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某商场推出了“购买商品50元赠送一张抽奖卷参与抽大奖,一等奖品价值2000元家电一台”的大型有奖促销活动。李先生正需要购买一台微波炉,于是趁此促销机会欣然前往。李先生选购了一台420元的微波炉,按照商场公布的有奖促销广告,领到了8张抽奖卷。 相似文献
2.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03,(1)
<正> 编辑同志:我是一家商场经理,近日孙先生在我商场买了价值4000元的东西后,按照该商场近期满1000送100的促销优惠政策,孙先生可以享受到400元的代金卡待遇。此卡只可以用于购买指定的商品,且购买商品的价格不得低于400元。而促销活动前,我们就声明:本商家享有"最终解释权"。孙先生不服,要告我商场。请问:商家的"最终解释权"合法吗? 王经理王经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保护,商家的 相似文献
3.
4.
刘期安 《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2):107-112
诸多商家在认定自己享有“最终解释权”的前提下推出了诸多促销活动,并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事实上,某些商家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诚实守信原则和法律规定.严重污染了消费环境。应如何理解“最终解释权”?本文从事实和法理角度对此现象与本质、适用法律与法理进行阐析,从而得出结论:“最终解释权”应由司法机关依法解释。 相似文献
6.
“最终解释权”通常是指对某一件事能说了算的一种权力。在有商业行为往来的活动中,“最终解释权”被赋予了某种事先约定的契约效应。而有关法律上也没有对“最终解释权”作出过明确的解释,而近几年已经被商家厂家广泛地采用。无论广告活,动促销活动,以及其它一些与消费者发生关系(或是货币交易关系)的活动一般部少不了附上一句: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相似文献
8.
9.
10.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商家做出“假一罚十”承诺吸引顾客,但也有不少商家做出承诺后搪塞兑现承诺,究其原因多是法律解读存在的争议使得商家有可乘之机,本文通过比较商家允诺“假一罚十”与消法49条差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最终解释权”条款在许多商家的促销广告中屡屡出现。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此类条款或为要约,或为要约邀请,但都不产生法律上的合同效力,不能够约束消费者。商家不能借此任意解释合同,牟取暴利;消费者也不会因此而失去维护自身权利的机会。商家与消费者缔结的合同发生争议时,最终的解释权属于法院或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12.
14.
15.
品牌经营对国内的商家和厂家来说不再陌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目前为止的几年中,由于国外品牌商品潮水般涌入而对国内厂商形成的冲击我们有目共睹。国内的厂商在尝到竞争造成的苦果后,痛苦的走上了品牌经营的征途。 相似文献
16.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