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总会计师》2008,(5):10-10
中国持续改革开放,变得愈来愈富有,美国有些人提出“中国威胁论”,但微软创办人盖茨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中国富起来不但不会威胁世界,而且为全球人类带来好处。他认为美国的影响力,最终将下降到美国占全球人口比例的相应水平。  相似文献   

2.
闫海防 《企业天地》2003,(3):25-25,32
2002年中日贸易又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据日本媒体报道,2002年l至10 月,中国对日出口(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达6.3万亿日元,已经超过美国对日出口的6.04万亿日元和欧盟对日出口的4.5万亿日元,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同时,日本对华出口为4.02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0%。日本媒体认为,日中贸易如按当前速度发展,中国很快将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曾几何时,日本一些别有用心的报刊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宣称“中国的高速增长必将对日本的产业生存造成威胁”。但是几年来,“威胁论”并没有阻止中日贸易发展的脚步,…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5年元月份全球纺织品的贸易数据,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后,由于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了价格直线下降。取消配额后的中国纺织品在世界主要纺织品贸易大国中掀起轩然大波,全球纺织品行业弥漫着“中国威胁论”。2005年3月13日到19日,欧盟还专门派出调查组与中国就纺织品贸易摩擦展开了对话;美国则发出了新的贸易威胁信号,称“将采取新的贸易壁垒措施”以遏制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原本是对纺织品出口发展的利好消息,目前已经显示出它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更加慎重的做出最后决定。  相似文献   

4.
国际上对中国的四次争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第二次是1992年以来,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已经直接影响了西方大国对华政策的重新制定;第三次是去年开始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  相似文献   

5.
《东方企业家》2007,(9):10-10
“中国抛美元威胁论”近日震惊美国政经两界,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福克斯电视网采访时,对中国的“两位高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的言论表示:“如果这是中国政府的立场,他们是鲁莽的”。对中国此举对本国的伤害是否超过美国的提问,布什回答说:“我的确这么认为。”但布什称,他不能肯定这个报道的消息源“来自中国主席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的出台,“中国威胁论”渣滓又开始甚嚣尘上。本文拟对“中国威胁论”泛滥的原因做个深层次分析,以揭示出“中国威胁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苹果干含有致癌化学物质;叉尾含违禁抗生素;干贝和沙丁鱼涂有腐败细菌;蘑菇沾有非法杀虫剂;…… 这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上月扣留从我国进口的107种食品的原因,而今年四个月内已有298次船运食品遭FDA拒绝入境。此前曾引起中美外交层面关注的中国宠物食品成分污染的新闻也成为美国媒体热炒的话题。一时间,美国弥漫着一股“中国食品威胁论”。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展开“危机公关”,邀请300多名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相关人员在北京召开国际消费品安全大会。  相似文献   

8.
我常会回想起袁腾飞的一个段子,说的大概是一辆坐满乘客的地铁,某站上来一个膀大腰圆,浑身刺青,光头带着金链子的男人,满车的乘客都会对这个人产生恐惧,唯恐避之不及。袁腾飞认为,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这或许真有一定的道理,从几年前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开始,西方社会一直对中国表现着强烈敌意。而这两年,这一矛头开始对准中国的企业。不谈之前美国对中国新能源的凋查,只看今年这两个月,陆续就有欧盟双反光伏、美国封杀华为乖口中兴等事件。纵观这些年世界对中国威胁沦落脚点的改变,我们能够发现,这个目标正在不断地被细化。这个“邪恶”愈来愈具体,可问题是,我们的企业真的邪恶吗?  相似文献   

9.
思考未来     
根据最近官方的数据,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时间“中国威胁论”或“中国机遇论”又成勾国际媒体的报道热点。美国虽是全球老大,但却对未来具有深刻的危机意识,据说相关研究机构都在研究50年之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0.
据《东方早报》9月15日报道,美国财长保尔森日前强调,中国和美国在全球经济中是连为一体的。他驳斥了“中国威胁论”,认为“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一个能够而且愿意在全球经济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中国,与美国的利益息息相关。”保尔森赞扬了中国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并表示中国被视为领导者是当之无愧的。美国面临的最大风脸不是“中国赶超美国”,而是中国停止推进维持经济增长所必须的改革。美国财长保尔森称 美国最大风险是中国停止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一方面“中国制造威胁论”声嚣日上,一方面中国出口有增无减。这无疑是一对悖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王红续 《新远见》2011,(7):17-34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以中国的视角,立足于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对外交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思想体系,是科学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对“中国威胁论”的锐利武器。它既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也要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服务。本文将从“外交学中国化”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历史使命、现实机遇、学科属性、学科体系及其创建方法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苹果干含有致癌化学物质;叉尾含违禁抗生素;干贝和沙丁鱼涂有腐败细菌;蘑菇沾有非法杀虫剂;……这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上月扣留从我国进口的107种食品的原因,而今年四个月内已有298次船运食品遭FDA拒绝入境。此前曾引起中美外交层面关注的中国宠物食品成分污染的新闻也成为美国媒体热炒的话题。一时间,美国弥漫着一股“中国食品威胁论”。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展开“危机公关”,邀请300多名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相关人员在北京召开国际消费品安全大会。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J.Mearsheimer)在其力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中,根据其对“权力”的解释提出了新版的“中国威胁论”,其“中国威胁论”能否成立姑且不论,本文单就其对权力的解释试图作一评析。米尔斯海默对权力的解释与其他学者相比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他认为,“权力以国家拥有的某些物质能力为基础……权力不过是国家所能获得的特殊资产或物质资源。国家有两种权力:潜在权力和军事权力。”其中潜在权力是指与对手竞争时能调动的潜能总和,主要包括一国的财富和人口规模,而军事权力是一国陆军规模、实力及与之相配…  相似文献   

15.
Google宣布退出中国,从很多方面讲,都是一件大事。政治家和外交家在讨论这一事件是否会重燃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令中美之间出现某种新形式的“冷战”;经济学家和贸易专家则关心它是否会波及中美贸易和经济关系,并猜测跨国企业今后在华何以自处;技术人士担忧黑客攻击所造成的风险,会不会使“云计算”的迅速增长遭受重创。  相似文献   

16.
四年前曾综合十二个理由,讨论过流行的中国”崩溃论”(愈来愈弱)与中国”威胁论”(愈来愈强)。我的结论是审慎乐观。当时的话是这样写的:我个人对大陆经济的观察,一直建筑在三个”如果”上.如果大陆持续改革开放;如果国家资源能做有效分配;如果总体经济能维持高度成长,尽管它有不少困难,我持乐观态度。只要有这三个“如果”,中国就会有能力,也会有时间,来处理它的难题。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曾强调:“改革是通往繁荣惟一的道路。””我们将做好每一项承诺。”“如果中国不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面对改革,为何要让自己接受世贸组织规则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地产时讯     
《东南置业》2010,(1):120-121
美国商业房贷仍有风险 被视为本轮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在酝酿新的风险。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至少有两个领域可能威胁到美国楼市甚至整体经济的复苏,一是优质房贷,另一个则是商业不动产贷款。专家认为,一旦这两枚“定时炸弹”被引爆,将给美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带来新一轮打击,但引发“二次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威胁论”、“中国政府践踏人权”、“中国政府在非洲实行新的殖民主义、掠夺资源”等,类似这样对中国的报道在西方媒体、电视、报纸上早已见怪不怪。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国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威胁论”、“中国政府践踏人权”、“中国政府在非洲实行新的殖民主义、掠夺资源”等,类似这样对中国的报道在西方媒体、电视、报纸上早已见怪不怪。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国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远见》2006,(6)
不管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可以利用对方的弱点进行“讨价还价”式的讨论;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在8:1的水平,目前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美国的有些人总在谈判时提起“中国威胁论”这个议案,只是想吓唬中国罢了,中国政府不应因此而做出对自己不利的调整;人民币区域的逐渐建立和扩大,对美国是有好处的,实际上是中国人帮助美国人扩大了美元区,只不过美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应该着眼于今后的20年,需要保持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在亚洲地区的稳定,中国应该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与其允许大陆的劳动力去台湾,倒不如吸引更多的台湾资金来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