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眼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现象,探讨了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特征及其发生机理。研究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仍在向东部集中;产业因素和地区因素的变动是东部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迁移的直接动因。相应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区域政策有必要根据这种趋势进行调整和跟进。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向我国东部地区输出。近几年来,东部地区由于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地区优势逐渐削弱,而中西部地区逐渐崛起,工业逐步发展,但是资源开采业仍然占据主要地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中西部地区除发展资源开采业之外,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增长与投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早表现在外向度比较高的沿海发达地区,随后渐次向内陆地区蔓延。在工业下滑时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增幅下降最大。进入复苏时期,中部地区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的份额相应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北上西进”的趋势依然强劲,新的增长点正在涌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沿海地区增长过于依赖外需;中西部地区对投资依赖程度高;粗放型增长的区域特征依然突出。后危机时代,中国地区工业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有针对性地刺激内需,实现外需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损害型向低碳生态型转变;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变。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将使我国正在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更大作用的境外企业投资仍将集中于东部地区 ,而且这种集中程度还会更高 ;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 ,将使要素继续流向收益高的东部地区 ;国际市场的扩大 ,延缓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进程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部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投资和兼并。因此 ,在短期内中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贺曲夫  刘友金 《经济地理》2012,32(12):85-90
运用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表明:虽然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尚未发生;现有产业转移基本遵循了梯度转移规律,即先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然后再向西部地区转移。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八大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特点差异明显,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时不能"东、中、西部"一概而论。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低收入地区基本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经济发展战略、地理因素、教育机会不均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会使中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向东部地区大量转移,造成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落后,从而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也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促使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1990年~2005年中国人均GDP省际差距及其变化进行产业分解,认为1990年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二产业的地区差距,而第二产业向东部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制造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边缘化"区域,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也由此持续扩大。基于此,文章认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8—2007年间年均222650家中国工业企业调查的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双重差分内差分方法研究了区域振兴战略对我国工业空间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运输基础设施、税收和其它区域振兴政策对我国工业空间分布有着显著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税率降低10%、人均道路面积增加10%,则当地工业产出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高0.8%和0.5%;但这两项政策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税收政策影响的行业范围更为广泛。进一步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仍然拥有道路基础设施和税收等政策优势,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事实没有根本性变化,但2004年以后有比较缓慢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了中部省份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工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有一定效果,而东北振兴战略的效果较弱。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应该在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严立刚  曾小明 《经济地理》2020,40(1):125-131
人力资本对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人力资本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高低有别。因此,从人力资本空间差异视角研究人力资本与产业空间转移的关系,可以为我国东部产业难以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和收效甚微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一种理论解释。基于城市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力资本份额增加能够有效促进地区产业份额增加,在解决了人力资本与产业空间分布的反向因果关系后,人力资本促进产业集聚的作用仍然稳健。在人力资本仍集聚于东部地区的情况下,东部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自然难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应将人力资本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核心部分,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是促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效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一直是中西部劳动力跨省迁移的目的地。随着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失去比较优势,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把跨省迁移者与省内迁移者的收入差异视为厂商转移资本的(最大)收益,本文估算了中西部地区跨省迁移者与省内迁移者的收入差异,进而估算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时可能的收益空间。尽管跨省迁移者与省内迁移者的收入差异显著,但推算的总收益规模约为805亿—1 573亿元,对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来说,这个收益似乎不如原先设想得那么大。这意味着,政府和学术界期待的在地区间实现产业转移的模式,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以非均衡为重点的区域协调政策,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的东部地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最终达到不同地区协调发展目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在中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5点基本特征。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使资源向东部地区集中,同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三代领导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1、毛泽东:利用沿海促进内地发展的平衡战略构想 建国初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轻工业和重工业约70%分布在远离原材料基地的东部沿海地区,只有30%在内地。这种状况客观上要求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布局上作出努力,以缩小地区经济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中国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以系统环境、创新群落、创新资源为一级指标建立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将2011-2019年中国27个国家自创区相关数据作为样本,运用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及二次加权算法,对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地区差异.结果表明: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整体趋好,东部地区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趋势放缓,中西部地区普遍抬升;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地区间非均衡现象,但中西部地区国家自创区生态系统提升速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深入的理论分析,以中国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技术标准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技术标准有助于缓解资本和劳动要素扭曲,改善资源错配,提升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且出口强度会正向强化技术标准的资源配置效应;技术标准的资源配置效应在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应优于一般制造业;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在企业层面的倒逼效应,以及在行业层面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企业退出效应,是技术标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我国是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而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但资源严重匮乏。有资料显示,在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中,中西部拥有的比重占全国可开发利用水能的85%,占煤炭探明保存储量的90%,占铜矿探明保存储量的70%,占铝矿探明保存储量的68%,占磷矿的80%、硫铁矿的60%,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是我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贫困落后面貌在中西部地区仍十分突出。全国592个贫困县,约6500万贫困人口,中西部贫困县分别占30.4%、51.9%,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达90%以上,而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出现趋同现象,过多过滥的重复建设,大批工业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技术水平低,质量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此外,工业的过度开发挤占农地导致农业基础弱化,粗放式的经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协调.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本向中西部转移尚存制度上的障碍。文章基于东部产业资本向中西部转移的动机分析,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区域间产业资本转移的效果进行评价,为有效促进我国区域间产业资本转移。提出尽快在中西部全面实施资源税改革、落实增值税扩围和增加对中西部产业的流转税优惠以及推进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东部的产业转移,我国中西部的区域发展战略均暗含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部署,并希望以此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借助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运用2000-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内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转移。结果显示:整体上制造业在东、中、西部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转移;虽然制造业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了明显的梯度转移,但只表现为由东部向中部的转移;制造业内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发生明显转移,现有产业转移仍然集中在东部内部,但出现了由东部内部转移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因此,西部需要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并寻找新的着力点,中部需要重点遴选承接的产业类型,同时为应对东南亚诸国的竞争,中西部的产业承接还需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庞大需要并降低产业转移的交易成本等。  相似文献   

19.
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63  
动、静态比较分析发现 ,我国生产的极化作用不高 ,人口的极化作用过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向东部地区不断集中的同时 ,人口没有相应地向那里集中 ,造成核心发达区域生产与人口分布高度失衡。鼓励中西部贫困人口向东部尤其是东部核心区域流动 ,是解决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范红忠 《财经研究》2004,30(11):83-93
计量分析发现,地区市场规模是当前我国地区投资吸引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即使我们能够将中西部地区的软硬投资环境建设得同东部地区同等优良,东部同样会因为其占绝对优势的市场规模而成为投资的重点地区.然而,由此造成的我国生产向东部地区的进一步集中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担心的理由,我们应该担心的是,在生产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同时,由于制度限制,我国人口不能相应地向东部地区集中,造成生产与人口分布的进一步失衡,从而引起更严重的地区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