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的公债理论及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公债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的公债理论指出,公债是商品经济下信用制度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起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因此公债就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只要抽去公债这一经济范畴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性质,公债的物质内容即一般原理和机制对于社会主义也是适用的。现代资本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把公债作为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公债风险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不能偿还债务,引起国家财政信用危机,造成严重的经济波动;另一种是指政府因公债绝对或相对规模过大,只能靠挪用其他正常资金或发行新公债偿还到期债务。1.债务依存度和财政偿债率偏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公债风险较集中。公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公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公债偿债率是当年公债不定期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国际公认的标准是25%~30%,公债偿债率国际警戒线为10%。我国这两项指标,尤其是中央政府公债依存度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1991~2000…  相似文献   

3.
一、公债发行方式   公债发行方式是指作为公债发行主体的中央财政代表国家与广大公债投资者之间推销与 购买公债的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直接公开发行和间接公开发行两种基本形式。 直接公开发行是指作为公债发行主体的中央财政自己办理发行手续,直接向公债投资者推销 其所发行公债的方式,由于需要办理各种手续,推销时间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发行 成本较高,且难以确保发行计划的实现,只有购买者将公债作为一种储蓄手段并对其流通性 要求不高时,方可采用此种方式。间接公开发行则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参与推销公债。…  相似文献   

4.
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公债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从合理运用公债政策,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出发,在指出两种体制下公债类型政策差异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分析了我国经济转轨期公债政策与制度的市场化变革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合理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尽快实现公债类型的市场化转型,调整公债管理政策,加强公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方面,提出转轨期合理运用公债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1910年湖南省公债与清末直隶、湖北、安徽等省公债一样以内国公债始、外国公债终。但是,它不是直隶等省公债的简单复制,因为它具有其它地方公债所不具有的独特演变过程。此间,引发了国内立宪派向传统封建势力进行权力挑战的清末影响最大的“公债案”,同时也掺杂了日、德外国势力为控制中国地方矿产所进行的激烈争夺。  相似文献   

6.
童大龙 《技术经济》2000,19(3):12-14
一、公债适度规模问题的理论分析适度的公债规模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既满足公债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 ,又满足公债规模、结构、效益有机统一并能“内生”偿还能力这两个条件的公债规模。保持适度公债规模是公债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 ,同时又是公债规模正、负面效应的双重特性要求。适度规模是公债本质及其运行规模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 :应债人应债能力的有限性决定公债规模的有限性。应债人购买公债虽然只是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让渡 ,且以国家信用和公债收效率为支撑 ,但居民等认购者的认购能力、认购量受可支配收入及其他信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旧中国公债的研究,一直局限在北洋、国民党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由财政部以各种名目所发行的国家公债上,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另一形式的公债——由银行团与政府之间直接就某项资本的运用,以公债形式而达成的放款。其实,这种公债并不是个别经济现象;与因财政需要而发行的公债相比,它也更加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近代金融资本与财政、产业的内在关系。民国十年(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部(以下简称甲方)与由中国、交通、金城、上海等二十二家银行组成的经募车债银行团(以下简称乙方),就购买铁路车辆而达成的八厘短期购车公债就是一个例证。现将合同原文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政府公债的发行开辟了政府动员国民储蓄的新时代,也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事实上,公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当时的金融市场,成为银行券的发行准备、储蓄存款的保证、银行放款的抵押品、金融业的投资筹码以及维护经济稳定的筹码;公债的交易也推动了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然而,文章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利率对公债价格没有解释力。这说明政府公债还没有完全与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公债价格应该还受到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或制约。1921年和1932年的公债整理对债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公债收益率的下降则是理性的回归。而法币改革则使政府摆脱了公债的财政制约。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发行公债对弥补我国财政赤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公债发行的规模必须适度,并提出我国的适度公债规模应是:广义公债依存度在10%~15%之间;广义公债负担率在7%~10%之间;偿债率控制在5%;公债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同步,年增7.5%~10%。  相似文献   

10.
1950年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笔国家公债,是新政府为克服严重的财政困难、稳定物价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与其后历次发行的公债不同之处在于。它还是中央政府发行的惟一一次折实公债。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1950年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专门性研究文章很少。本文在梳理上海市档案馆馆藏金融档案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拟探讨上海私营金融业这一特定行业对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所持态度。进而考察上海私营金融业在解放初期经济与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为减轻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发展资本市场 ,我国有必要发行地方公债。当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地方公债的顺利发行需要在债券的发行主体、种类与规模、发行方式、期限和利率、债券的信用和评级及二级市场流通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同时为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确保地方公债的按时还本付息 ,需加强对地方公债的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1.谨慎选择债务主体进行试点。我国地方政府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现阶段,确定发行公债的主体,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公债是必须偿还的,它不同于转移支出。发债主体,必须具备偿债能力。所以,要综合考虑一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及公债项目的具体情况等因素。(2)我国的具体国情。在财政管理体制上“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并没有彻底解决。综合以上两个因素,我国确定地方公债发行主体的范围不宜过宽,应首先  相似文献   

13.
一、地方公共产品与地方公债 (一)公共产品的提供 公共产品是具有社会公共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它不同于私人产品,主要表现在:第一,非排他性。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产品或服务带来的利益,而任何人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获得利益。第二,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个消费  相似文献   

14.
公债政策的作用评析和取向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公债政策是在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增长格局变动的特殊背景下实施的。微观主体活力不足、市场不完备,使传统公债理论失效。公债应为结构调整支付急需的成本。考虑到近期的经济运行,尤其是SARS的影响,公债不可能马上退出。公债政策调整应结合配套措施改革,有效化解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公债属于政府债务的范畴,它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我国历史和国情的原因至今没有允许地方政府独立发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理论的深入发展,这一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地方公债发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债货币化对利率的影响关乎金融市场稳定和实体经济调控效果。基于债券供需关系构建分析公共债务货币化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模型,研究发现在公债货币化是外生的情况下,公债货币化会降低利率;当公债货币化内生于经济体时,公债货币化对利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基于美国经验的实证结果表明:美联储的公债货币化具有内生性,长期中没能降低利率,短期内对利率的冲击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持续性。但不能据此完全否定公债货币化政策,而应辅以其他货币政策手段加强公债货币化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公债规模的"度"应当如何把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柏铭  徐利君 《财经研究》2001,27(10):17-22
公债作为当前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效应,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公债规模的“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理论界常用评判公债规模指标弊端的揭示,并从成本效益、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角度分析得出;从公债使用效益把握公债适度规模更为妥当,也更符合我国国情,文章最后提出了从使用效益角度评判公债适度规模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同时无论从公平角度还是从效率角度,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要求地方公债的存在。发行地方公债可以完善分税制、减轻中央政府的债务压力及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中国,随着各种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各个经济领域体系的日益健全,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成熟了,发行地方公债在中国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说,地方公债的发行既有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因此,应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地方公债制度。  相似文献   

19.
1.应以制定和修订一些法律为前提。首先必须制定《公债法》和《地方公债法》,并对现行的《预算法》和其他财政法规及配套法规(如《担保法》)进行相应修订。在以国家法律形式确定地方政府发债权的同时,对地方公债的发债主体资格、每年的发债申请、审查和批准、发债方式、地方债适用范围,以及偿债机制建立等作出严格规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发行地方公债来为地方公共基础建设项目融资的实践已经在我国展开,活跃的地方公债二级市场能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增强地方公债的投资活力,并能对地方公债运行形成有效的评价监督,是我国发展地方公债市场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应形成合理的地方公债利率形成机制,培育和规范债券市场中介机构并建立实行地方公债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