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基于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以及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的争论,通过构建TFP增长的分解方程,强调了结构转变通过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再配置对生产率的影响,重新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TFP增长率较高,资源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部门,尤其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再配置对TFP增长有显著作用,其贡献高达28%。因此,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来说,经济增长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积累的阶段性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转变,该转变与人力资本积累阶段转变密切相关。各地10多年来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阶段性关联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初等教育)驱动了中国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经济增长,随着中国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到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也变为中级和高级人力资本(中高等教育);物质资本、人口红利对中国各阶段经济增长贡献都非常明显;高等教育虽然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但在经济阶段性转变过程中,其贡献并未增强。因而,我国要对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初等文化劳动者的生产率;加快社会保障和城镇化建设,为中等文化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经济增长对大学生的需求弹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教育)与经济增长存在多种关联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本不仅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卢卡斯途径)的途径,而且可以通过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尼尔森—菲尔普斯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在中国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更突出,且高级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尼尔森-菲尔普斯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由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本驱动,即初等教育驱动着中国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经济增长,中等教育则驱动着中国工业化中级阶段的经济增长。研究还表明,虽然物质资本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经济阶段性转变中并未显著变化,但他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非常大。因而,延续人口红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共同要求针对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分别采取政策,提升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而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不能自发缓解环境污染,要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只能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激励来减少各企业每单位产出的污染强度,或通过产业转型,从多污染型向少污染型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5.
对1994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国内资本以及我国廉价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虽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不如劳动力和国内资本。要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当前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由资本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前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着“传统中国停滞论“和“资本主义萌芽论“之争。美国学者黄宗智在批判和统一两派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在中西方的学术界普遍存在着“规范认识危机“,并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微观实证研究,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过密化“理论分析模式,以实现对“规范认识危机“的超越,其理论构建所给予我们的方法论启示远大于其理论自身。坚持论从史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进行微观实证研究及跨学科研究等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将成为我们自身学术创新的内在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非一致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西方经典的索洛模型和奥肯法则,然后针对中国实际现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与之存在悻论,接着对这一增长悻论进行了解释,最后就如何使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1956--2007年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动态研究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农业现代化及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出口贸易是农业现代化的Granger原因;工业化、进口贸易和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均会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但在中长期内均会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出口贸易会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产生持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索罗余值法及C-D生产函数原理,细致地估算了1980-201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中各要素贡献率,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为投资驱动型的粗放增长模式,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未来得以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1995年~201t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全国整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发现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是线性递增的关系,而在其他地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由于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过了拐点,所以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不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不过其拐点很低,所以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增长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工业化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1981~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非均衡增长理论模型,模拟了工业化以及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利用协整回归、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就工业化及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工业化与经济增长都是相互促进的;长期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工业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工业化对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基本上没有...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考察了1952~2009年中国以及1988~2006年10个经济大国的投入结构变迁特征及其增长效应。研究发现,工业化进程中投入结构变迁表现为资本和劳动在工业化阶段相对地向第二产业转移,在后工业化阶段相对地向第三产业转移;投入结构变迁在工业化阶段具有较强的增长效应,是中国1952年以来保持高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在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大国易落入结构变迁陷阱,即与投入结构变迁相伴随的是较低的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时期,研究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问题,对于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基于协整检验的脱钩分析系统,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了河北省1990年—2011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并引入能源消费作为中间变量进行因果链的分解,分析了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2000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为扩张负脱钩,2001年—2003年的脱钩状态为增长连结,其他的年份都呈现出了弱脱钩的状态。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弱脱钩状态主要是因为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不断提高,而与减排并没有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Barro回归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三十年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消费升级等反映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演变的部分持续效应较强,在持续增长前期占总贡献的40%,到后期占80%;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科技等投入要素部分持续效应较弱,前期占总贡献的60%,后期只占20%;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持续作用呈现倒U型曲线。研究同时发现,后发优势的作用是显著的,但呈现L型曲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绝不能模仿西方发达国家高物质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传统增长模式。应当利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资源配置方式和后起国优势,走出一条崭新的人本经济增长道路,以高素质的人而不是物的生产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这是一条将人的发展与经济、环境、制度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两者存在着明显的非一致性。通过对不同指标进行比较和实证研究,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全面考察了主要发达国家在早期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既弥补了已有相关文献历史事实依据不足的缺陷,又扩展了分析视野,对于当今自然资源丰裕型发展中国家摆脱资源依赖型增长"陷阱",选择具有历史依据和现实可行性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资源丰裕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避免负面效应,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揭示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滞延性,本文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方法,建立三阶滞后PVAR模型,对中国31个省级单位1994~2004年的公路投资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滞延性;同时我们发现,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多重的和多样的,两者间的基本关系是"非对称互动关系"。在对二者滞延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流程图,并对政府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投资决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机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1953—2004年与经济增长相关因素的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主要来自于要素投入,而要素投入的效果却与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一些非经济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经历了由模仿向独立自主创新转变的内在逻辑和过程。政府干预下企业低成本竞争对于技术进步路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低价工业化发展是后进国家由模仿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向下扭曲要素价格,高估企业价值的低价工业化是增长路径向最优增长路径回归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