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就业矛盾成为社会、家庭和个人倍受关注的问题,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着越来越直接的、重大的影响,而知识经济的来临,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和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产生大量需求的趋势和劳动力索质普遍低下的状况.将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如何积极应对就业压力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使我国经济实现快谜、持续、稳定发展,是我们在新时期所面临的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曾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1,(14):202-203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凸显。近几年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很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对于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研究还不多。目前看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常态,如果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提升,想解决就业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在阐述就业压力及其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来应对就业压力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济信息》2004,(10):38-39
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吸引各方广泛关注:1994年至今的10年问,我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个;1998年至2003年,189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有关人士预计,今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的目标任务有望全面甚至超额实现。但在相关就业数据近乎全线“飘红”的同时,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仍十分严峻,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日益引起多方注意。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人士、专家,对一些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逐一解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就业率的压力,为了进一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帮助学生就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目前在高校范围内普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课程指导缺乏专业性、全程性、时效性、实践性、吸引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关于寻求充分就业途径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 ,明确提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 ,并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作为全党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大事。失业 ,这不是什么新词语 ,对我们中国人说来 ,谁都不陌生 ,但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苦涩的 ,对经济学家来说 ,是痛苦的数字 ,对党和政府来说 ,是巨大的压力 ,所以我们不得不讨论这一问题。一、劳动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就业 ,乃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组织、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投入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加以解决 ,云南省、昆明市甚至花钱买岗位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  相似文献   

6.
辽宁就业结构调整对策●李樱木大张彩玲一、当前就业压力所提出的问题辽宁是我国计划体制最早实施、贯彻最彻底的地区之一,强大的体制惯性使其向市场转轨也必然最为艰辛和困难。这也正注定了“九五”开局辽宁要承受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过程中所有重大战略难题集于一身的历...  相似文献   

7.
论就业的压力及其缓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误、就业政策的短期性致使我国劳动力数量供过于求,劳动力质量供不应求,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我们必然发展经济,增加劳动力需求;控制人口数量,缩闰劳动力供给;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质量。  相似文献   

8.
黎利  梁雨纯 《经济前沿》2005,(10):i0012-i0013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南山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有效地保障了该区就业局势的平稳。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南山区居民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困难群体就业压力仍然很大。面对失业者的境况,区领导没有退缩,而是想方设法伸出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9.
就业问题一直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就业形势在近年来越来越严峻。就业矛盾已成为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的交织、城市下岗压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交织,使我国的就业问题更加复杂化。笔者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二是要合理界定与强化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三是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市场化就业模式,为最终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有利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崔博 《经济》2013,(8):92-94
进入7月,金价并未延续6月末的反弹走势,而是在触及1267美元/盎司后开始回落。"自美国‘财政悬崖’以来,财政压力一直是其经济全面复苏的重要阻力,现在美国财政部月度报告的数据表明,美国财政压力正在减缓,政府部门烦恼的就业问题将得到改善,美国就业市场也将受益。总体上,美国财政问题的改善,在中长期会利多美元,利空黄金。"博信黄金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在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就业压力的内涵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编制研究生就业压力问卷提供了现实意义.在高校对40名在校研究生发放开放式问卷调查,有效率达97.5%.关键词整理汇集,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来建构维度,编制了由29个项目组成的研究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问卷由自身素质、职业预期、专业认知、外在环境及求职经历五个维度组成.对22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初测,有效率达93.18%.最后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了问卷编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及相关政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判断,必须考虑到这一时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根据经济增长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就业弹性的变化范围作为分析的基础。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压力将逐步减轻,相对于“九五”和“十五”期间,创造就业需求的压力减轻。但是,“十一五”初期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上升期,就业形势仍将严峻,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实现其社会价值,已经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广西大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1800多名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调查,基本掌握了他们的就业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从社会体制环境、毕业生自身因素,以及学校的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浅论我国现阶段的失业与就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出发,论述了失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人口的现状和后果,分析了缓解失业与就业矛盾的难点与重点,提出了解决失业与就业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是导致我国出现内需不足、出口剧增、流动性泛滥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1997-2006年间我国省级面板教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巨大就业压力.该研究结果对不同的模型设置、样本和时期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减弱;在低发展水平组,就业压力对劳动者报酬比例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是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其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研究生就业指导突显重要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教育效果的强化.更有利于就业指导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就业现状的分析,指出当今我国就业压力相当严峻。在分析了失业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或从需求角度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或从供给的角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和提高教育等促进就业,以保持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8.
崔博 《经济月刊》2013,(8):92-94
进入7月,金价并未延续6月末的反弹走势,而是在触及1267美元/盎司后开始回落。"自美国‘财政悬崖’以来,财政压力一直是其经济全面复苏的重要阻力,现在美国财政部月度报告的数据表明,美国财政压力正在减缓,政府部门烦恼的就业问题将得到改善,美国就业市场也将受益。总体上,美国财政问题的改善,在中长期会利多美元,利空黄金。"  相似文献   

19.
《经济改革》2009,(6):42-42
6月4日晚7时左右,西安火车站广场上,一群整装待发、欲赴上海就业的新华学子引人注目。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背景下,他们却带着众人的羡慕起程,不能不引起记者的好奇。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望 《经济视角》2005,(7):59-60
一、当前我国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就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是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2004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数比上年增加1660万人,劳动力供给压力仍然较大。从城镇新增就业群体规模看,2004年,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城镇退伍转业军人、农转非劳动力分别为775万人、35万人和27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