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建民 《上海会计》2001,(10):45-45
《上海会计》2001年第2期刊登了刘曜同志《用Excel精确确定内含报酬率》一文(以下简称《刘文》),介绍用Ex-cel来解决通常用查表方法确定内含报酬率误差范围较大的问题。本文拟介绍一种用Excel求解内含报酬率更简便更精确的方法。 仍沿用《刘文》案例,即;设某投资方案初始投资额为50,000元,项目使用年限为5年,第1、2、3、4和5年的现金流量分别为8,00、12,030、13,900、15,000和25,000元。试确定该方案的内含报酬率(误差不超过0.0001)。 按《刘文》的举例,利用…  相似文献   

2.
《上海会计》1995年第6期上刊登周青同志的价与含报酬率指标新探》一文(以下简称《周文》)中介绍了内含报酬率指标的含义及简易测试。《同文》认为;当对内含报酬率指标的精确程度要求不很高时,只需用两个不同的贴现率进行两次测试,其计算公式可为:其中;IRR为内含报酬率;入PV和NPV;分别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测试得到的净现值;r1和广r2分别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测试用贴现率。笔者认为;《周文》中对r1与r2的选用缺少依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会使计算出来的IRR很不精确。试以《周文》中的例题资料为据(某公司某项目投资走出为40,000…  相似文献   

3.
来函照登     
笔者所撰、刊于《上海会计》2001年第10期的《用Excel求解内含报酬率更简便的方法》一文,其中:第45页左栏第18行的“B2”应为“B1”;右栏对话框下顺序号3内的“A1”应为“B1”,其下的B1应为A1。请予更正,并致歉意。来函照登@薛建民  相似文献   

4.
你刊1987年第10期刊载的明楚富同志“引进项目的经济评价”一文,以例子介绍了项目经济评价的四种指标:净现值(NPV)、现值指数(也叫获利指数、PI)、投资回收期、内含报酬率(IRR),在当前确应大力推广。但该文运用各种指标对同一例子三种投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结果并不一致,那究竟应选用哪个方案为好呢,该文并未加以阐明。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此作一点讨论。 该文的举例有三项投资方案:甲、乙、丙。各项指标衡量的优劣顺序为:  相似文献   

5.
《上海会计》1991年第4期刊登了刘兵同志的《论社会审计的职能》(以下简称“刘文”)一文,文中的问题确系审计界探讨的热点。但笔者对“刘文”的观点不敢苟同,请刘兵同志指正。一、社会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第一,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经济监督,这是不可动摇的。社会审计作为民间审计,是审计的一种类型,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  相似文献   

6.
刘曜 《上海会计》2001,(2):43-44
内含报酬率反映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广泛应用于对投资项目的评价。遗憾的是,内含报酬率是一个高次方程的解,不易得到准确值,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不得不以一个估计值代替。从“准确”的概念出发,如果某一指标不能得到其准确值而要用估计值代替的话,那么,估计值与准确值之间的误差应限定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即估计值应达到要求的精确度。但是,采用通常查表的方法确定内含报酬率误差范围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本文用 Excel来解决这一问题,以期能简便而精确地确定内含报酬率。 一 由于净现值 NPV随着报酬率 r的增大…  相似文献   

7.
朱皑绿 《上海会计》2001,(10):58-58
《上海会计》2001年第1期刘万椿同志《也谈分批购入子公司股份时商誉的确定》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对分批购入子公司股份时股权投资差额的计算分析给人很大启发,但《刘文》将“股权投资差额”等同于“购并商誉”(或负商誉)似有不妥。 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解释,股权投资差额指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从企业购并的理论来看,这一差额的产生,似乎是由于商誉的无形存在,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有以下三种类型。 1.投资企业从证…  相似文献   

8.
《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年第六期.“业务与技术”专栏刊登了王玉亮同志写的《编制EXGEL转换数字大写公式》一文。这个公式。我们一试果然不错。我们在为作者的钻研精神感动的同时.也觉得作者可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角位中为零的情况。例如2356.03元,原公式读作“贰仟叁佰伍拾陆元叁分”,这与会计规则有出入.应读作贰仟叁佰伍拾陆元零叁分。  相似文献   

9.
周志勇 《财会学习》2016,(6):212-213
骆竹梅副教授在《财会月刊》发表的《数学视角下内含报酬率的测算》描述了运用相似三角形计算内含报酬率的详细过程,但是还有几个小问题亟待完善。为此,笔者以李强拟购买国债的案例,分别利用图解法、差值法和函数法等多视角来阐述,为不同层次的研习者揭开计算内含报酬率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0.
本刊刊登《会计人员“四难”》一文,经读者来信指出系抄袭之作,现予刊登,并向读者致歉。《上海会计》编辑部: 您们好!贵刊1992年第11期刊登的王臻同志的《会计人员的“四难”》一文。读后,我发觉该文是完全抄袭  相似文献   

11.
固定资产按重置成本计提折旧不应再补提折旧费──与邵瑞庆同志商榷李元成《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刊登了邵瑞庆同志“关于固定资产按重置成本进行折旧的探讨”一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财务与会计》第5期也进行了转载。笔者认为,该文的主体思...  相似文献   

12.
读了贵刊1992年第4期李王生同志《我国贷款利息支出渠道亟待改变》(以下称为《李文》)和1992年第11期刘治平同志《也谈我国贷款利息支出渠道》(以下称为《刘文》)两篇文章后,启发较大。但对两文有些观点不敢苟同,笔者谈点粗浅看法,与两位作者及同仁切磋。 一 当前利息既不能记入产品成本,也不应由企业税后留利中列支。 《刘文》认为利息应计入产品成本,“使企业用于支付利息的那部分  相似文献   

13.
李恩 《上海会计》2003,(11):62-63
《上海会计》2002年第5期刊登了龚蔚同志的文章《浅谈小规模事业单位应交增值税的核算》(以下简称《龚文》),2003年第2期又刊登了王留根同志的商榷性文章《也谈小规模事业单位应交增值税的核算》(以下简称《王文》)。笔者对以上两文进行了认真研读,确感两作者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应交增值税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又感有些问题还没有谈透,对此,愿与以上两位同志商榷。一、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以材料对外投资及应交增值税的核算问题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对外投资”科目规定:“…  相似文献   

14.
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根据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在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础上,运用投资决策贴现的评价指标--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对投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最优投资方案.这些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手工计算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在投资方案各年现金净流量不等,又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这些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就更难计算了.而运用Excel 2000财务函数却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增值税项目不宜列入损益表陆浩生读了《上海会计》1995年第6期刘安荣同志的《损益表增列增值税项目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刘文》),笔者认为不妥。损益表是一张计算利润的报表,它不含有资产负债之类的内容。“应交增值税”科目系负债类科目,不宜列入损益表。我...  相似文献   

16.
贵刊88年第5期刊登的《净现值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根本性指标》是何文标同志替明楚富同志《引进项目的企业经济评价》补正的文章。但我认为没有“补”到“正”处。 明文对一个项目的三种投资方案作了比较,但未选择。何文为了补正明文,提出用净现值作为经济评价(实际上是方案选择)的  相似文献   

17.
陈群芳 《上海会计》2001,(12):62-63
贵刊2000年10期刊登了刘玲同志的文章《浅谈长期投资费用的会计处理》(以下简称刘文)。该文认为:相关费用不能计入长期投资成本,应单独核算,直接或分期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其具体会计处理为:在取得投资时按实际支付的相关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若金额较大,可先借记“待摊费用”科目,以后分期摊销计“以资收益”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笔者认为不妥,还是《企业会计准则》将相关费用计入长期投资成本为宜。现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投资》2004年第6期“点子无限”栏目刊登了《友情召集站》一文,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读者纷纷来信询问这一点子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赢利模式。本文的“同学聚”公司与“友情召集站”的创业思路不谋而合,相信读者会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98年第8期刊登施旭初同志《票据金额零字填写应规范化》(以下简称《施文》)一文:某保安公司财务人员携了一张金额为人民币壹拾万肆仟伍佰柒拾玖元柒角(¥104,579-70)的支票到本市某大银行提款,该行柜面同志一看后,马上退还,称:“开得不规范”。原因是:“汉字大写金额壹拾万之后未加零字。”那么公司财务人员与银行工作人员究竟孰对孰错呢?笔者认为银行工作人员的看法是正确的。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五十二条规定:“大写金额数字到元或者角为止的,在元或者角字之后应当…  相似文献   

20.
有必要重提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朱胜登《上海会计》,1994年第2期刘林平同志《适应市场经济,改革会计模式》(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中认为会计人员应改“双重身份”为“单一身份”,实行会计人员回归会计主体。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还有必要重提会计人员“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