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2 毫秒
1.
中国农经学会农村发展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和《中国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与社会》编辑部,于1990年6月30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九十年代农村发展理论面临的挑战”学术讨论会。下面将这次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公认最早讨论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他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发展经济学著作。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并不断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经济学分支的。也就是说,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是早期...  相似文献   

3.
农业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议题之一。英国经济学家S·加塔克和K·英格森特1984年出版的《农业与经济发展》一书是一部系统论述农业发展问题的专著对于研究发展经济学以及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森林资源禀赋、改革路径选择与我国农村林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华北平原地区的林业改革和发展快于森林资源丰富地区?“资源的诅咒”这个发展经济学的经典假说,在市场转轨国家是否存在不同的作用机理?本文以一组不同森林资源丰裕度村1986~200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了森林资源丰裕度对我国农村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影响。统计观察和计量分析结果都显示,“资源的诅咒”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林业发展中成立,森林资源丰富的林业村和山区村林权改革和林业发展都显著落后于少林的平原村,丰富的森林资源通过“转轨成本”抑制了重点林区的林业改革,延缓了林业发展。研究还发现,林权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林业发展。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指出森林资源禀赋在市场转轨国家的林业发展中构成改革的变量,农村林业改革应设计多样化的改革方案,提高改革绩效,农村林业发展的重点应当转向山区。  相似文献   

5.
再论"三农"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如何解决,理论界更多的提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来进行战略转移的思路。而对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不充分的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走向何处的现实问题却缺乏论及。本文试图在分析发展经济学各流派对劳动力流动原因的分析思路和结论的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当今的发展中国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必然会伴随着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能否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 ,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问题。本文以发展经济学中人口流动模型为研究基础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一、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中 ,关于城乡人口流动 (rural -urbanmigration)或劳动力转移 (labortransfer)的讨论颇多 ,…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在描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提出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素梅 《农业经济》2007,(12):62-63
国外学者对金融抑制问题的研究,尤其是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重大突破。国内学者对金融抑制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他们着重论证了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类型、原因及对策等。  相似文献   

9.
马毓 《山西农经》2020,(8):65-65,80
经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经济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高质量发展,而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产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旅游管理能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并提升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为了使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在新经济推动下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满足乡村旅游管理的各项需求。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变化的学科。发展经济学不仅研究经济成长、发展模式、投资、金融、市场、农业等问题,还研究人口、教育,价值观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近些年来,发展经济学更注重研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障碍,比较各种发展模式,寻求解决办法等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学也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学说。 发展经济学从本世纪50年代初产生到现在,在理论上非常活跃。各个发展经济学家从不  相似文献   

11.
“一村一品”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对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发展“一村一品”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途径。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村一品”正成为我国村级经济的主体,我国“一村一品”逐渐形成规模。在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二、三产业和外向型农业专业村镇,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许多种养业等专业村镇,其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都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今后几年是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尤其是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一、“苏南模式”——概念、成因与模式完善“苏南模式”是指苏南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子和基本格局。其主要特征:一是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二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结构。这两个主体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鲜明的地方特色。“苏南模式”的形成,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等根本原因外,还有其极为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当前,全国各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在农民、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三角债”,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和其它单位之间,在商品交换中相互借贷而形成的债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债务区域逐渐扩大,债款数额逐年增加。农村“三角债”严重地妨碍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它象一条无形的锁链,长期困扰着广大农村干部,是农村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不可等闲视之。现状目前,农村“三角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体与村民之间的往来欠款,它是农村“三角债”的主体。在“大帮哄”年代,由于工分值低下,部分农民欠下了集体的口粮和实物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相似文献   

15.
近期农村经济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本刊编辑部一、关于“民工潮”问题如何看待80年代末以来巨大的“民工潮”,是农村问题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重面阐述了“民工潮”形成的原因。多数意见认为,“民工潮”的出现是中国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大规模...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实施农业“一村一品”工程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陕西“一村一品”发展现状 1、“一村一品”优势区域初步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基本形成了关中奶牛、秦川肉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产业带;渭北苹果、犁、奶山羊、红枣、设施蔬菜产业带;陕南中药材、瘦肉型猪、茶叶、“双低”油菜、蚕桑产业带。优势特色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有效加快了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7.
推动农村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农村主人———广大农民的创造精神,开创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辉煌并将继续发挥其绩效的“联产承包制”即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并且众多例证显示农民的创造和实践往往走在时代改革的前列。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深化,各地农村形成的新的群体———农民大户,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大潮中逐渐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分析农民大户的形成机理和特点、探索农民大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扶持和发展农民大户,对于确立未来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对于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8.
乡镇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它的迅速崛起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格局,而且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将影响整个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将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为了准确掌握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结构等  相似文献   

19.
形成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推动革命老区“三农”发展,破解老区“三农”难题。  相似文献   

20.
自农村“第一步”改革成功以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多元化经济结构取代了单一结构而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步”改革以后继续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就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多种经济模式并存这一态势说明,各地农村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如果说“人民公社”僵化体制是“第一步”改革所面临的束缚整个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那么,“第一步”改革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