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创新效率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三阶段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相结合,在控制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测算了中国省际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同时计算了效率的置信区间.研究表明,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还比较低,且各省市之间差异较大.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等环境因素,对于中国不同地区高新技术创新效率影响显著.纠偏后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有所下降,但“东高西低”格局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出发,构建切合其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CCR及BCC模型,以丰台科技园区373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三个角度分别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对效率进行评价,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及经济后果。以上市公司是否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作为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显著促进了企业劳动雇佣增加,在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这种促进效应更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税收优惠、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劳动雇佣的主要影响机制。最后,企业劳动雇佣的增加还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不仅有助于从企业劳动雇佣视角丰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而且还可以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视角拓展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福利,还可以提高经济绩效,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预期目标。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和扩大就业规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187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剔除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创新效率,并从企业自身特征角度,采用Tobit模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企业整体创新效率呈现“N”型发展趋势,规模效率是制约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企业规模、专利存量与企业创新效率正相关,与研发活动密切相关的研发人员和研发支出均对企业创新效率存在积极作用,但研发支出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正向作用不显著,政府补助强度与企业创新效率负相关。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完善政府补助评价机制以及建立新能源汽车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是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税收优惠水平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已有文献探讨了税收优惠如何影响研发投入或研发产出,但鲜有文献研究税收优惠对创新效率的差异化影响,基于此,本文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创新效率分为发明型创新效率、外观型和实用新型创新效率。研究发现:税收优惠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外观型和实用新型创新效率的提升,不能提高企业的发明型创新效率。在分组检验中,非国有企业的税收优惠水平对外观型和实用新型创新效率的提升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黑箱”视角,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系统解构为研发和商业化两个子系统。运用两阶段复合网络DEA评价方法,测度2012-2015年我国内地25省市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系统效率,并以此为量化判别指标,结合聚类分析法,对各省市地区进行分类。结果表明:①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系统效率总体不高,且研发子系统是薄弱环节;②2012-2015年,无论是创新系统总体效率还是各子系统效率,均呈现逐年递减趋势;③我国各省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系统的总体效率以及各子系统效率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9.
基于绿色增长视角,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1-2015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大型制造企业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①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我国大型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影响较大;②调整后的我国大型制造企业整体创新效率不高,规模效率成为制约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③东部地区大型制造企业平均创新效率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④多数省(市)大型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地区相应的创新效率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DEA方法评价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分析公司创新效率差异,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公司因投入不足制约创新效率,且地区差异显著.据此对提高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发展,是提高创新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13-2017年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创新效率的相关关系及地区差异。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相对较高,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新区创新效率差异明显;国家高新区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对高新区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正向时滞效应;国家高新区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对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新时代全面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应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进一步扩大开放为路径,注重开放贸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阶段性与针对性调整。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两阶段网络DEA模型测度中国省际高技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建立Tobit回归模型分析国内技术转移、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3种技术转移方式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国内技术转移对高技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国外技术引进会阻碍高技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而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国外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显著互补效应,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对国内技术转移具有显著替代效应。从价值链视角分析不同技术转移方式作用差异的深层原因,并为促进各种技术转移方式协同互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数据为基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本质及特征为依据,构建了一套区域“双创”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在控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了各地区“双创”投入产出转化效率。研究显示,目前各区域“双创”效率发展不均衡,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除个别地区达到1以外,其它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效率缺损。最后,根据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大小,对31个省市的“双创”效率进行四分图归纳,根据归纳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双创”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速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关键。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导向型NSBM模型,测度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两阶段效率,并探讨效率演变的时空特征和内在机理。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阶段效率均呈下上中游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下游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处于要素配置优化推动转型升级的调整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高高”特征;中上游地区处于粗放式集聚加剧要素错配的阵痛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低低”特征。技术研发效率不高是导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投入导向和关联错配导致的中游塌陷与局部效率洼地,会加剧区域效率分化,最终演变为全局低效率。为改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局部高效、全局低效的不利境地,实现创新效率提升,需强化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完善市场科技服务体系,树立质量效益型研发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如何通过科技与制度创新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掌握国际市场主动权的关键。基于政治晋升锦标赛理论,研究地方政绩诉求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深层次制度原因,并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政府研发补贴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及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地方政绩诉求对企业创新效率起显著抑制作用;②政府研发补贴在地方政绩诉求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创新氛围在地方政绩诉求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后半段中介路径起负中向调节作用,即在创新氛围较淡薄的情况下,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地方政绩诉求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效率,还通过研发补贴间接影响企业创新效率;创新氛围调节地方政绩诉求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司秋利  张涛 《金融评论》2022,14(1):80-98
技术创新的研发和转化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从创新价值链和创新模式出发,构建金融结构、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和广义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模式转变、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研发和转化两个阶段的规模效率较低,导致研发综合效率和转化综合效率存在“双低”现象。从金融结构来看,存在着最佳的金融结构与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相匹配,使技术创新效率达到最大。从影响机制来看,银行和金融市场存在互补关系,分别匹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从金融结构分工来看,相对于银行来说,金融市场对技术创新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家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意愿不强。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家族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研究样本,从财税支持视角,分析高新资质认定政策对家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家族企业通过高新资质认定后自主创新绩效显著提升,且高新资质认定后配套财税支持强化了这种激励效应。进一步发现,财税支持政策效果对高新资质认定初审阶段,以及融资约束强、无政治关联、高新开发区外、知识产权保护低的家族企业更加显著。最后,为完善高新资质认定及财税支持政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正迈入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和发展理念已渗透到企业创新活动中。高技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协同创新的推进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间数字鸿沟的阻碍。从网络建设、网络环境、网络利用、网络人才4个维度构建了一套测度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定量测度了高技术企业间数字鸿沟。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企业间数字鸿沟对协同创新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可以通过管理方式、战略目标、合作投入、团队分工、学习-吸收能力5条途径影响高技术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其中最主要的影响途径是管理方式,其次是战略目标,然后才是合作投入、团队分工、学习-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及竞争优势提升依赖于其技术创新能力。以高技术制造业下属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高技术制造业每个行业动态效率变化值,并结合熵值法确定投入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深入研究各创新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度。结果表明:①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在2014-201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最低,但整体上创新效率发展态势较好;②技术进步效率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③相同投入要素在不同行业中的贡献度差异较大,主要归因于指标投入强度及技术创新能力差异。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测算R&D资源错配并实证分析其造成的绿色创新效率损失。从理论上分析不同R&D资源错配造成绿色创新效率损失的具体机理,采用中国内地省级高技术产业数据,结合反事实方法,测算R&D资源错配造成的绿色创新效率损失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中国高技术产业存在明显的R&D资源错配问题,R&D资本和R&D人力错配均属于资源配置过多的情况;R&D资源错配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整体上造成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损失值为0.0614,损失率达26.4%。基于此,必须持续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促进R&D资本和R&D人力在区域间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