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变观念 发挥优势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齐海旭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者是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淑贞 《经济师》1996,(11):41-42
浅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李淑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即由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目标,新的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一、经济增长方式转...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国工业企业规模经济的简要阐述,说明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规模企业、实施规模经济战略,对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提出欠发达国家在赶超先进国家中,实施规模经济更具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思考及途径选择苏振华一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实,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是“老生常谈”。早在50年...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刊评论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九五"和201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问题及对策阿瑶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当前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各级领导的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要把两个转变的决策真...  相似文献   

7.
资产经营是搞活国有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李梦梅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因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  相似文献   

8.
加快银川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以来,银川市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目前已成为银川市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一些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非公有制企业出现了新的变化,生产方式由前店后厂向工业小区转变;企业组织形成由家庭血缘联结向股份合作制、公司化转变;经济规模由“低小散”向科技型、集团化转变。可以预计,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银川市非公有制经济将有一个较强劲的发展态势。这就对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正确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克服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银川市非公有…  相似文献   

9.
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大都市圈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期出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大都市圈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城际利益矛盾有日趋激烈的发展趋势。例如,江苏省进行的南部、中部和北部的三大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都要牵扯到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和互补…  相似文献   

10.
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当微观经济主体越来越激发起其在激励机制基础上的创新动力时,当国家建立起并逐步完善其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与手段时,中国就将稳健地走上以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标志的中国经济大转变的新时期。由刘国光、李京文主编的《中国经济大转变》一书,通过一个总报告和十七个分报告,共55万字,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经济大转变这一历史进程的来龙去脉为贯穿,全面、系统、深刻、具体地展开论述,就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系统创新观点和若干重大政策建议,在理论上有重大开拓性,在实践上有重要指导性,是值得经济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部成功力作。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经济今后要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就是要向规模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这对以中小企业居多的我国企业界来说,无疑是个难题。因为:一、小企业很难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指由于企业合理的生产规模带来的产品成本的下降,由此而获得效益的经济。它反映出企业的生产规模与产品成本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企业生产规模的合理扩大,可带来产品成本的下降。显然,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有限,决定了它不能获得有效的规模效益,形不成规模经济。二、,I’企业难于提高和发展生产技术小企业的建设投资一般…  相似文献   

12.
王成 《经济师》1996,(12):64-64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银行两个转变王成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订"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笔...  相似文献   

13.
我县在实施规模经济战略的过程中,把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与立足县情有机结合起来,紧紧抓住产品创新这个龙头,将本地优势产品培植成一定规模,初步形成了以产品规模优势为主要特征的县域规模经济,促进了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以改善企业技术装备和开发、培养入才为重点,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90年代市场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已从行业间的竞争转变为特定产品之间的竞争,一个地区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产品,则很难参与市场竞争。从我县县情来看,由于地处扬州城郊的有利区位条件和历史原因,全县已有一批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牙刷、衬衫…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型向集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发展规模经济的思考朱晋,杨立军发展规模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体现。抓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结...  相似文献   

16.
规模经济理论与厂商规模无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璇 《经济问题探索》2005,(12):133-135
长久以来,“规模经济”概念一直作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观点。近年来,以杨小凯等人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者提出厂商规模无关论,对规模经济理论提出质疑,这一理论在经济学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本文将站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角度,追溯两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挖掘理论产生的深刻根源,以期为中国经济发展思路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沈洁 《时代经贸》2007,(4Z):86-87
大银行具有规模经济,但银行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资料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最大”并不是“最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本文对银行规模经济问题的含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前我国银行规模经济的现状及其成因,并对如何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贺万全 《经济问题》1995,(11):38-42
建立和完善山西经济宏观调控体系贺万全经过16年改革,我省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宏观调控已由行政指令性的直接调控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的间接调控转变。但,总体上看,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经济转轨过程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是一个由一种经济形态向另一种经济形态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政治、经济、化和法律全面变革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社会利益结构不断在激烈的对抗与碰撞中发生调整的过程。在经济转轨理论这个命题中,经济转轨过程的性质究竟为何物是一个首要而且关键的问题。因为对经济转轨性质的错误理解可能会导致经济转轨整体判断的失误以及政策上的错误导向,从而导致经济转轨进程的延迟和经济社会所负担转轨成本的增加。目前对于经济转轨性质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网络经济下规模经济的新特点与规模经济理论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外部环境与条件,使得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新特点: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收缩相互交织、大型与小型企业“双向协同”发展;显著的规模经济性与规模影响的弱化并存;生产的联结体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日益凸显;范围经济与专业化经济并存。这些新的特点无疑对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人们对规模经济的本质、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企业规模经济的类型和实现途径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规模经济理论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