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计信息只是一种相对准确的信息,往往表现为“不准确性”和“近似计量”等会计的模糊性。通过对两种模糊性会计事项的分析,可以看到模糊性会计事项是把清晰的交易变成模糊的会计反映;而交易糊性会计事项,则把模糊的交易变成清晰的会计处理。因此,会计反映对象时,其分类应尽量适应交易结果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网络会计是依托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与传统会计有区别,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但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网络会计理论有待完善,网络会计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保密性和完整性,网络会计条件下安全性,网络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努力,促进网络会计这种现代会计模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所谓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以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以它们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本文在简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涵义及产生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财务会计实务,详述了该原则在会计确认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国际上普遍遵守的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首次被纳入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因此,要正确运用这一原则指导会计核算,必须对这一原则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本文特此作以下探讨。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一般含义。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解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观点基本相同,即“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也就是:当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形式不一致时,会计上应根据其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规范对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上规范的是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所谓交易,是指企业与其外部主体之间所发生的价值交换行为,如向供应商购进材料、物资等;而事项是指企业内部所发生的价值转移行为,如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只有当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会计核算才应遵循这一原则。由于交易涉及企业与其外部两个不同的经济主体或会计主体,因此在交易中往往涉及交易对象的所有权认定问题。由于法律从经济主体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它能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共享和流通,是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姚文英 《新智慧》2006,(3):37-38
一、会计政策变更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属于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一般情况下,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凋整不会影响以前年度应交所得税,即不涉及“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的调整。会计政策变更涉及损益调整的事项是否要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与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以及会计政策变更是否形成时间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这实际上已经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纳入到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并对会计核算行为予以规范。本文即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对实  相似文献   

8.
《新智慧》2007,(1):58-96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制定,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对于明细科目,企业可以比照本附录中的规定自行设置。会计科目编号供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会计账目、采用会计软件系统参考,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会计科目编号。[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会计界对履行中合约的认定与法律界有所不同,它在概念上的外延小于前者。传统上,因履行中合约没有发生实际交换行为,会计并不对该种状态下的合约进行确认、计量。而传统合约性质的稳定性,也使得这种处理不会对企业财富和相关经济义务的公允反映产生多大影响。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各种新型合约随之产生。合约在履行前产生巨额损益现象频频出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将会计确认时点提前至合约签订时,改变过去以某一主体业已发生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的态度,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履行中合约的会计处理有利于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提高,但也面临一定的困难,需探讨解决。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会计的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会计是在互联网对会计环境产生巨大变革后形成的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相关会计活动,其内容涉及三个层 ,其外延也对应为企业内部网(Inter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和公众互联网(Internet)三个部分,并呈现一系列自身特点和带有高科技渗透会计领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会计的确认与报告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侍的确认与报告是把环境事项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实务操作的角度探讨环境会计问题;提出了对环境会计要素进行确认的原则和内容;以森林环境资源为例揭示了环境会计记录的可行性,界定了环境会计报告的对象和内容,提出了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方式和范畴。  相似文献   

12.
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一步一步复杂化,会计处理对象明显的多样化,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国家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已不再是简单的财务处理规则,而主要是对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予以规范,这些规定比较原则,且允许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灵活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由此使得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本文就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真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现状、会计职业判断动机、影响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和如何强化会计职业判断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事项法"会计信息过载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项法”会计是通过对企业一定时期内详细的经济活动进行多属性的计量和报告,来满足财务和非财务决策者的需要。这种计量和报告方式会产生极大的数据量,造成信息过载,这一问题也一直阻碍着“事项法”会计的实际应用。事项数据的中间总结是对事项属性的描述性统计集合,是既能满足信息使用者个性化决策需要,又能解决“事项法”会计信息过载问题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4.
企业执行“两则两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不真实、不可靠、不可比,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性。我国于2000年12月印发的《企业会计制度》遵照统一性原则,建立了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的会计核算标准做出了统一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允价值会计是随着经济发展、用户对相关性要求提高、历史成本不能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产生的,但可靠性决定公允价值只适用于一定环境、一定项目的计算。公允价值会体现了当会计学收益向经济学收益的靠扰,及信息观向计量观、交易基础向事项基础的改变。确认与披露对用户的决策的差异,要求不仅仅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信息,而且要在报表中采用公允价值确认、计量资产和负债。  相似文献   

16.
曾瑞玲 《新智慧》2004,(1B):62-63
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在国际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络环境下,对各种交易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从实质上说,网络会计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网络经济时代的会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从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角度,对不确定会计事项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阐明了不确定会计事项的基本概念和由于企业内外部因素引起的不同类型。章重点对或有事项的特性和确认、计量、披露等原则和处理方法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改制的要求。企业改制引入经营者期权有利于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但在会计处理上,经营者期权的引入,必须结合期权的固有特性,对现行会计理论中的确认标准、计量属性、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进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王会兰 《新智慧》2006,(2):36-37
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它可以发生在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任何环节,而在当期或以后的任何期间被发现。按照对会计报表可靠性的影响程度.会计差错可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是指这种差错的产生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其较为明显的特征是金额比较大,如不调整有可能误导会计报表使用,从而影响其决策。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重大会计差错以外的会计差错。会计差错的发生、发现时间及类型不同,其具体的更正方法也不同。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简称《会计差错更正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简称《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了会计差错的不同更正方法和适用条件,企业应如何正确选择使用,本将对此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会计是指在一定范围内 ,各单位将有关原始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核算中心的主计算机 ,由主计算机进行核对、核算、报告 ,而各单位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网络会计下 ,会计信息系统将面临重大挑战 ,且现在正在使用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被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所替代。本文就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作以下探讨。一、事项法的提出及其本质1.事项法的提出。事项法是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成员、会计学教授乔治&;#183;索特在否定“价值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所谓事项 ,是指可观察的、可以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斐内&;#183;米勒在《会计学原理》中认为 ,会计事项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经济数据 ,是导致某一营业实体的各项资产和权益发生变化的经济事项。索特教授认为 ,事项是会计主体与信息用户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2.事项法的本质。在价值法下 ,主要是提供价值信息 ,但所提供的价值信息并非对所有使用者都很适用 ,而且报表的数据经过汇总和处理 ,可能会产生错误 ,并非对所有使用者都“相关和可靠”。而事项法认为 ,会计数据的收集和评价标准是由使用者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 ,在一定的会计技术条件下 ,汇总的信息越少越好 ,信息使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