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清城 《楼市》2012,(6):80-81
楼市持续低迷,大量楼盘"HOLD"不住压力,以价换量。然降价的同时,引发了不少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博弈。城北一楼盘每平方米降4000元,引起多位业主在杭州各大论坛里"口诛笔伐","声讨公道";3月初,杭州某论坛又有业主直指华丰某项目直降数十万,老业主前往售楼处静坐示威,更有甚者呈上花圈以示哀悼。而就在这周末,闲林一楼盘二期因开盘价格低于一期,引来一期业主"集体维权"。闹,闹,闹,近期楼市的热闹,离不开"房闹"们的辛勤付出。那么,除了"打砸"、"静坐"、"骂娘"式的"暴力闹"外,有无温文尔雅的"文艺闹"?  相似文献   

2.
《楼市》2012,(Z1):27
如果说德信·泊林印象的房闹事件是一场火爆"动作片"的话,那么龙湖·滟澜山的房闹则更加类似于一出悲催的文艺"情景剧":一边是龙湖工作人员语调振奋地恭喜xxx选房成功的喇叭声,一边是老业主声嘶力竭的讨伐声和女人肝肠寸断的哭声——"同样是11号楼的业主,6月份买是20000元/平方米,12月买是  相似文献   

3.
《楼市》2012,(Z1):26
2011年12月23日,杭州德信·泊林印象"破成本"开盘价终于正式"爆开"。原先高价买楼的业主,砸坏了楼盘模型,抗议降价。在售楼部,由200余名保安筑起一道"柏林墙","墙"内开盘掌声雷动,场面火爆,而对于墙外的老业主而言,却是凉薄的尘世之夜。在与开发商的对峙中,随着四名老业主"被捕",这场声势浩大的房闹事件也染上了些  相似文献   

4.
《楼市》2014,(12)
正龙湖·滟澜山低价开盘老业主现场房闹维权拿地时间:2009年/项目:龙湖·滟澜山时间:2011年12月/关键词:降价前期业主房闹1问题一:建筑层数和合同不符房子的实际情况和销售合同的条款不相符。合同中约定的建筑层数花园洋房地上9层、地下2层,实际建成了地上7层、地下2层;根据合同约定,高层是地上26层、地下1层,实际是地上24层、地下2层;moco公寓合同上是地上16层、地下1层,  相似文献   

5.
《楼市》2013,(Z5):17
从冲着售楼处扔鸡蛋、砸石头的匹夫之举,到摆花圈、送挽联的文化做派,再到如今这写文案、做海报的专业范儿……近两年的杭州楼市堪称"房闹"水平的练级场。在开发商与老业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执、诋毁,甚至谩骂中,我们看到的是老业主群体维权意识的加深,组织策划水平的提升。在商品房买卖过程中,消费者正  相似文献   

6.
近两个月,因为房价下跌引发的“房闹”事件层出不穷。业主使出浑身解数,旨在争取退房或者获得补偿。  相似文献   

7.
林清城 《楼市》2012,(5):88-89
"限购令"下,百度百科里收录了一个新名词——"房闹"。"有小打小闹者,亦有血腥大闹者,屡屡发生,堪称楼市一景。但无论怎样闹,都应合法,至少合理去闹。‘房闹’的本质还是‘利益或权益’。"正如词条中对"房闹"的解读,法治所倡导的公平公正的精神,体现在每一个公民的维权意识里。但如何在维权的同时又秉承契约精神,似乎仍是一个难题。专家在推崇契约精神评价房闹乱象时,也表示政府应该反思,采取行政手段限制楼市是否恰当?在"限购令"之外,能不能对消费者和商家都形成更公平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8.
沈理文 《楼市》2012,(6):38-45
中国房地产三十年罕见奇观杭城二十余楼盘深陷"暴力维权"当下,杭州"房闹",无论出现频率还是激烈程度,堪称全国之最。无论是开发商"无辜"被砸,还是购房者"草木皆兵",我们看到买卖双方都成为了行业的"祭品","房闹"犹如一出巨大的黑色幽默,折射出整个房地产业的混沌错乱与戾气横生。而真正悲催的是,这个看似无解的命题,还要继续成为房地产业长期避之不及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上海企业》2012,(6):50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称:调控在不断深入,政府更要重视市场秩序的调整。市场秩序的完善,是调控成功的稳定器。一段时间以来,宁波、杭州等地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房闹"事件。据说,这类事件今年光在杭州已经发生了近20起。为什么会出现"房闹"?不排除有开发商为托市而策划房闹秀,但更多的是购房者感到肉疼而  相似文献   

10.
《楼市》2014,(Z6)
正2014年杭州楼市不太太平,10月12日上午,中天·官河锦庭的业主持续了多日的维权之路依然还在继续,业主就阳台问题和开发商已经沟通多日,然而依然难免传统房闹剧目"拉横幅、殴打业主、哄抢业主财物……"的暴力场面。为避免"房闹",买房者和卖房者还都应该遵从"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11.
《楼市》2013,(Z6):90-91
一期1000多户房源交付,600位业主拒收。2013年6月底,位于老余杭南湖畔的世茂·西西湖又房闹了,这是继降价房闹之后的又一次博弈。一边处理房闹,一边主推二期熙园的世茂·西西湖,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点。公交配套滞后,出行时间成本高到往世茂·西西湖的过程有点曲折。西西湖附近没有公交站点,和中泰乡隔一条天目山西路,记者尝试从中泰乡前往西西湖。中午时分,记者从蒋村公交总站乘坐311路,经过约52分钟到达中泰公交站,步行穿过天目山  相似文献   

12.
季菲 《楼市》2013,(Z1):44-47
房价"穿越"、房闹"步步惊心"、房企"死去活来"2012年的杭州楼市矛盾四起,冲突鲜明。房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一波波降价潮席卷而来,扣人心弦;房闹没有最狠只有更狠,一个个老业主怒上心头,无"恶"不作;营销花样没有最新只有更新,一场场技艺对决相继开席,艳惊四座……我们安安稳稳度过了世界末日,但楼市的"2012"却给我们留下来了许多的惊吓、惊喜、惊艳。  相似文献   

13.
开盘     
《楼市》2012,(5):26
近期开盘知多少虽没有大范围的开盘潮,但2月的开盘无一不伴随着开发商割肉断臂壮烈与老业主打砸索偿的悲烈,降价升级、房闹沸腾,好不热闹。而与之前开发商坚持尊重"契约精神"不同的是,近期推盘的房企纷纷主动承诺"降价补差"。并且,在开发商与老业主的"维权"战役之下,"夜奔"、"隐身开盘"成为新春杭城楼市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王亚 《楼市》2012,(6):50
我们从来不缺契约,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提不起‘精神’。写在纸上的是市场契约,写在我们心里的应是诚信与道德契约。奋战在各大售楼处的"房闹"们:各位辛苦啦。你是我的邻居、朋友、亲戚或者同事,我们素未谋面,但你就在我的身边。人们叫你房闹,联想到医闹、薪闹等,看来你们都是弱势群体。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转眼间就这么蒸发了,搁谁谁不悔?搁谁谁不痛?有冤、有怨有不解,无权、无势又申诉无门,貌似逼良为"闹",你们有一万个"闹"的理由。需要  相似文献   

15.
围观     
《楼市》2012,(6):18
现场"人肉",不打"酱油""房闹"罗生门:这是谁干的?尽管一宣布降价的消息,蒙卡岸便高筑门墙,做足预防措施,但售楼处仍逃不过被砸的劫数。不过与其他项目老业主的敢作敢当不同,这次的房闹没人认了,更有人指责是华元派出卧底自砸售楼处,案情曲折复杂。为降价庆功!尝到甜头的开发商或许已经意识到了,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死扛着价格卖不了房。3月13日晚,西溪郡以6930元/平方米的起价入市,热销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期杭州、宁波由于房价下跌而接连上演的“房闹”事件,有些专家又频频“支招”。有的说对于频发的“房闹”现象,在坚持“契约精神”的同时,也要看到购房者在议价方面先天的弱势地位,看到开发商在推高房价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开发商不能以“契约精神”为由推开一切责任,在处理“房闹”问题上,不能单单考虑法律因素,还要有道义和情感上的考量。(据5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相似文献   

17.
围观     
《楼市》2012,(5):16
现场"人肉",不打"酱油"如此维权!!2月25日,华盛达·阅城"房闹"升级。与开发商补差意见难以达成一致,老业主再次对售楼处发动攻击。而此时,老业主们选择了最原始的泄愤方式:砸砖块、扔鸡蛋。据悉,公安部门已发出公告,勒令参与暴力事件者主动自首。  相似文献   

18.
兰洪海 《楼市》2012,(Z1):32
"无理取闹",自然是利益的驱使,闹一闹,多少能闹出些好处来。这是"中国式"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且常常管用。既然有实用性,此方法手段被相关利益主体不断利用。在不少楼盘,人们看到了人群"围堵"售楼处的场景,这里有因房价"陡降"造成的大批"抢房者",也有因房价"陡降"造成的大批"退房者"。有的出于开发商的承诺没有兑现而义愤填膺,有  相似文献   

19.
房闹乱局     
萧琴 《楼市》2011,(22):12
中国的商品房施工现场或许是全世界最有趣的工地——一边是开发商忙着修房子,另一边却是老业主忙着砸房子。中国房价元神出窍这么多年,如今想一两天归位,不把一些人逼疯才怪。有的楼盘扛着,它已经死了。有的楼盘降了价,却比没降价的死得更惨。在这个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季节里,上海"龙湖·郦城"和"绿地·秋霞坊"的业主们就像发现窝里的鸟蛋被偷走  相似文献   

20.
聚众"闹"事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群体基于某种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下实施的影响正常生活、 学习秩序,阻碍交通,影响生产经营的一种非程序性、 非理性行为.该行为的形成大致有三种原因,历史原因表现为中国传统"闹"文化以及"闹"大的历史惯性,"闹"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四大名著中 《西游记》、 《水浒传》 都或多或少的可以看到"闹"文化的身影,现实原因表现为维稳政治下的选择性性执法以及超额利益的谋取,在维稳政策下,"闹"大的结果往往是双方协商,"闹者"恰恰抓住政府软肋,将事态扩大,给政府造成压力,趁势开出高额的补偿要求,心理原因表现为法不责众心理、 破窗效应心理以及聚众造势心理.据此,笔者建议建立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由"维稳政治"向"法治中国"转型.树立法律信仰,形成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