不显著;随着入学时间的增加,学生会受到与本人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室友的显著负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及DEA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基于2003—2007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投入产出数据以及DEA方法,本文测度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效率,并检验了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总体趋势以及东中西部创新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且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我国区域创新要素投入冗余严重,表现为科技活动内部支出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比例失衡;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在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差异显著,而规模效率在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7.
8.
科研经费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呈现出了规模性扩增趋势。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角度出发,分析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间存在潜在博弈、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科研信息不透明、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旨在为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的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在提升高校自身科学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同时,能有效地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高校协同创新内涵与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湖南省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协同创新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湖南省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文章基于"巴斯德象限"理论,将基础创新、应用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系统地剖析了不同创新活动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采用"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均有效驱动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但后者产生了更积极的影响;前者的作用路径包括直接路径和促进应用创新的间接路径,后者的作用路径包括直接路径和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以及对外经贸合作升级的间接路径;受技术发展水平影响,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的驱动效应均呈现出正向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且前者的递增幅度远超后者。因此,未来要充分重视区域内的基础创新活动,加强其与应用创新的融合发展,同时要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对应用创新的引导,充分挖掘不同创新活动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数据为基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本质及特征为依据,构建了一套区域“双创”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在控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了各地区“双创”投入产出转化效率。研究显示,目前各区域“双创”效率发展不均衡,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除个别地区达到1以外,其它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效率缺损。最后,根据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大小,对31个省市的“双创”效率进行四分图归纳,根据归纳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双创”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三大部门是我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环节的重要技术创新主体,亟需评估其效率。采用“经费支出—专利产出—预期收益—实现收益”三步骤分析框架,利用已有统计调查数据,对三大部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三大部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产出效率都偏低,企业部门每亿元经费投入实现的收益约为9733万元,科研单位约为1331万元,高校约为1166万元。该测算值是真实产出价值的下限,但真实产出不会高太多。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和科研单位技术创新的产业应用目标指向性不明确、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以及企业能力制约等。最后,建议加快政府相关科技计划制定、加强成果评价过程中产业部门的参与、优化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评价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等。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及竞争优势提升依赖于其技术创新能力。以高技术制造业下属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高技术制造业每个行业动态效率变化值,并结合熵值法确定投入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深入研究各创新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度。结果表明:①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在2014-201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最低,但整体上创新效率发展态势较好;②技术进步效率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③相同投入要素在不同行业中的贡献度差异较大,主要归因于指标投入强度及技术创新能力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8-2019年中国省级层面数据,从最优研发结构视角实证检验基础研究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基础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存在一个最优基础研究占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为促进技术创新所要求的最优基础研究占比不同,东部地区所要求的最优基础研究占比高于中西部地区;任何偏离最优基础研究占比的实际基础研究占比都会拖累技术创新。东部地区实际基础研究占比低于其最优基础研究占比的幅度大,因此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损失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以技术创新阶段细分为研究基点,利用200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检验技术研发阶段和创新市场化阶段不同金融发展模式下金融结构对创新产出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在创新增量方面,银行体系发展对创新产出的正向激励效应显著优于股票市场发展,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对创新产出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在创新增效方面,股票市场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激励效应尤为显著,银行体系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抑制效应,造成较大程度的技术效率损失。结果表明,技术创新量高多产、提质增效依赖于金融结构持续优化和金融发展模式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不协调问题影响了高校创新绩效。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27个省份高校面板数据,运用路径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对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校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结合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创新政策能够显著促进科研产出绩效提升,但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创新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而科研产出绩效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科技成果隐性转化。科研结构对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存在分异,集中作用于科研产出阶段,说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一致性和竞争性依然存在。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发挥创新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目标的正向引导作用,在政策层面关注科技成果隐性转化,强化科研方向转移与创新要素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系统识别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厘清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有针对性地制定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编码分析方法,对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2000-201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编码与提炼,构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综合研究框架。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创新要素质量、产业组织因素、产业集聚水平、产业开放程度、产业创新导向、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错综复杂,共同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最后,提出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伴随我国新发展阶段创新需求特征的转变,基础研究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日益凸显,而政府支持与人力资本结构在区域基础研究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从创新规模、人均创新水平以及创新产出结构3个维度,探究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动态影响及政府支持、人力资本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总体上看,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支持、人力资本结构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规模、人均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政府支持会强化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结构的抑制作用,人力资本结构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结构的影响。由此,提出不同区域应全面认识基础研究强度的作用及其影响路径,充分发挥创新管理政策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基础研究可以为企业带来大量新颖性知识,是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基于知识理论,分析企业基础研究广度和深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考察企业桥接科学家的中介作用及知识整合能力的调节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2019年科学导向型中国生物制药行业80家企业专利申请和SCI论文发表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基础研究广度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基础研究深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桥接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广度、深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同时,企业技术知识整合能力可以强化基础研究广度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正向关系,削弱基础研究深度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